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1篇
  免费   52篇
  国内免费   150篇
  69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45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85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671.
Recent works showed that tool use can be impaired in stroke patients because of either planning or technical reasoning deficits, but these two hypotheses have not yet been compared in the field of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address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real tool use, mechanical problem‐solving, and planning skills in patients with Alzheimer's disease (AD,= 32), semantic dementia (SD,= 16), and corticobasal syndrome (CBS,= 9). Patients were asked to select and use ten common tools, to solve three mechanical problems, and to complete the Tower of London test. Motor function and episodic memory were controlled using the Purdue Pegboard Test and the BEC96 questionnaire, respectively. A data‐transformation method was applied to avoid ceiling effects, and single‐case analysis was performed based on raw scores and completion time. All groups demonstrated either impaired or slowed tool use. Planning deficits were found only in the AD group. Mechanical problem‐solving deficits were observed only in the AD and CBS groups. Performance in the Tower of London test was the best predictor of tool use skills in the AD group, suggesting these patients had general rather than mechanical problem‐solving deficits. Episodic memory seemed to play little role in performance. Motor dysfunction tended to be associated with tool use skills in CBS patients, while tool use disorders are interpreted as a consequence of the semantic loss in SD in line with previous works. These findings may encourage caregivers to set up disease‐centred interventions.  相似文献   
672.
In the present study, we aimed to examine how specific objects are updated in working memory. We compared conditions in which contents or content-context bindings from working memory were both encoded and updated (Experiment 1). In addition, for bindings, we manipulated the memory load (i.e., number of contents) to maintain during updating. Results indicated that memory load did not specifically affect the process; rather, the content-context binding (vs. single contents) was critical in determining the increase in response latencies. Results were replicated even in Experiment 2, in which we manipulated the spatial locations of the to-be-recognized probes. Results showed evidence of a potential dissociation between updating of memory contents-only and content-context bindings. In addition, memory load and spatial coherence between phases and probe recognition did not interact with updating performance. Overall, results were taken as a contribution toward mapping the complex nature of the updating mechanism.  相似文献   
673.
重复知盲是在快速系列视觉呈现任务中对第二个重复刺激的加工缺陷。以汉语中反义字和成语为实验材料,采用全部报告任务,探讨刺激的语义关联性对重复知盲的影响。实验1以汉语单字为材料,采用单因素三水平(目标刺激之间的语义关系:无关、相同、相反)被试内设计,结果是重复字产生重复知盲效应,反义字产生语义启动效应。实验2以成语为材料,采用2(目标刺激之间的语义关系:相同、无关)×2(位置:前位置、后位置)设计,结果是语义关联性消解了重复知盲效应。结果表明:(1)反义字不产生重复知盲效应。(2)语义关联性消解成语中重复字的重复知盲效应。(3)实验结果支持竞争假设。  相似文献   
674.
阈下语义之间能否进行整合,最近的研究给出了不同的结果。当多个阈下语义词语同时呈现时显示出无意识语义整合效应,但是当序列呈现时没有观察到无意识整合效应。本研究在保留同时呈现方法优点(不同空间呈现位置)的情况下研究了序列呈现的不同汉字词语之间能否产生无意识语义类别关系整合。在实验1中,两个相同或不同类别的词语作为阈下启动刺激先后在两侧呈现,且第一个词语消失后第二词语马上出现,结果显示出无意识语义类别整合效应。实验2延长了两个阈下启动词语之间的时间间隔,结果未发现无意识语义类别整合效应。另外,实验3进一步排除了实验1中第一个启动词语的视觉残留,结果也未观察到显著的无意识语义类别整合效应,说明实验1中观察到的无意识整合效应是视觉残留所致。综合三个实验结果表明,两个阈下词语之间的语义类别一致性关系只有在同时呈现这种特殊条件下才能进行无意识整合加工,说明了短时间维度对于无意识语义关系整合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75.
