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6篇
  免费   48篇
  国内免费   5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54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阮昆良  黄希庭 《心理科学》2013,36(3):739-742
时间是个高度抽象的概念,必须依靠具体的、易感知的事物进行表征。时间表征本质上是隐喻性的,而时间的空间隐喻是时间隐喻表征的原型。受到数字空间表征研究的启示,发现时序表征同样具有空间特性。时序表征具有空间特性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但是在具体的水平或垂直空间维度、“左-右”或“右-左”空间方向上存在一定的灵活性;此外时序能够导致空间注意的转移。  相似文献   
52.
探讨时间隐喻在时刻水平上的表盘模拟表征。包括两个实验,实验1考察静态的时刻表征是否依赖表盘模拟,对时针和分针的表征是否会有差异;实验2通过加工不同的时刻变化及对旋转图形的判断,考察动态时刻的加工是否产生表盘指针的旋转模拟。结果表明,具体时刻的时间隐喻模式表现为表盘模拟,不同于年、月、日等时间的直线型的时间隐喻;加工变化的时刻是以心理旋转的方式进行的,这种加工方式会影响空间知觉。  相似文献   
53.
时间加工与空间距离加工的关系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在空距离–空时距以及动物的研究中, 时间加工影响空间距离加工, 空间距离加工影响时间加工, 两者相互影响, 存在对称的干扰, 这种关系与注意和记忆有关。另一种是在实距离–实时距中, 空间距离加工影响时间加工, 而时间加工不受空间距离加工的影响, 时间加工和空间距离加工之间具有不对称的干扰。时空关系的不对称与隐喻理论、人们的感知运动经验和时空信息的显著性有关。神经机制上, 右顶叶皮质、侧顶内区、左顶叶皮质、小脑、前额等参与时间加工和空间距离加工, 但两种加工涉及到的神经机制也有部分差异。未来可以从时间加工的分段性、不同条件下时间加工和空间距离加工的心理机制以及脑机制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54.
孙月  陈巍  丁峻 《心理科学进展》2011,19(8):1138-1146
人类日常动作有两种类型, 一是是对外界刺激的反应, 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动作模式, 即感觉运动(sensorimotor)模式; 二是以人们头脑中的观念意图为基础, 由观念引导, 为了实现一个特定的目标而执行特定的动作, 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动作模式, 即观念运动(ideomotor)模式。观念运动理论(ideomotor theory)所解释的就是以基于意图的动作。该理论经历了长期的演变, 一般动作执行与动作模仿领域内的行为与神经科学研究的证据初步证实了观念运动的理论构想与主要机制:共同编码机制与镜像神经机制。观念运动理论在贯通感知觉与动作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由此还产生了共享环路模型(shared circuits model, SCM)等新近观点。此外, 观念运动理论还强调了目标和预期的重要地位。未来还需加强对动作与意图之间的通路, 以及动作的本体性效果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55.
Antje Jackeln 《Zygon》2006,41(3):623-632
Abstract. Emergence is a powerful concept marked by great emotional, aesthetic, and intellectual appeal. It makes inroads into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most diverse phenomena. Emergence appears to have the potential of explaining anything from the behavior of atoms, ant colonies, and traffic jams to insurance risks, human consciousness, and divine action. Philip Clayton's book Mind and Emergence (2004) offers much‐needed clarification of the philosophical grounding of emergence theory. To a large extent, emergence hinges on the concept of levels and hierarchies in nature. The preferred metaphor is that of a ladder. Given the tendency of concepts like emergence to build ideology, a careful analysis of language and metaphor is called for, however. I argue that the preference for the ladder metaphor does not do justice to the differentiated relationality that is a distinct mark of emergence. This oversight may have detrimental consequences when emergence theory is transferred from natural to social and cultural processes. A hermeneutical analysis suggests that better metaphors and visualizations need to be found. As an invitation to consider alternatives, some examples of complex regular poly topes are offered.  相似文献   
56.
