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942篇
  免费   1661篇
  国内免费   484篇
  20087篇
  2025年   41篇
  2024年   335篇
  2023年   506篇
  2022年   367篇
  2021年   465篇
  2020年   934篇
  2019年   953篇
  2018年   866篇
  2017年   938篇
  2016年   825篇
  2015年   590篇
  2014年   725篇
  2013年   2117篇
  2012年   559篇
  2011年   575篇
  2010年   473篇
  2009年   586篇
  2008年   708篇
  2007年   824篇
  2006年   828篇
  2005年   723篇
  2004年   622篇
  2003年   488篇
  2002年   445篇
  2001年   283篇
  2000年   243篇
  1999年   246篇
  1998年   202篇
  1997年   158篇
  1996年   111篇
  1995年   130篇
  1994年   114篇
  1993年   94篇
  1992年   83篇
  1991年   56篇
  1990年   44篇
  1989年   41篇
  1985年   193篇
  1984年   194篇
  1983年   145篇
  1982年   150篇
  1981年   124篇
  1980年   131篇
  1979年   120篇
  1978年   172篇
  1977年   121篇
  1976年   110篇
  1975年   88篇
  1974年   78篇
  1973年   7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31.
童年中期同伴关系、同伴关系知觉与心理行为适应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蔡春凤  周宗奎 《心理科学》2006,29(5):1086-1090
本研究以422名小学二、三、四年级的儿童进行为期3年的纵向研究,考察了时间2的同伴关系知觉在时间1的同伴关系和时间3的心理行为适应之间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自我知觉的社会能力在同伴接纳与社交/领导行为和孤独感之间的中介作用显著,自我知觉的友谊质量在双向互选朋友与社交/领导行为和孤独感之间的中介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932.
影响大学生人际关系主观因素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赵崇莲  郑涌  李宏翰  张建梅 《心理科学》2006,29(6):1431-1433
用自编的大学生人际关系主观因素问卷对800名1-4年级本科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影响大学生人际关系的主观因素涉及人际安全、人际疑虑、人际张力和人际报复;大学生的人际安全因子得分为3.86,人际张力、人际疑虑和人际报复因子得分和总均分在1.8-2.6之间;人际张力、人际疑虑、人际报复因子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p<0.01);男生在人际报复因子上的得分明显高于女生;理科生的人际张力、人际报复和主观因素总均分显著高于文科生,人际安全因子得分显著低于文科生。表明大学生的人际安全感较强,人际交往和相处中的负性体验较弱,但存在年级、性别、专业等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933.
从人际关系看人格--认知-情感系统理论的视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格的认知—情感系统理论(cognitive-affective system theory of personality,简称CAPS)被视为是与大五人格理论齐名的一种人格理论。该文拟从个体外部的人际关系层面来阐述该理论,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然后,又从CAPS与其它人际关系理论的契合说明该理论是一种整合性的人格理论。最后,指出了CAPS的优点和局限性,并由此对人格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34.
双相障碍是以起伏性躁狂或抑郁为特征的慢性周期性精神疾病。近年来,社会-心理疗法作为药物治疗的辅助手段被引入到该类疾病的治疗过程中。本文基于近期关于双相障碍的病因学的研究,评述了各种不同形式的社会-心理疗法在双相障碍治疗中的应用及其疗效,指出今后的研究需要进行严格的临床设计,以保证不同研究间的可比性和可重复性;应尽可能延长追踪观察的时间,并进行大样本多变量研究,以保证研究结果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935.
曲可佳  邹晓燕 《应用心理学》2006,12(1):73-76,83
本研究采用实验室观察法对五岁儿童自主性与权威认知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五岁儿童自主性与权威认知间相关显著,权威认知水平高的儿童自主性发展水平高,权威认知水平低的儿童自主性发展水平低;(2)五岁儿童权威认知与自主性三个维度间相关均显著。权威认知水平高的儿童,其自我依靠、自我控制和自我主张水平高;权威认知水平低的儿童,其自我依靠、自我控制和自我主张水平低。  相似文献   
936.
本文通过对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周易·字》卦卦名与爻辞中之“字”字的考释,证明传世本(周易·需)卦卦名与爻辞中之“需”字的原始意义,同《易传·序卦》所言“物稚不可不养也,故受之以需”较为接近,其要义为怀柔养善;马王堆汉墓帛书《六十四卦》之《襦》卦的“襦”字与马王堆汉墓帛书佚文《易之义》的《襦》卦之“嬬”字,均为“需”的通假字,而“需”字的形与义不是卦画之象所为。  相似文献   
937.
王船山学宗张载,以易学为入路构建起形上学体系。他从易学最基本的象理问题出发,提出了“《易》之全体在象, 象理一体无隔”的易学基本理念,并据此导出“即象以见理”的易学方法论。他以此象理无隔的易学视野和方法来统摄《六经》,进一步得出了“《五经》皆象,《易》统其理”的经学观,并主张治经要以训诂为根基,以义理为标的,从而使他的经学呈现出汉宋兼采并治的学术特色。  相似文献   
938.
上博三《周易·夬卦》中的“丧”并非误字,马王堆汉墓帛书本与此相应的“牵”实为“桑”字,当读为“丧”,而今本中的“牵”可能系“桑”之形讹。  相似文献   
939.
传统中国哲学中的阴阳论一直是学界所关注的一个焦点,但对于该体系所具备确切内涵的各方面、以及由其所结成的整个架构的整体理论性质,却很少有人能深入体察。本文通过对《周易》阴阳论的细致分析,提出该理论作为一种形而上学宇宙论,实则是一个内在含括生命论、差异论与秩序论等三个主要方面,并以其中生命论为根基也是最终目的的层级结构。  相似文献   
940.
廖群 《周易研究》2006,(5):47-54
周代占筮《连山》、《归藏》、《周易》三易并用,但太卜、筮人、筮史之外的周人似更喜筮用《周易》.与此同时,周人大量语用《周易》,显示了《周易》在社会上超出卜筮职能范围的广泛传播、接受与应用.其传播方式除口耳相传外,已经出现书面传播,并伴有阐释文本,即《易》传,可见《易》学乃至《易》教的兴起.《周易》能够成为“六经”之一并传世至今,正与此有着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