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75篇
  免费   295篇
  国内免费   283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73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59篇
  2020年   137篇
  2019年   147篇
  2018年   161篇
  2017年   151篇
  2016年   140篇
  2015年   90篇
  2014年   85篇
  2013年   371篇
  2012年   63篇
  2011年   54篇
  2010年   48篇
  2009年   71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89篇
  2006年   108篇
  2005年   98篇
  2004年   83篇
  2003年   61篇
  2002年   51篇
  2001年   50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4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51.
研究目的是描述对一名奥运选手L在奥运会前一年中进行的心理干预,以改变其“低挫折容忍度”的过程,以及评价这一理性情绪行为疗法与心理技能训练相结合的心理干预的效果。在不同的时间点采用各种评估方法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估,主要的评估方法包括采用目标获得评价表进行的运动员L自我评估和教练员评估,运动员L、教练员、及搭档的“阶段性总结”评价,以及对L比赛行为的录像资料分析。通过各种评估方法所获得的结果的一致性证明了该干预方法在改变运动员的问题行为方面是有效的。通过对运动员L的问题行为的改变,提升了他在比赛中的运动表现,该运动员与其搭档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乒乓球男子双打项目上获得了银牌  相似文献   
952.
湖北省智力残疾现状分析及预防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湖北省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的资料为依据,对智力残疾发生率、智力残疾等级、智力残疾的致残原因等现状进行分析。农村组智力残疾率明显高于城市组;三、四级智力残疾比率明显高于一、二级智力残疾比率;智力残疾的主要致残原因为遗传性疾病和脑疾病。说明智力残疾的康复任务仍很重,需要社会及政府的广泛重视。  相似文献   
953.
心理健康标准是心理健康研究中的重要理论问题。比较中西方心理健康标准,在研究恩路、自我观念、人格观念等方面存在差异,在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重视对自我和现实的认识、重视对人生意义的探索等方面有相似之处。整合中西方心理健康标准应重视探讨社会群体的心理健康标准;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自我观念;塑造具有独立性与创造性的现代社会人格。  相似文献   
954.
儿童抑郁症的比例近年来有逐渐上升趋势,但是却未受到充分的重视,解决方式也容易陷入误区。儿童抑郁症,临床表现为生理、行为、情绪、认知等多个方面,病因则涉及到生理遗传、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社会变迁等因素。因而,其治疗手段也应是整体性的,包括家庭、心理、药物、行为等方面。  相似文献   
955.
气质性乐观与心理健康关系的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元分析方法分别探讨了气质性乐观与心理健康的积极指标和消极指标的关系。共有106项研究满足了元分析的标准,涉及气质性乐观与心理健康积极指标的研究有70项,包括83个独立样本(N=30627);涉及气质性乐观与心理健康消极指标的研究有75项,包括105个独立样本(N=39064)。元分析结果发现:(1)整体上气质性乐观与心理健康积极指标有显著正相关(r=0.41),与心理健康消极指标有显著负相关(r=-0.41)。(2)气质性乐观与不同心理健康指标的相关有显著差异,积极指标中,与自尊的相关最高;消极指标中,与抑郁的相关最高。(3)气质性乐观测量工具的差异对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没有显著影响。(4)不同年龄阶段群体中气质性乐观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没有显著差异。(5)文化背景差异对两者的关系有显著影响,西方文化中气质性乐观与心理健康的相关高于东方文化中的相关。  相似文献   
956.
周浩  王琦  董妍 《心理科学进展》2012,20(1):98-107
无聊是个体由于知觉到生活无意义而产生的负性情绪体验, 它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各种社会心理功能。目前, 有关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学业成绩等一系列心理问题的研究已经揭示了无聊的负性作用。但是, 无聊领域的研究还停留在理论探讨和相关研究层面, 概念定义尚没有完全统一, 缺乏系统的理论和完整的模型结构。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深入探究无聊的作用机制, 并制定有效的干预方案来改善人们的无聊状态。  相似文献   
957.
张长英  桑标  戴玉英  刘蓓 《心理科学》2012,35(4):875-881
摘 要:为探明汉语儿童看图叙述中心理状态术语的应用及与错误信念理解能力的关系,并追踪二者相互作用的方向,本研究以101名3-5岁儿童为研究对象,纵向探查了前后相隔3个月的儿童看图叙述中心理状态术语使用情况和错误信念能力的发展状况,并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时间点分别探讨了心理状态术语的运用与错误信念理解的关系。结果表明:3-5岁儿童错误信念理解能力快速发展;儿童看图叙述中使用较多的愿望术语和情绪术语,信念术语应用相对较少,且认知词汇类型较少。控制了一般语言能力和年龄之后,仅在第一次测验上,情绪术语、信念术语仍然与同期及后期错误信念理解能力存在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958.
为了评价心理干预配合无痛麻醉技术的临床效果,寻求一种更有利于减轻患者恐惧心理的技术方法,将80例急性牙髓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为心理干预配合无痛麻醉镇痛的患者,对照组为注射利多卡因局部麻醉镇痛的患者。观察两组在牙髓治疗中患者的恐惧程度与治疗效果。结果显示,心理干预配合无痛麻醉的实验组与注射利多卡因的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患者的恐惧程度明显比对照组低。提示心理干预配合无痛麻醉可以明显减轻患者对治疗的恐惧感,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59.
This commentary is concerned with the involvement of mental health service users in research. It will argue that research carried out by service users is one way of giving voice to a previously silenced group—the mad. It is one way in which ‘Madness Strikes Back’. The main theoretical model to be used is that of the early Foucault. I will not be concerned with what has become known as ‘Foucauldian discourse analysis’ since nowhere in Foucault's writing is there reference to conversation or talk. I will, however, be concerned with power as mental health service users are amongst the most disempowered of groups in all societies. I will also be concerned with Foucault's claim that, since the Enlightenment, madness has been positioned as the antithesis of reason, as ‘unreason’. This distinction can be argued to persist in the field of research. Copyright © 2008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960.
We examined factors related to treatment responders (n = 35) and nonresponders (n = 16) in a group of 51 children admitted to the Intensive Mental Health Program (IMHP). Children’s response to treatment was coded based on their functioning at intake and discharge using total CAFAS scores. Demographic variables, length of treatment, number of diagnoses and medications, and history of physical/emotional abuse or neglect did not significantly distinguish between responders and nonresponders. Nonresponders were more likely to present with a history of suspected or confirmed sexual abuse, internalizing diagnoses, or comorbid internalizing and externalizing diagnoses. Although the small sample size may limit interpretations, our findings indicate treatment programs need augmentation when children with serious emotional disturbances (SED) may be at risk for not responding to interven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