在高不确定,高度竞争,高度挑战的任务情景下,领导力在团队中将扮演怎样的角色?变革型领导力与交易型领导力又是如何预测团队任务绩效的?为了回答这些问题,该研究对130名学生被试,31个团队,用ERP沙盘模拟游戏来进行模拟实验。通过高度模拟现实中企业经营的情景,从而提高实验结果的外部效度。实验结果表明,变革型领导力与交易型领导力都能够积极地预测团队任务绩效,消极领导力与任务绩效呈负相关,虽然并没有达到统计学显著水平,但研究结果的方向都支持了实验假设。  相似文献   
57.
The essential significance of scientific metaphor lies in applying the general metaphorical theory to specific interpretations and elaborations of scientific theories to form a methodology of scientific explanation. It is a contextual grasp of objective reality. A given metaphorical context and its grasp of the essence of reality can only be valid when the context is continually restructured. Taking the context as a whole, the methodological characteristic of scientific metaphor lies in the unity of understanding and choice, experience and concepts, semantic structures and metaphorical domains, rationality and irrationality. As a form of thinking based on reasons, scientific metaphor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invention, representation, explanation, evalu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ranslated by Liu Yiyu from Zhongguo Shehui Kexue 中国社会科学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04, (2): 92–101  相似文献   
58.
面向隐喻计算的语料库研究和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汉语隐喻计算化研究是中文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一个前沿课题,然而研究所需要的隐喻语料资源却极其有限,对隐喻计算研究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的对影响。本文主要研究了面向隐喻计算的语料库的设计和构建方法,并设计构建了一个具有一万句规模62万字的汉语隐喻标注句库以及一个面向隐喻识别的汉语常用动词搭配库。这些资源的构建建立在对隐喻现象的深入分析基础之上,是隐喻计算模型研究的基础性资源,对汉语隐喻的认知计算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9.
关于隐喻的研究和应用在各个领域都有体现,并且呈现日趋增多的趋势,迄今隐喻已经成为工业心理学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文章介绍了国外隐喻的理论发展、隐喻在各个领域的应用研究,以及总结了目前隐喻研究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隐喻理论从早期的局限于语言修辞的传统理论到具有广泛意义的现代认知理论,从揭示隐喻“靶”事物和“源”事物内在关系的相互作用理论到隐喻对事物逼真性的构造理论,这一系列的概念、理论发展和演化过程充分体现了隐喻在人类的认知和语言发展中的所具有的重要意义。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隐喻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普遍,这些领域包括网络技术、工程设计、人机交互、组织行为、企业管理等。然而目前对隐喻应用和研究仍旧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研究者的工作大都局限于描述性和解释性的研究,在使用隐喻思想进行的设计和评价时也仍旧缺乏一个操作性的参照基准,因此更为全面和深入地探讨对于隐喻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以此为出发点,通过提供隐喻研究和应用一个整体的框架,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一些参考和启示。  相似文献   
60.
Gregory R. Peterson 《Zygon》2001,36(3):395-405
Panentheism has received widespread support among theologians involved in the religion-science dialogue, due in no small part to the success with which panentheism addresses a range of issues. Nevertheless, panentheism as a theological premise needs continued development and elucidation. Panentheism is often presented as a theoretical model of the God-world relationship, yet the supporting arguments rely on metaphors that are varied and open-ended. Analogy from the mind-body relationship leads to a "weak" panentheism that emphasizes the presence of God, while whole-part analogies suggest a "strong" panentheism that emphasizes some level of identity between God and the world. In turn, these analogies and metaphors bear nontrivial similarities to early Trinitarian and Christological debates in their treatment of God and world as distinct substances. This similarity suggests the importance of panentheistic approaches. Nevertheless, panentheists need to further clarify the relation of theory and metaphor in their work, as well as more precisely develop the central claim that God is in the worl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