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82篇
  免费   460篇
  国内免费   106篇
  204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65篇
  2019年   134篇
  2018年   133篇
  2017年   135篇
  2016年   143篇
  2015年   110篇
  2014年   123篇
  2013年   256篇
  2012年   108篇
  2011年   64篇
  2010年   54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76篇
  2006年   61篇
  2005年   71篇
  2004年   58篇
  2003年   51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3篇
  1976年   5篇
  1975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基于日常经验取向,运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探索自我责任归因与推断的心理结构及其基本特征。对382名被试问卷调查的统计分析结果显示:(1)自我责任归因与推断结构是一种一元单向决定模式,即“责任推断→责任情感→责任行为”。(2)个体倾向于较多地将挫折或失败的原因归咎于可控起因,而较少归因于不可控起因。(3)个体在进行自我责任推断时,可控性程度仅对责任的大小构成影响,并不影响对是否承担责任的推断。(4)在自身应为挫折或失败承担责任时,个体在情感体验上较多自我责备,较少自我同情;在行为反应上,较多积极应对,较少甚至不大会消极应对。  相似文献   
92.
内隐学习的意识性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内隐学习的研究中,尽管目前已经默认了内隐学习的存在,但是,内隐学习与意识的关系,一直有着不断的争论.文章从内隐学习足否是无意识的、次级任务对内隐学习的影响和内隐学习的关系等三个方面对内隐学习的意识性研究主要的矛盾焦点进行了述评.  相似文献   
93.
身份认同动机(identity motive,简称身份动机)是引导个体进行身份建构、寻求特定的自我概念与自我评价的心理需要,主要包括自尊、效能、连续、意义、独特、归属六种动机。近十年的研究表明,不同的身份动机在身份的建构、维持、防御与改变等过程中协同发挥作用,而且动机的满足可以增强幸福感和心理适应。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检验动机维度、考察发展规律、开发实验范式、探究神经机制。  相似文献   
94.
周静  谢天 《心理科学进展》2019,27(5):914-925
物质主义的经典研究分别从人格、价值观、目标和需要的角度界定和理解物质主义的相关现象。自我概念一直是贯穿物质主义研究的线索, 但直到最近研究者才试图以它为理论基点统摄与整合已有研究。相关研究表明, 物质主义者对自我的评价较低, 表现为低自尊、权变性自尊; 对自我的认识具有不一致性, 表现为自我概念不清晰、外显-内隐自尊分离、以及自我差距(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差距)。最近出现的两个综合理论——物质主义的自我逃离理论与物质主义的认同目标追求理论提出, 物质主义是个体将物质拥有作为逃避自我的方式或满足自我认同动机的手段。这两个理论弥补了现有物质主义研究缺乏整合性理论的不足。未来研究可以通过借鉴有关自我概念的理论, 超越单纯的物质主义者自我匮乏的思路, 从而做出更大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95.
使用基于多水平分析技术的元分析方法对有关儿童攻击和自我感知相关的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并对计算结果用模拟方法进行模拟。结果显示现有研究中攻击和自感认知能力之间的相关为-0.01,攻击和自我总体感知间地相关为-0.08,相关结果为低度负相关但达到显性水平,攻击和自感社交能力之间的相关关系不显,模拟结果与此类似。现有关于儿童攻击和自我感知关系的研究数量还偏少。  相似文献   
96.
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的自我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使自我研究重新受到重视。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的自我研究将出现新的特征:从传统的个人主义取向的概念界定转向从社会和个人双重取向的概念界定;从单纯重视自我的稳定性研究转向将自我的稳定性与可变性结合;从重视自我发展的一般规律研究到重视文化对自我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97.
Mary Evelyn Tucker 《Zygon》2019,54(2):409-425
This article discusses Journey of the Universe as a project that consists of a film, book, conversation series, online classes, and a website. It describes how the creators worked to integrate science and humanities, not privilege or elevate science. It refutes arguments made in Lisa Sideris's Consecrating Science: Wonder, Knowledge, and the Natural World that suggest that Journey overlooks religion and distorts wonder. The article observes that Journey does not dismiss religion but includes it in explicit ways. It does not dictate wonder; it evokes wonder. In short, Journey is a living or functional cosmology with implications for mutually enhancing human–Earth relations.  相似文献   
98.
99.
Bertram D. Cohen 《Group》2002,26(3):189-204
The group self, an individual's self-perception as a member of a group, is distinguished from the group's self, a personification of the group as a person with a self. The perceived group's self of an opposing other group is often a repository for attributes group members are not ready to recognize in their own group's self. Theoretically, the need for an adversarial other to hold one's own group's unwanted attributes—and thus to complete one's own group's self—contributes, however unconsciously, to the apparent intractability of intergroup disputes. In dealing with these issues, I compare intergroup conflict resolution (ICR) groups with therapy groups, on the one hand, and advocacy groups on the other. All of this sets the stage for a presentation of two ICR projects and their analysis in group-developmental terms.  相似文献   
100.
This paper outlines a constellation around birth in our society that is related to advanced western medicine and the way that families move around the globe. It describes a brief therapy with a three-year-old child who was diagnosed as autistic, and a mother who resorted to 'heroic' defences against the anxiety of being unsupported in a strange country. The therapist undertook to process the catastrophic experiences of the birth as expressed in the child's play and transform the accompanying monstrous fantasies into human experiences and thoughts. By providing a maternal container for both mother and child, the therapist was able to dissolve the couple's negative enmeshment and help create a space in the mother's mind in which she could process her own feelings, and thereby process and understand the child's feelings and communic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