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9篇
  免费   84篇
  国内免费   24篇
  467篇
  2025年   1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48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3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研究选取三年级、五年级和七年级学生,采用两个汉字命名实验,考察主观声旁家族对汉字命名的影响。实验一操纵主观声旁家族大小,发现三年级儿童没有表现出家族效应;五年级儿童表现出边缘显著的家族抑制效应,即对大家族的字命名更慢;七年级儿童表现出显著的家族抑制效应。实验二操纵了目标字是否有高频家族成员字(higher frequency neighbors,HFNs)这个变量,发现儿童普遍都表现出HFNs抑制效应,即对有高频家族成员字的目标字命名更慢。以上结果表明随着年级增长,主观声旁家族对儿童命名的影响逐渐增强,且高年级儿童已表现出家族抑制效应,这一表现与普遍出现的HFNs抑制效应有关。  相似文献   
82.
书写是小学阶段书面语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受到多种认知技能的影响。采用追踪研究考察了127名小学五年级儿童的语素意识和快速命名对其五、六年级时的汉字听写和抄写的影响。控制了非言语智力、语音意识后,结果发现:(1)儿童汉字听写和抄写能力随时间发展均有显著增长;(2)五年级语素意识显著预测了五、六年级两个时间点的听写,五年级快速命名仅显著预测了五年级听写;(3)五年级语素意识和快速命名预测了五年级抄写。研究表明语素意识和快速命名对汉字听写和抄写存在不同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83.
汉字识别和听写是字词水平上两项重要的读写技能。对127名一年级儿童进行了两年4个时间点的追踪调查,通过测查儿童的一般认知能力、语音意识、正字法意识和语素意识(包括同音语素意识、复合语素意识),探讨影响儿童汉字识别和听写发展的因素。利用潜变量增长模型,结果发现:(1)汉字识别呈线性发展趋势,听写呈先快后慢的非线性发展趋势,二者均存在补偿效应;(2)语素意识显著预测了汉字识别的起始水平和发展速度,但语素意识对听写的起始水平和发展速度均不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儿童入学初始的汉字识别和听写水平并不决定后期的发展速度;语素意识对儿童汉字识别和听写发展的作用不同。  相似文献   
84.
钱怡  赵婧  毕鸿燕 《心理学报》2013,45(1):60-69
本研究选择北京地区幼儿园3岁、4岁、5岁儿童各31、48、33名, 采用单部件意识测验和部件位置及功能意识测验系统探查了学龄前儿童的正字法意识各个层面的发展状况。单部件意识测验包括部件替换、部件缺失和部件旋转三个部分; 部件位置及功能意识测验分为假字和非字两个部分, 而非字又包括两形非字和形声非字。结果发现单部件意识测验中, 5岁组儿童在部件替换水平上的得分显著高于3岁组儿童, 而3岁组与4岁组、4岁组与5岁组儿童之间无显著差异; 部件缺失和部件旋转水平上, 三个年龄段的儿童的得分表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部件位置及功能意识测验中, 假字得分在三个年龄段之间无显著差异; 非字得分随年龄增长显著提高。这些结果表明, 单部件意识在学前期处于不断发展的阶段, 其中对部件替换的非字的拒绝能力发展较早, 部件缺失和部件旋转非字的拒绝能力发展较晚; 部件位置及功能意识在学前期已经开始发展, 3岁儿童已经具有假字符合正字法规则的认识, 但对非字违反部件位置合法性和功能完整性的认识直到4岁左右才开始萌芽, 5岁还未成熟。  相似文献   
85.
为验证记忆的重叠表征理论,采用包括基线测量的启动实验范式,通过三个系列实验探讨了汉字识别的反启动效应。实验一结果表明,与基线条件相比,启动显著提高了启动的汉字的识别正确率,但却显著降低了与该汉字部分字形相同的未启动的汉字的识别正确率;实验二和三结果显示,反启动效应不是源于注意偏向和疲劳因素。因此,汉字识别中存在反启动效应,这为重叠表征理论提供了新的支持证据。  相似文献   
86.
韩世辉  肖峰 《心理学报》1999,32(3):274-283
文章研究了视知觉组织,空间位置不确定性和视野位置等因素对复合刺激中整体和局部性质加工的影响。实验发现,(1)当复合刺激呈现在白背景上时,反应时和干扰作用都表明复复合刺激中大图的加工优于小图,刺激位置的不确定削弱大图对小图的干扰作用;而当复合刺激呈现在由“+”组成的背影或时,小图的加工优于大图,刺激位置的不确定延长分辩小图的RT;(2)与周国刺激相比,分辨视野中央的复合刺激的RT较短,这种影响对分辨  相似文献   
87.
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亚类型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阅读水平匹配组为参照对29名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的认知缺陷模式进行了分析,并考察了不同亚类型阅读障碍儿童的汉字识别模式。结果表明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存在不同的亚类型,以语音缺陷型、快速命名缺陷型及两者结合的双重缺陷型为主,与英语国家研究中的双重缺陷假设一致。语音缺陷型儿童汉字识别时有更多的语义错误,对声旁中的部分语音线索不敏感;快速命名缺陷型儿童汉字识别时依赖声旁语音线索,表现出阅读发展的一般延迟;双重或多重认知缺陷型是阅读损伤最严重的亚类型  相似文献   
88.
脑外伤患者内隐记忆康复护理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探讨脑外伤患者在高强度练习和准确反馈条件下,内隐学习知识效应和底层规则迁移易化能力。结果发现:①脑外伤患者在汉字整体偏好深加工的非显著特征学习与对照组一样有效;在笔划浅加工的显著特征学习,明显低于对照组;在自由回忆和再认的重复测验中,患者组与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②脑外伤患者学习记忆具有整体性、直观性、模糊抽象性、无意识性等特点。③脑外伤患者存在着内隐学习知识效应和内隐知识学习效应,且随着训练强化和训练方法的改进,有增强和外显记忆转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89.
Attention in the pigeon: a reevaluation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During training sessions, pigeons were successively exposed to compounds consisting of a white triangle on a red background and a white circle on a green background. Key pecking intermittently produced grain reinforcers in the presence of one form-color compound. Once key pecking was confined to the compound associated with reinforcement, the elements—red, green, triangle, and circle—were presented during a test in which no reinforcement was available. Each bird pecked nearly exclusively in the presence of the color previously associated with reinforcement, a result that might be interpreted as indicating that the subjects had attended to color, but not form during training. Pecking was next reinforced when either the triangle or the circle was present. Pecking in the presence of the form previously associated with reinforcement was acquired more rapidly. This result suggests that the birds had learned about the forms during training, and that conclusions about attention based on the lack of differential pecking in the nonreinforcement test may not be appropriate.  相似文献   
90.
Our primary aim in this article is to advocate for the interdisciplinary study of the collective character traits of local religious congregations, taking as our focal example local Christian congregations. It should be clear that such study presently lies on the frontier of interdisciplinary religious studies. Yet, as we will attempt to show in the first section, the way has been paved for the study of such collective character traits through salient developments within several academic disciplines in recent decades. This frontier, in other words, is open for exploration, and there are available tools that can help us explore it. We will illustrate how such exploration may be undertaken fruitfully in the second section by focusing on two distinct kinds of virtuous collective character traits of Christian congregations: traits that enable a congregation to fulfill its distinctive role in the missio Dei, and traits that enable a congregation's members to flourish in their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In each case, we will identify a candidate collective virtue of the relevant type, discuss its nature from philosophical and theological perspectives, and, drawing on relevant empirical research, provide reason for thinking that applying empirical methods to it can yield additional insights about its valu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