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343篇 |
免费 | 501篇 |
国内免费 | 151篇 |
专业分类
4995篇 |
出版年
2025年 | 8篇 |
2024年 | 57篇 |
2023年 | 60篇 |
2022年 | 70篇 |
2021年 | 137篇 |
2020年 | 172篇 |
2019年 | 249篇 |
2018年 | 283篇 |
2017年 | 330篇 |
2016年 | 313篇 |
2015年 | 136篇 |
2014年 | 180篇 |
2013年 | 1087篇 |
2012年 | 114篇 |
2011年 | 205篇 |
2010年 | 128篇 |
2009年 | 175篇 |
2008年 | 184篇 |
2007年 | 157篇 |
2006年 | 128篇 |
2005年 | 146篇 |
2004年 | 122篇 |
2003年 | 109篇 |
2002年 | 82篇 |
2001年 | 70篇 |
2000年 | 35篇 |
1999年 | 50篇 |
1998年 | 42篇 |
1997年 | 15篇 |
1996年 | 25篇 |
1995年 | 13篇 |
1994年 | 20篇 |
1993年 | 17篇 |
1992年 | 11篇 |
1991年 | 8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8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9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6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4篇 |
1979年 | 2篇 |
1978年 | 4篇 |
1977年 | 2篇 |
1976年 | 2篇 |
197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9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Data are presented that focus on the nature and development of argumentative reasoning. In particular our study describes how support for or against an issue affects memory for critical parts of an argumentative interaction, judgments of argument goodness, and the content of the reasons given in support of one view versus another. Two other factors were examined: developmental differences in argumentation skill and the conditional nature of supporting one side of an argument across varying contexts. Our results show that even seven year old children can recognize, identify, and use the basic components of an argument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and make judgements about their favored position. Moreover, if position support is held constant across all age groups of students, seven year old children were found to give reasons and explanations that were highly similar in content and principle to college students. The same similarities held across age with respect to biases in memory and judgements of argument goodness. The primary difference between children's and college students' argument behavior lay in the side of an argument the students chose to support. Seven year old children and some eleven yearold children supported positions that impute more value to friendship and social consequences than to the maintenance and advancement of individual rights, as specified in a contract agreement.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across development are discussed with respect to a theory of argumentation that speaks to the importance of understanding the nature of goal conflict and a theory of intentionality in predicting how arguments will be represented and resolved. 相似文献
992.
LARS BÄCKMAN LARS-GÖRAN NILSSON REZA KORMI NOURI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1993,34(3):246-254
Two experiments addressed the influence of secondary task performance at encoding on recall of different features of subject-performed tasks (SPTs) involving objects (e.g., turn the wallet). In Experiment 1, memory for verbs and colors of objects was assessed, with object names serving as cues. In Experiment 2, object and color memory were assessed, with verbs serving as cues. Results from both experiments indicated a greater deterioration of memory performance under divided attention for verbal features than for colors. In addition, intention to remember did not affect performance for any feature in either experiment. The overall pattern of outcome is discussed relative to the view that encoding of verbal features of SPTs is more attention-demanding than encoding of physical task features, such as color. 相似文献
993.
尽管已有研究发现数字以空间方式表征在人类记忆系统, 但是人脑如何完成数字的空间表征尚存争议。本研究两个实验在不同比例的数字字母(实验1)和不同比例的数字汉字(实验2)混合情境中考察了数字空间表征特点及其机制, 对上述争议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1)当数字字母比例为“1 : 1”时, 数字加工中不出现SNARC效应。当数字字母比例为“1 : 6”和“6 : 1”时, 数字加工中均出现SNARC效应。即数字字母比例与数字SNARC效应之间呈倒“U”型关系。(2)数字汉字混合情境中数字汉字比例与数字SNARC效应之间同样呈倒“U”型关系。结果说明:(1)干扰刺激与数字混合呈现会影响数字SNARC效应。(2)干扰刺激加工对数字SNARC效应的影响受到数字与干扰刺激比例的调节, 且具有跨干扰材料的稳定性。研究结果意味着数字的空间表征是人类通过统计学习在线建构的, 支持了工作记忆理论。 相似文献
994.