通过四个实验考察句子边界对整体连贯性的影响。实验运用不一致程序(inconsistent paradigm)进行。实验一结果发现,当目标行1(target line)不是一个完整句子时,被试阅读完目标行2(post-target line)后才会意识到目标行1中的不一致。实验二结果发现,当目标行1是一个完整句子时,被试阅读完目标行1后就可立刻意识到其中的不一致,但探测词的反应时在两种条件下则并没有明显差异。这两个实验的结果表明,句子边界作为一种信号,提示读者在阅读下一句子前要完成当前句子的整合加工。实验三结果发现,目标行1以一个无关词(如然后)结束时,被试阅读完目标行1后也可立刻注意到其中的不一致,这表明句号对背景信息的整合不是必需的。实验四考察了分号的作用,结果显示:被试阅读完目标行1后并没有意识到其中的冲突。根据本研究的结果,可以推测句号在理解过程中起着重要影响,而其它句子边界(如:分号)的作用则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676.
以1306名小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儿童心理一致感量表(CSOC)中文版的心理测量学特征进行分析,并考察小学阶段儿童心理一致感发展的特点.研究结果表明,CSOC中文版量表具有较好的项目鉴别力、内部一致性和稳定性;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的结果表明CSOC中文版量表由一致感和不一致感两个因素构成,心理一致感总分与孤独感呈显著负相关;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小学儿童心理一致感发展存在显著的性别和年级差异.儿童心理一致感量表中文版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可以作为测量中国儿童心理一致感水平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677.
青少年心理一致感水平及其与应付方式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俊升  周颖  包蕾萍  桑标 《心理科学》2006,29(5):1107-1110
本研究以265名高中生为被试,探讨青少年心理一致感发展的特点以及与应付方式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被试在心理一致感发展水平上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2)三个年级被试的应付方式存在显著的差异;(3)被试心理一致感水平与问题解决、求助两种应付方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4)被试心理一致感水平与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四种应付方式存在显著的负相关。高心理一致感个体在压力调节上倾向于采用成熟而积极的应付方式。本研究从压力应对的过程角度分析心理一致感与应付方式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78.
自我相关未来思考是个体产生自我相关未来想法的心理加工,它包括未来情景思考和未来个人语义思考两种基本类型。两类思考都需记忆、自我和主观时间三种主要心理成分参与,但参与的具体形式可能有所不同:未来情景思考可能主要依赖于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情景自我知识和语义自我知识、经验时间;未来个人语义思考可能主要依赖于语义记忆、语义自我知识和知道时间。三种主要心理成分在两种思考类型中的作用可能是相同的,其中,记忆是原材料,自我起引导作用,主观时间是先决条件。将来可以参照思考未来公众抽象问题的研究进一步明确自我和记忆在未来个人语义思考中的作用,还可以通过探究不同心理成分内部及成分间的交互作用进而了解各成分在自我相关未来思考中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679.
错误归因是指将某个效应的来源错认为是其它来源。研究采用修改的、双启动词的情感错误归因程序(AMP)范式,考察了错误归因的叠加效应以及该效应发生于情感还是语义过程。结果表明:(1)经典的AMP范式下,不论是情感启动词还是语义启动词都可以引发错误归因反应。(2)双启动词AMP范式下,先后出现的情感启动词产生了错误归因的叠加效应。(3)双语义启动词AMP范式下,没有发现错误归因的叠加效应。说明双启动词AMP范式下错误归因的叠加效应只发生于情感过程。  相似文献   
680.
无意识信息对人们的行为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它不仅能触发相对低级的认知功能而且也能触发冲突控制等相对高级的认知功能。尽管已有研究从行为和认知神经研究两个方面强有力地证实了无意识冲突的存在,但对无意识冲突是源自中枢加工产生的语义冲突还是晚期动作选择中产生的反应冲突存在激烈的争议。本研究采用分离语义冲突和反应冲突的实验逻辑在Stroop掩蔽启动任务中探讨了无意识冲突的机制。结果发现,无意识Stroop效应中既包含语义冲突又包含反应冲突。这说明无意识冲突可能由语义冲突和反应冲突共同构成。实验结果也进一步支持了无意识刺激可以加工到语义水平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