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92篇
  免费   516篇
  国内免费   205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67篇
  2022年   89篇
  2021年   86篇
  2020年   136篇
  2019年   179篇
  2018年   152篇
  2017年   162篇
  2016年   159篇
  2015年   95篇
  2014年   126篇
  2013年   562篇
  2012年   84篇
  2011年   126篇
  2010年   105篇
  2009年   123篇
  2008年   119篇
  2007年   132篇
  2006年   150篇
  2005年   147篇
  2004年   118篇
  2003年   120篇
  2002年   85篇
  2001年   61篇
  2000年   65篇
  1999年   40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8篇
  1976年   7篇
  197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851.
The current study investigated the role of lifestyle as a significant factor related to the aggression and violence between cohabitating partners. Based on previous research, lifestyle was defined as a special reflection of socialization into society and working life, where different lifestyles should also be able to produce different patterns of socialization into people's roles as partners. It was found that gender and years of cohabitating were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Emotional aggression and Sexual violence; lifestyle patterns were associated with specific forms of violence. More specifically, the lifestyles of Pleasure & Elegance and the one of Culture-Intellectualism were found to promote Emotional aggression. Also, the lifestyle of Yuppies/Workaholic and that of Physical activities stimulated the appearance of Sexual violence between partners. Moreover, individuals with Tradition-Religiousness lifestyle were more likely to show lower levels of Physical & Sexual violence while the adherents of the Substance abuse lifestyle pattern appeared to have an inclination towards Physical & Sexual Violence. Finally, the occurrence of one form of violent behaviour was likely to be related to the other forms of violent behaviour.  相似文献   
852.
运用问卷调查法对228名中学生进行调查,考察了青少年的学校幸福感及其与能力自我知觉、人格的关系。研究发现:(1)女生的学校满意度高于男生;青少年的学校幸福感呈现出随年级增高而降低的趋势。(2)神经质和外倾性两种人格特质在能力自我知觉和学校幸福感之间的因果关系中起中介作用。表现为神经质在能力自我知觉和消极在校情感之间起中介作用;外倾性在社会能力自我知觉和积极在校情感之间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853.
选取英语成绩中等的高二学生100名为被试,进行诱发情绪实验以及英语阅读测验,结果发现,语言提示对个体的情绪具有显著的影响,积极的语言提示使人倾向于产生积极的情绪,而消极的语言提示使人倾向于产生消极的情绪.在消极情绪下,个体在微观题目上的信息提取效果更好,在宏观题目上的信息提取效果更差.在积极情绪下,个体采用较为宽松的判断标准,所以积极的语言提示倾向于使个体产生高标准的记忆意向,消极的语言提示则倾向于使个体出现低标准的记忆意向.  相似文献   
854.
中学生写作中思维品质的发展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洛阳市一所普通中学6个年级随机选取801名被试,使用自编问卷研究了中学生写作中思维品质的发展特点,结果发现:(1)中学生写作中思维品质总体上呈随年级增长显著上升的发展特点,初二到初三阶段更为突出;(2)深刻性和灵活性品质为上升趋势,但在高一年级存在1个回调点;(3)批判性和独创性从初一到高一呈现明显上升趋势,高一以后呈波浪式发展;(4)中学生写作中的思维品质在初一、初二、高一和高三年级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855.
文章采用自编教师组织公民行为问卷对796名中小学教师进行了测查。研究结果表明:教师组织公民行为由学校认同、利他行为、责任意识、人际和谐和资源保护等五个因素构成;职称和学校等级对教师的组织公民行为有显著影响;高级职称教师的组织公民行为高于低级职称教师;省一级学校教师的组织公民行为高于市一级学校教师,而市一级学校教师的组织公民行为高于区一级学校教师。  相似文献   
856.
男性少年犯与同龄中学生人格特征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加利福尼亚心理调查表(CPI-RC)对178男性少年犯和219名同龄男性中学生进行了测查。结果表明:(1)少年犯与同龄中学生的人格特征存在显著差异,少年犯的自我确认、社会价值内化、成就潜能、生活和社会态度、自我实现和个人整合水平都较同龄中学生差;(2)在人格类型上,少年犯与同龄中学生亦存在差异,少年犯的人格类型以常规异向居多。  相似文献   
857.
小学儿童一维空间方位传递性推理能力的发展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毕鸿燕  方格 《心理学报》2002,34(6):59-63
研究了小学儿童一维空间方位传递性推理能力的发展水平及认知策略 ,同时 ,对心理模型理论进行了检验。被试为城市中等小学 7岁、9岁、11岁儿童各 2 4名 ,男女各半。 4种实验任务分别为三前提单模型、三前提双模型、四前提单模型和四前提双模型。采用个别实验 ,儿童在前提呈现的情况下进行推理。主要研究结果 :(1)从小学 7岁到 11岁 ,儿童的一维空间方位传递性推理能力明显提高 ,7岁儿童初步形成了一维空间方位推理能力 ,9岁和 11岁基本具有了这种能力 ;(2 )随着年龄增长 ,使用模型建构策略解决问题的儿童人次越来越多 ,绝大部分 11岁儿童都能使用这一策略进行推理。但即使儿童使用了模型建构策略 ,他们的推理成绩也没有反映出模型数量所造成的任务难度差异 ,即不符合心理模型理论关于模型数量的主要预期。  相似文献   
858.
组织学习整合理论模型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如何提高组织学习能力、如何创建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会,这已经成为我国企业和社会发展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文章从定义的根本假设、组织学习层次、组织学习过程、内部推动因素四个方面对文献进行了综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组织学习的界定以及整合的组织学习模型,它包括:个体、团队、组织层、组织间四个学习层次,获得和产生、解释、整合、制度化四个心理和社会互动过程,反馈学习(feedback)和前馈学习(feed forward)两个信息或知识流动过程。最后提出了今后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859.
文章标记对阅读信息保持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3个实验,探讨了文章标记对阅读信息保持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发现,标记有利于读者对文章信息的保持;随着年级的增长,读者利用文章标记建构文章表征的能力不断提高;文章标记对文章信息保持的促进作用存在选择性加工,通过延时加工测量技术和眼动分析技术证实了策略转化假设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860.
该文运用临床访谈法研究了小学儿童在亲社会情境中道德情绪判断及归因状况。结果表明:在亲社会情境中,儿童的道德情绪判断经由消极到积极的发展趋势,年幼儿童倾向于判断助人者会体验到消极的情绪,年长儿童则认为助人者会体验到高兴等积极情绪,并且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儿童的情绪体验愈加复杂。在道德情绪归因中,年幼儿童倾向于结果定向的归因,一年级儿童中大部分以道德定向为主,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儿童的归因定向逐渐多样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