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1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24篇
  418篇
  2025年   2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01.
问卷调查是心理与教育领域十分常见的数据收集方法, 而被试的不认真作答可能导致问卷数据失真。回顾已有研究发现:(a)不认真作答可以从外在作答模式和内在产生原因两个方向进行定义; (b)不认真作答的常见事前控制方法主要包括降低任务难度以及提高被试作答动机两大类; (c)事后识别方法主要包括嵌入识别量表、作答模式识别、反应时识别三大类。今后的研究中应基于作答机制的研究优化与开发控制方法, 检验作答识别方法的跨情境适用性并开发新方法, 并对局部不认真的识别与处理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2.
采用有无金钱奖赏条件下的n-back任务,探讨金钱奖赏对海洛因戒断者工作记忆刷新功能的影响。结果发现:所有被试在金钱奖赏条件下的反应时都显著短于无奖赏条件下的反应时;海洛因戒断组在有无金钱奖赏条件下的反应时的差值显著小于正常组在有无金钱奖赏条件下的反应时的差值;在1-back和2-back任务中,正常组的正确率显著高于海洛因戒断组的正确率。结果表明:金钱奖赏对海洛因戒断者工作记忆刷新功能存在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其促进作用幅度要弱于正常人;海洛因戒断者的工作记忆刷新功能可能存在损伤。  相似文献   
203.
张阔  何立媛  赵莹  王敬欣 《心理学报》2019,51(11):1207-1219
通过两个眼动实验考察金钱奖励和惩罚引起的动机对个体在不同空间线索条件下注意控制加工的影响。实验1采用朝向/反向眼跳范式, 被试通过内源性线索提供心理准备的情况下做出简单的朝向眼跳以及需要抑制优势反应的反向眼跳。结果发现, 相比无奖惩条件, 奖励条件下朝向眼跳任务的正确率更高, 惩罚条件下反向眼跳任务的正确率更高; 两种眼跳任务中有奖惩条件下的眼跳峰速度均比无奖惩条件高。实验2采用Go/No-go任务, 进一步探讨了由副中央凹加工外源性边缘线索从而不能提供充分心理准备的情况下奖励和惩罚对注意控制的影响。结果发现, 奖励条件下Go反应的眼跳潜伏期更短, 惩罚条件下No-go反应正确率更高, 眼跳峰速度在两种条件下均比无奖惩条件高。以上结果表明, 奖励和惩罚均能够促进个体的注意控制, 但二者的加工过程是分离的, 奖励能够改善趋近行为, 惩罚则能够显著促进抑制控制行为, 且奖励和惩罚在注意控制加工过程中具有不同的作用模式, 奖励能够更早唤醒注意控制系统从而更快地促进行为的发生与执行, 惩罚则能够通过调节注意资源促进以目标为导向的行为中对优势反应的抑制。  相似文献   
204.
经济不平等不仅是经济问题,也会对个体心理行为产生诸多影响。前人认为,经济不平等会强化个体阶层提升意愿。结合生命史理论,研究提出高不平等将使个体偏好后代质量而非数量,以实现阶层提升,且这一现象在高发展水平国家中更为明显。基于开源数据,通过国家/个人两个水平上的分析发现,在高发展水平国家,经济不平等降低了国家生育率,并使个体更关切后代教育。研究结果可为理解特定经济环境下的个体心理和行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5.
206.
207.
A three-wave longitudinal study of unemployed persons in Croatia was used to examine the antecedents of job-seeking behavior and reemployment. A series of demographic, motivational and job-constraint variables were posited to influence job-seeking behavior, which, in turn, was hypothesized to affect (re)employment. The participants were surveyed in 2003 (N = 1138), and their employment status was checked in 2004 (N = 601) and 2005 (N = 452). Regression analyzes supported only one slice of the model—the antecedent-job-search relations. All motivational variables, in particular employment commitment and perceived financial strain, proved to be relatively strong predictors of job-search intensity. However, they appeared to be only weakly related to the (re)employment outcome. Demographic variables—in particular education, age, and employment duration—appeared to be the main determinants of (re)employment, operating presumably through their influence on employers’ hiring decisions. It was suggested that existing theory and heuristic frameworks overstate the importance of job-seeking activity. Further research is suggested to examine why purposeful and proactive job searching does not pay more.  相似文献   
208.
地方高校新生UPI调查结果的比较与分析   总被引:42,自引:0,他引:42  
姜伏莲 《心理科学》2004,27(2):483-486
对多所地方高皎新生UPI调查的筛选率、自杀意念、主要心理症状的选择率进行比较,发现:一类学生的筛选率分布在6.3%-40.08%之间,曾有自杀意念者在0.66%-3.30%之间.学校之间差异显著;主要心理问题有情绪和性格问题、强迫倾向、人际关系障碍等,在主要心理问题的性质上各有较高的一致性、仅在个别项目上和选择率上存在差异;从整体看师范与非师范之间、本科与专科之间并无规律性差别,论文还就各校测量结果的差异性与一致性的原因及高校UPI稠查与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9.
There is uncertainty whether the sexes differ with respect to their mean levels and variabilities in mental ability test scores. Here we describe the cognitive ability distribution in 80,000+ children—almost everyone born in Scotland in 1921—tested at age 11 in 1932.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mean differences in cognitive test scores between boys and girls, but there was a high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ir standard deviations (P<.001). Boys were over-represented at the low and high extremes of cognitive ability. These findings, the first to be presented from a whole population, might in part explain such cognitive outcomes as the slight excess of men achieving first class university degrees, and the excess of males with learning difficulties.  相似文献   
2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