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0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9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5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This paper seeks to validate clinical facts and theoretical hypotheses that have been discussed before and that address configurations involving chronic and acute enactments. Its validation process compares clinical material from psychoanalytic work in different psychoanalytic cultures - work from South America-Uruguay (Yardino), Europe-Spain (Sapisochin), South Africa (Ivey), Europe-UK (Bateman). It documents clinical facts described in four articles and confirms that during chronic enactments the analytic dyad gets caught up in a dual relationship that veils and congeals the triangular situation because acknowledging it would be traumatic. The lack of triangular space impedes the formation of symbols as well as dreaming and creates non-dreams-for-two. During chronic enactments analysts use their implicit alpha-function to assemble traumatic areas. These areas emerge as a mix of discharges and non-dreams that are dreamed through acute enactments. Acute enactments occur when chronic enactments dissolve and patients experience an abrupt contact with reality. The attenuated trauma is then dreamed alive. The linking of new symbols develops a network of symbolic thought and creates dreams-for-two and broadens the patient's mental universe. The validation process has deepened our vision concerning clinical facts, especially in relation to: (1) the wavering between acute and chronic enactments, (2) analysts' inhibitions and feelings of guilt, and (3) the influence of analysts' personalities on the configurations they describe. These theoretical hypotheses have been confirmed and broadened not only in relation to the vicissitudes of dream work in traumatic areas, but also in relation to defenses such as thin or thick skin, and in relation to listening in countertransferential detours.  相似文献   
142.
医疗水平不断地发展和进步使越来越多的疾病可以在医院得到救治。但有研究显示,在医院接受心肺复苏(CPR)的患者中,只有很小的部分能被救治成功。由于CPR的成功率低,在CPR时是否允许有患者的家人陪伴在其身边逐渐成了医患双方共同关注的问题。家人的陪伴,或许能让患者抢救或死亡的过程变得更人性化,同时成为增加医患双方相互理解的渠道。但是这个过程的实施仍然面临许多问题,要让其成为常规制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143.
近年来发现,IgG4相关性疾病可累及全身多系统多器官,目前研究提示IgG4相关性胆胰疾病主要有IgG4相关性硬化性胆管炎和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IP).前者是一种免疫发病机制未明、生化学特点以及胆管影像学表现与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相似,对糖皮质激素应答良好的疾病.后者临床表现为复发性胰腺炎、梗阻性黄疸,伴胆管、涎腺等其他器官受累.实验室检查血清和组织学IgG4明显升高.影像学表现为胰腺呈“腊肠样”外观,伴主胰管弥漫不规则狭窄,同样对激素治疗敏感.二者常同时受累、关系密切,易误诊为胆管癌、硬化性胆管炎或胰腺癌,本文将当前国内外研究现状做一介绍,供临床诊治参考.  相似文献   
144.
探讨甲亢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临床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选取2010年1月至2013年6月于我院住院诊断的甲亢合并ACS患者(甲亢组)64例及甲状腺功能正常的ACS患者(对照组)56例,分析其临床及冠脉病变特点.甲亢组静息性心绞痛、高血压、糖尿病的发生率,纤维蛋白原(FIB)、氨基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零病变及冠状动脉痉挛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胆固醇(TC)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甲亢合并ACS患者常发生静息性心绞痛,冠心病危险因素与甲状腺功能正常患者有所不同,零病变及冠脉痉挛比例高,冠状动脉痉挛可能是其发生急性心肌缺血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45.
研究老年患者主动脉瓣置换术(AVR)后生存情况,评估人工瓣膜-患者不匹配(PPM)对患者远期生存率的影响.回顾性分析了自2000年7月~2005年7月的100例65岁以上实施单纯性AVR或同时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的资料.临床随访时间定于术后1个月、6个月、1年、3年、5年、7年及以上,收集并分析主动脉瓣位平均跨瓣压差(MGP)、左室射血分数(LVEF)、实际生存率等数据,比较患者的远期生存情况.患者术后30天病死率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长期生存率自第7年开始在两组间表现出显著差异,组内差异表现在重度不匹配组.老年患者AVR术后PPM与术后早期病死率密切相关,重度PPM似乎影响远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146.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cancer,NSCLC)是一类具有独特病理和临床特征的恶性肿瘤。目前由于针对EGFR基因突变阳性NSCLC治疗中TKIs的应用,患者的生存期已超过三年,所以此类患者从诊断到治疗应进行全程管理。首先要进行分子检测,发现EGFR基因突变NSCLC,以避免失去EGFR—TKIs的治疗机会。研究证明,EGFR基因突变NSCLC任何线接受第一代抑制剂治疗,患者疗效及生存获益且耐受性良好。一代EGFR—TKIs耐药后根据失败模式选择后续局部或全身治疗,或根据耐药失败分子机制给予新的分子靶向治疗。对EGFR基因突变NSCLC应实施科学、有序的全程管理。  相似文献   
147.
探讨肝素/低分子肝素诱导的重症血小板减少救治经验与规律.对2例分别使用肝素、低分子肝素后出现重症血小板减少患者发病、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等进行分析,进一步提高该类重症病的认识,总结救治经验:严密监测,早期发现,一旦出现重症血小板减少,及时停用肝素和/或低分子肝素,换用非肝素类抗凝药;立即激素(地塞米松30mg/d)冲击治疗2天,重症血小板减少(PLT≤3×109/L)并出血者酌情输注血小板.  相似文献   
148.
探讨鼻咽癌患者常规放射治疗(CRT)与调强放射治疗(IMRT)的疗效和常见副反应,为鼻咽癌患者放疗方法选择提供科学依据.选取2010年11月至2013年5月行CRT和IMRT的初治鼻咽癌患者共56例,比较IMRT和CRT组的急性毒性反应和晚期放射性损伤.IMRT组和CRT组在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见急性毒性反应如:口干、吞咽疼痛、听力下降、皮肤和黏膜反应的发生率CRT组高于IMR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晚期损伤中口干、皮肤纤维化发生、吞咽困难等方面CRT组高于IMR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视力下降和脑损伤的发生等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RT技术相比较,IMRT技术能够有效减少急性毒副反应和晚期损伤的发生率,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QOL).  相似文献   
149.
比较大隐静脉腔内激光疗法(EVLT)联合高位结扎术与传统术式的临床疗效。选取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08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大隐静脉曲张患者180例,采用EVLT的90例患者为激光组,采用传统高位结扎剥脱治疗的90例患者为对照组。激光组患者手术时间,切口数目及出血量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总体VCSS计分差值、CEAP分布改变无差异,但伴静脉性溃疡病例,激光组VCSS计分差值优于传统组(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无差异。EVLT联合高位结扎术综合疗效明显优于传统术式,伴有静脉性溃疡的病例尤其明显。  相似文献   
150.
为检测乳腺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maspin)在腮腺癌中的表达,探讨其与腮腺癌I洛床病理特征及微血管密度(MVD)的关系。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分别对50例腮腺癌组织及30例瘤旁正常组织行maspin蛋白半定量测定,并对前者行CD34蛋白半定量测定,与各临床病理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maspin、MVD在腮腺癌组织中表达与淋巴转移、术后复发、分化程度显著相关,后者的表达还与腮腺癌的临床分期密切相关。因此,maspin与MVD的联合检测,在判断恶性程度及顸后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