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89篇 |
免费 | 150篇 |
国内免费 | 50篇 |
专业分类
789篇 |
出版年
2025年 | 3篇 |
2024年 | 16篇 |
2023年 | 13篇 |
2022年 | 14篇 |
2021年 | 44篇 |
2020年 | 24篇 |
2019年 | 48篇 |
2018年 | 38篇 |
2017年 | 36篇 |
2016年 | 38篇 |
2015年 | 25篇 |
2014年 | 27篇 |
2013年 | 79篇 |
2012年 | 41篇 |
2011年 | 30篇 |
2010年 | 17篇 |
2009年 | 25篇 |
2008年 | 30篇 |
2007年 | 28篇 |
2006年 | 25篇 |
2005年 | 28篇 |
2004年 | 23篇 |
2003年 | 21篇 |
2002年 | 14篇 |
2001年 | 22篇 |
2000年 | 12篇 |
1999年 | 14篇 |
1998年 | 8篇 |
1997年 | 8篇 |
1996年 | 5篇 |
1995年 | 6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7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3篇 |
1987年 | 2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78年 | 1篇 |
197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41.
客体动作承载性指人们知觉客体时同时激活的针对客体的行动。当Gibson最初提出动作承载性概念时, 他认为客体的这种属性是可以自动激活的。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 在知觉和行动的关系中, 行动语义知识和客体所处背景对客体动作承载性具有调节作用, 表现在人们可以根据这些自上而下的信息选择针对客体的适当的行动。此外, 不同的判断任务在引发客体动作承载性效应上具有特异性, 表现在若判断任务仅需知觉客体表层属性时, 不能激活对客体的动作, 进而不能产生客体动作承载性; 若判断任务需要对客体进行深层加工时, 才会激活对客体的动作。未来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探究行动语义知识和客体所处背景影响客体动作承载性发生的原因和机制, 以及不同判断任务中出现结果特异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2.
143.
通过两个独立进行的重音标注实验对汉语语句重音的分类和分布进行了初步探讨。实验l是由60位普通被试参加的音节重音突显度的知觉实验。实验2是由本文三位作者参加的重音类别标注实验,在此实验中语句重音被划分为节奏重音和语义重音。实验2中对于语句重音的分类性标注结果得到了实验l中普通被试对音节重音突显度知觉结果的支持,这说明人们确实能够感知到两种不同类型的重音。实验结果还表明,节奏重音倾向于出现在较大韵律单元内的最末韵律词的末音节上,并且与适当的停延相伴生,语义重音的分布则与语句的韵律结构的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144.
采用眼动技术记录汉语阅读者在形声字的语音、语义提取中对声符和义符的注意规律, 考察形声字部件的位置、功能和正字法意识对汉字认知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汉字的视觉加工中, 阅读者对部件空间位置的注意加工优势受到声旁位置的调节。对左形右声结构的汉字, 被试更多地注意字的右边, 对右形左声结构的汉字, 被试更多地注意字的左边; (2)在汉语阅读者的正字法规则中, 存在着“左侧释义、右侧释音”的部件的位置-功能联结。(3)在通达形声字的语音、语义的过程中, 与义符相比, 声符具有注意资源的优势, 这种优势在语音提取任务中更加明显:声符无需依赖义符的信息便可以相对独立地激活整字的语音, 但声符需要义符的配合才能够提取整字的语义。 相似文献
145.
146.
147.
采用图-词干扰范式, 通过2个实验考察了汉语口吃者的语义编码。实验1发现, 在基本水平命名中,口吃者与非口吃者均表现出语义干扰效应, 语义相关干扰词的命名时间显著长于语义无关干扰词的命名时间, 口吃者在语义相关干扰条件下所受到的干扰比非口吃者大; 在类别水平命名中, 口吃者与非口吃者的表现类似, 都表现出语义促进效应, 语义相关干扰词的命名时间显著短于语义无关干扰词的命名时间, 语义相关干扰词的命名错误率也显著低于语义无关干扰词的命名错误率。实验2发现, 在基本水平命名中, 当SOA为-200 ms、-100 ms和0 ms时, 语义相关干扰条件下的反应时显著长于在语义无关干扰条件下的反应时, 当SOA为-100 ms和0 ms时, 口吃者的语义干扰效应比非口吃者更加明显。整个研究表明, 口吃者的语义编码出现了延缓, 口吃者比非口吃者需要更多的时间来排除语义干扰词的干扰。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关于口吃的多因素模型。 相似文献
148.
通过操纵反馈时间(即时,延迟)、反馈类型(简单,丰富)和掩蔽类型(塔罗牌,空白矩形),考察概率类别学习的学习机制。结果发现:(1)被试的学习成绩在即时反馈条件下显著优于在延迟反馈条件下;(2)在即时反馈条件下,仅给予简单反馈,被试虽能出色地完成天气预报任务,但是不能正确地判断卡片预测晴天的概率,倾向内隐学习;(3)在其他条件下,被试能正确地判断卡片预测晴天的概率以及各卡片在天气预报任务中预测天气的重要程度,表明被试能外显地意识到这些线索的作用。综上,概率类别学习采用的是双系统学习机制,既依赖内隐学习,又依赖外显学习。 相似文献
149.
150.
采用语义启动数字匹配任务及其变式, 探讨在中文背景下“和效应”和语义系统的类比一致性及其产生机制。结果发现, 中国学生对“和”目标数字的反应时显著长于对中性目标数字, 表明“和效应”是人类的一种强烈的认知倾向; 人类通过类比映射方式整合数学知识和语义知识; 影响语义加工的因素同样影响数学认知。研究还发现, 被试对中性目标数字的抑制难度受语义匹配任务性质的影响, 在完成类别不一致的探测词匹配任务时, 拒绝中性目标数字的反应时显著长, “和效应”消失, 表明“和效应”不仅源自于对“和”目标数字的激活, 也源自于对中性目标数字的抑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