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95篇
  免费   1149篇
  国内免费   948篇
  2024年   27篇
  2023年   284篇
  2022年   206篇
  2021年   286篇
  2020年   518篇
  2019年   516篇
  2018年   500篇
  2017年   525篇
  2016年   483篇
  2015年   325篇
  2014年   401篇
  2013年   1122篇
  2012年   335篇
  2011年   289篇
  2010年   201篇
  2009年   240篇
  2008年   272篇
  2007年   299篇
  2006年   349篇
  2005年   318篇
  2004年   238篇
  2003年   209篇
  2002年   193篇
  2001年   148篇
  2000年   133篇
  1999年   114篇
  1998年   108篇
  1997年   84篇
  1996年   62篇
  1995年   71篇
  1994年   69篇
  1993年   47篇
  1992年   51篇
  1991年   31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22篇
  1985年   33篇
  1984年   22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11篇
  1980年   13篇
  1979年   14篇
  1978年   12篇
  1977年   15篇
  1976年   10篇
  1975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21.
This paper describes a questionnaire survey of therapists in the UK who have been subject to requests for disclosure of client records as part of a legal process. Therapist responses are outlined in terms of the perceived effect of such disclosure on the client, therapist and the therapeutic relationship. Negative effects included the experience of exposure of sensitive client material in an adversarial legal system, of powerful emotional responses by therapists, and a sense of feeling professionally de‐skilled in an unfamiliar and often challenging legal environment. Positive effects for the client included the achievement of valued outcomes such as compensation, and, for the therapist, the facilitation of support for the client in this process. These findings are discussed in terms of a contrast between therapist perceptions of consensual and contested disclosure. In the former, therapist and client are in agreement about the restorative value and outcome of disclosure. In contested disclosure, the process is experienced as disrupting therapeutic privacy, undermining professional self‐confidence and introducing an unwelcome element of critical re‐evaluation of client motives for undertaking therapy.  相似文献   
922.
Thirty‐two 10‐month‐olds were habituated to stimuli containing an African–American female face or a white female face paired with a specific object. Test stimuli maintained or violated habituation stimuli pairings (i.e. categories). Results add to an emerging literature showing that 10‐month‐olds perceive categories of social information based on detection of correlated attributes. Copyright © 2003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923.
互联网对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46,自引:2,他引:44  
崔丽娟  刘琳 《心理科学》2003,26(1):64-66
本研究对110名本科大学生的上网情况和他们在对他人的信任感、主观幸福感及社会疏离感三方面的社会性发展进行了测评,结果表明,对互联网的依赖显著影响了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与社会疏离感,上网时间与对网络的依赖程度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924.
青少年学生疏离感及其发展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张进辅  杨东 《心理科学》2003,26(3):415-418
本研究采用<青少年学生疏离感量表》对重庆市和兰州市的1502名青少年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青少年学生在生活环境疏离感和压迫拘束感上的平均分相对较高;各学生群体在社会疏离感、人际疏离感和总体疏离感之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年级和地区的交互作用上,而环境疏离感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性别和片区的交互作用上。各群体疏离感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年级和片区之间;青少年学生的疏离感大体呈现出三个阶段的发展趋势,即是:初中阶段发展比较平稳,没有大的起伏变化;高中和大学阶段都是从低到高,再从高到低的倒“V”字型发展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925.
不同年龄广告名人效应的心理加工机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陈宁 《心理科学》2003,26(1):37-40
本研究从自动化加工和控制性加工这个视角研究了名人效应的心理加工机制。实验运用加工分离程序,探讨了不同年龄阶段的受众对名人广告的信息加工模式。结果发现:(1)名人效应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与用一般消费者做代言人相比,青少年、成年人(大学生)以及老年人对名人广告均明显存在更多的自动化加工,且加工水平没有年龄差异。但是,老年人的控制性加工明显低于其他两组;(2)在非注意条件下,代言人的专业化程度明显地影响了大学生组的控制性加工,但与各组被试的自动化加工都关系不大。这些研究发现为广告策略的制定带来了一些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926.
中国证券投资者的投资行为与个性特征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研究采用综合性行为金融学手段,探索证券投资者的一般行为特征、心理特征以及行为特征和心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本实验首先采用访谈法对专业人士进行访谈,了解投资者的基本心理结构、一般的行为方式以及对证券市场的信息进行加工、决策的主要因素。在访谈基础上编制调查问卷,在全国7个城市(北京、上海、深圳、武汉、成都、西安和沈阳)对1063名投资者进行了问卷调查,从心理学角度对中国证券投资者的行为与心理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股市还是一个政策市,投资者对所投资对象的了解程度越高,掌握的投资知识越多,以及具备较高的独立性和自我效能,盈利的可能性越大。  相似文献   
927.
论心理学两种研究范式的整合趋向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本文从方法学的视角分析了心理学研究的两大基本范式。文中讨论了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在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方面存在的差异,探讨了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整合的逻辑依据与历史依据。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存在各自的优缺点,它们的整合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文中进一步探讨了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整合的基本方式,包括次序式整合、平行式整合、交叉式整合等。  相似文献   
928.
大学生自信发展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车丽萍 《心理科学》2003,26(4):661-666
本研究选取931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自编“大学生自信问卷”?考察了大学生自信的年龄特点、性别差异及学校类型差异。结果表明:大学生自信总水平差异显著,除社交自信外,整体自信、学业自信和身体自信均存在极显著性别差异,男生高于女生;大学生在整体、学业和身体自信及其分维度上存在显著年级差异:一、四年级显著高于二、三年级,其中三年级自信度明显低于其它年级;学业、社交、身体自信及其分维度存在显著学校类型差异,非重点大学学生显著高于重点大学学生;年级和学校类型在身体自信、整体自信、学业自信、社交自信及其某些层面上存在显著交互作用;性别和学校类型在身体自信某分维度的交互作用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929.
IAT效应在不同目标概念水平上的差异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IAT实验设计,考察大学生对不同概念词的内隐态度之间的差别。结果发现,八组实验材料都产生了显著的IAT效应;不同性别的测验材料的IAT效应间不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喜好程度的测验材料的IAT效应间存在显著差异,且两个因素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研究表明,IAT效应既可在上位概念水平上产生,亦可在下位概念水平上产生。  相似文献   
930.
A majority of Americans participate in religious services and identify themselves as members of a faith community. Understanding the role that religion plays in people's lives is essential to developing a comprehensive model of social support during times of crisis. The purpose of the current study was to identify the resources of social support that are helpful for church members during times of crisis. Although research on the impact of social support has identified several types of support—and the function of such support—to people undergoing difficult times, researchers have not looked at the impact of religious beliefs and participation in religious communities on social support to any significant extent. The current study collected questionnaire data from 23 members of one congregation who experienced a personal crisis. Analysis of the data shows that religious beliefs and the support provided by the religious community were seen as extremely helpful in times of crisis. Implications for incorporating people's religious beliefs and participation in religious communities into future investigations of social support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