该实验以经典DRM词表为实验材料,采用简化后的联合范式来探讨注意资源对老年人错误记忆的影响。比较老年人和青年人在注意集中和注意分散条件下的错误记忆成绩。结果发现,老年组的虚报率显著高于青年人的虚报率,特别在注意集中条件下。更重要的是,老年人在注意集中条件下的虚报率与青年人在注意分散条件下的虚报率相比无显著差异,同时两种条件下的判断标准差异也不显著。结果显示,老年人相比于青年人有更多错误记忆的原因可能是注意资源的不足。 相似文献
995.
选取两种语音熟悉程度不同的非词为实验材料,把语音短时记忆区分为项目短时记忆和序列短时记忆,考察语音短时记忆与词汇知识对汉英双语者第二语言(英语)词汇学习的影响。实验1采用产出性的方式进行学习,结果发现,词汇知识与项目短时记忆对语音熟悉非词的学习起预测作用;词汇知识与序列短时记忆对语音不熟悉非词学习起预测作用。实验2采用接受性的方式进行学习,结果发现,项目短时记忆、序列短时记忆和词汇知识都对语音熟悉非词学习起独立的预测作用;项目短时记忆和序列短时记忆对语音不熟悉非词学习起独立的预测作用。实验结果表明,语音短时记忆和词汇知识都是影响英语词汇学习的重要因素。具体而言,学习语音熟悉的词汇,词汇知识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学习语音不熟悉的词汇,语音短时记忆、特别是序列短时记忆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而且两者作用的大小随着词汇学习方式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996.
997.
998.
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的关系是记忆领域研究的重要内容。基于此, 研究者们就视觉长时记忆是否能促进视觉短时记忆的问题展开了大量研究, 但所得出的结论并不一致。通过不同程度的学习形成不同激活度的视觉长时记忆, 考察对几何图形的视觉长时记忆是否能对变化检测中的短时记忆起到促进作用。结果发现, 低激活水平的视觉长时记忆不能促进视觉短时记忆, 而事先存在且高度激活的视觉长时记忆对视觉短时记忆却具有促进作用; 同时, 随着视觉长时记忆激活水平的提高, 刺激间间隔的效应值也逐渐减小。本研究说明, 视觉长时记忆能否促进视觉短时记忆取决于视觉长时记忆的激活水平, 高激活的视觉长时记忆对阻止视觉短时记忆痕迹的迅速消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99.
通过研究左前额叶在非相关同对的语义编码过程中的作用,探讨近红外光学成像技术用于脑高级认知活动检测的可行性。被试在两种实验条件下分别学习视觉呈现的20个汉字非相关词对,要求被试或将词对组成一个有意义的句子(深加工),或判断两个词是否具有相同的结构组合(浅加工)。光学成像器即时记录连续光透过额骨及前额皮层后760nm和850nm的漫射光强变化,以此推测相应脑组织的血容量变化。结果表明,与浅加工相比,左下前额叶在深加工时的血容量增多,尤其是背外侧部分。 相似文献
1000.
运用单探测的变化检测范式和注意分配程序,两个实验分别考察了由相同维度特征组成的客体和由不同维度特征组成的客体在工作记忆中的表征方式,以及注意对其的作用。实验1用双色框作为客体,实验2用不同颜色的形状作为客体。被试为27名大学生。结果发现,由相同维度特征组成的客体在工作记忆中只能以单一特征为储存单元,且这种储存不受注意水平的影响,可能是一种自动化的过程;由不同维度特征组成的客体在工作记忆中能以整合形式表征,但是这种表征需要集中性注意的参与。该结果表明,在知觉过程中整合起来的信息在储存到工作记忆的过程中时,仍需要消耗注意资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