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4篇
  免费   102篇
  国内免费   8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49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82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4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91.
自我提升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自我提升一直是人格和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主要问题。自我提升的概念界定可分为知觉自我与知觉他人的比较、自我知觉与外在标准的比较、基于社会关系模式(SRM)的界定等几种方法;相应地,测量自我提升的方法有社会赞许性测验、内省测验、标准差异测验、过分-宣称技术、环状设计中的测量等;介绍了自我提升与心理健康、生理变化、自尊、成绩的关系,以及自我提升的跨文化研究。最后,提出了自我提升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以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92.
James E. Huchingson 《Zygon》2005,40(3):751-758
Abstract. Systems theory provides a surprisingly fruitful approach to several important ideas held in common by Paul Tillich and Pierre Teilhard de Chardin. These include complexity or organization as the key to understanding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inorganic and the organic, and hierarchy or levels in complex systems. Teilhard and systems theorists accept hierarchy as fundamental. Tillich questions the concept and prefers “dimensions,” including the inorganic, organic, psychological, spiritual, and historical dimensions. Tillich's rejection of hierarchy is questioned, but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are discovered in the systems interpretation of the psychological and spiritual dimensions as well as in the use of “centeredness” by both thinkers.  相似文献   
593.
问题学生内隐自尊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杨福义  梁宁建 《心理科学》2005,28(2):332-336
研究结果表明:(1)问题学生和普通学生一样,存在显著的内隐自尊效应。两类学生的内隐自尊效应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但不存在性别差异;(2)总体上问题学生的内隐自尊效应显著高于普通学生,初三阶段,两类学生的内隐自尊的差异显著;(3)问题学生的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是相对独立的两个自我评价系统。两类学生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的组合状况不同,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的分离状况差异显著;(4)问题学生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的分离程度与其状态焦虑、特质焦虑和心理健康其他指标存在非常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594.
内隐自尊的ERP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许静  梁宁建  王岩  王新法 《心理科学》2005,28(4):792-796
研究使用GNAT范式对内隐自尊的ERP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在自我-积极与自我-消极的感受性指标(d’)和反应时上存在显著差异;他人-积极与他人-消极的差异仅在d'上;自我-积极与自我-消极的P3在潜伏期和振幅上存在显著差异;他人-积极与他人-消极的P3之间的差异仅表现在潜伏期上。  相似文献   
595.
顿悟式组块破解的时间进程:ERP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永垒  韩玉昌  张侃 《心理科学》2005,28(5):1026-1032
本研究旨在探讨顿悟式组块破解的信息加工机制及神经动态变化。被试完成汉字拆解任务,也即从一个源汉字中移动部件从而得到有效汉字。研究操纵部件之间在空间交错背景下的类别关系:同类(移动部件和剩余部件都是汉字)和异类(移动部件是笔画,剩余部件是汉字)。与此同时记录事件相关电位变化。结果显示,同类条件比异类条件引发了更大的N2波动和减小的LPC波动。早期的N2效应可能提示了组块破解过程中的识别困难,而晚期的LPC效应可能提示了组块破解过程中的知觉转换困难。  相似文献   
596.
论廉政的伦理内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廉政属于伦理范畴和道德规范。文中从“廉”“政”的语义入手,阐述了“廉政”的伦理内涵,探讨了“廉政”伦理内涵的层次。  相似文献   
597.
自尊是个体对自我的情感性评价, 影响着个体对周围环境的应对方式。低自尊个体由于容易知觉到外部的拒绝性信息, 也更倾向于将别人的行为知觉为拒绝, 因而存在对拒绝性信息的注意偏向。本文首先综述了低自尊个体的认知与行为特点, 其次简单介绍了低自尊个体注意偏向的常用研究范式(Stroop范式、点探测任务、空间线索任务、惊吓探测范式、注意监测任务、注意转移任务), 随后列举了解释低自尊个体注意偏向的理论(社会计量理论、关系图式理论、注意成分说、注意控制说), 最后总结了低自尊个体注意偏向的脑机制研究。未来的研究应更多关注自尊结构的复杂性, 注意偏向的信息加工阶段性及其脑机制, 注意训练的作用机制及低自尊个体注意偏向的本土研究等问题。  相似文献   
598.
陈世平  张艳  王晓庄 《心理科学》2012,35(1):180-185
为研究影响大学生职业决策的影响因素和决策有效性,实验一、二分别从决策者心理特征(内隐自尊与风险偏好)和职业方案特征(框架效应与风险水平)入手,考察二者对大学生职业决策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内隐自尊和风险偏好的高低显著影响大学生择业倾向性;大学生对风险水平不同的职业方案的选择倾向由低到高依次为冒险、折中、保守方案;职业决策存在明显的框架效应。研究表明,大多数大学生倾向于选择保守的职业方案;高风险偏好的大学生倾向于选择冒险的职业方案;高内隐自尊大学生倾向于主动择业;积极表述的职业方案更受大学生所青睐。  相似文献   
599.
马力  焦捷  陈爱华  姜翰 《心理学报》2011,43(3):322-337
员工对组织的认同与反认同有相关的心理机制(如员工对自尊的追求)与社会基础(如组织身分的多样性), 但它们是相互独立的两个构念。在个人建立自己的社会身分时, 认同体现了“求同”、而反认同则体现“存异”。基于理论分析所构建的法则关系中, 二者具有不同的前因变量和结果变量。对5家企业250名员工的问卷研究发现, 对组织认同的员工会更倾向于主动维护组织利益, 而对组织反认同的员工在工作中敷衍了事。嵌套的系列结构方程结果表明二者分离的模型对数据的拟合, 好于将二者合并的模型, 验证了这两个构念不同的基本论点。  相似文献   
600.
In a representative sample of 2,464 Norwegian adolescents, aged 12-15 years, 7.8% (n= 191) reported reading difficulties (RD). No gender difference was found. Adolescents with RD were compared to classmates on psychosocial variables. In univariate analysis, RD adolescents report higher levels of depressive symptoms, more school stress, worried more about going to school, had lower school grades and lower attachment to parents than those without RD. They also scored lower on Global Self-worth and on Social Acceptance scales. Further, they reported reduced levels of psycho-functioning during the previous year because of mental health problems, they had received more help and had used more medication for such problems. In a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receiving help for mental health problems and reduced psycho-functioning showed the strongest associations with student RD status. No gender interactions were found. The study demonstrated important differences between adolescents with and without R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