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5篇
  免费   59篇
  国内免费   134篇
  66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41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90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1.
Psychopathy is a problematic configuration of traits and behaviors that is consistently correlated with aggressive, criminal behavior. Studies have suggested that psychopathy is composed of related but distinct factors that manifest divergent relations with a host of constructs including aggression. In the current study, we used a sample of 126 men to examine whether these psychopathy factors are differentially related to aggression manifested in two conditions (instrumental and hostile/reactive aggression) of a laboratory aggression paradigm. Traits related to an antagonistic interpersonal style and emotional detachment (i.e., Factor 1) were related to aggression in both conditions whereas traits related to negative emotionality, impulsivity, and an antagonistic style (i.e., Factor 2) were related to aggression only in the hostile/reactive condition. Potential explanations for these findings are put forth.  相似文献   
612.
The effects of saccadic bilateral (horizontal) eye movements on gist based false recognition was investigated. Following exposure to lists of words related to a critical but non-studied word participants were asked to engage in 30s of bilateral vs. vertical vs. no eye movements. Subsequent testing of recognition memory revealed that those who undertook bilateral eye movement were more likely to correctly recognise previously presented words and less likely to falsely recognise critical non-studied associates. This result joins other research in demonstrating the conditions in which false memory effects can be attenuated.  相似文献   
613.
图词干扰范式下的语义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图-词干扰范式下存在着语义干扰效应(semanticinterferenceeffects,SIE)。研究发现,在图-词干扰范式下,语义干扰词对图片命名或者起干扰作用,或者起促进作用。产生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语义效应的机制很复杂。主要有两种假说:⑴词汇选择竞争说:认为当干扰词和目标图画有语义关联时,干扰词和目标图画所对应的概念表征相互激活,从而造成语义干扰,词汇节点要通过竞争才能得到选择。⑵相对范畴水平说:认为决定语义效应及效应大小的关键因素是干扰词和目标词之间的范畴水平,如果干扰词和目标图画处在同一范畴的相同水平,则产生语义干扰;如果干扰词和目标图画处在同一范畴的不同水平,则产生语义促进。文章回顾了已有的研究及各种假说的争论,并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14.
采取DRM范式,要求被试判断词表项目的字形结构或音调,从而间接学习词表,考察了关联性、不同编码方式和测验情境(测验次数、测验词颜色两个变量)对真实和错误记忆的影响。实验发现:(1)随着关联性的增加,未学词的错误再认率也增加,说明关联性是引发错误记忆的必要条件;(2)字形判断比字音判断下的错误再认率要高,说明汉字中形—义联结可能比音—义联结更加紧密;(3)测验情境对真实和错误记忆影响并不相同,表明两者虽然同源,但具有完全不同的机制。  相似文献   
615.
网络使用线索对不同动机使用者上网欲望的诱发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锋  沈模卫  周艳艳  马定松 《心理科学》2007,30(6):1299-1304
以67名信息获取性动机者和54名人际情感性动机者为被试,以基于实景照片的网络信息获取线索、网络情感满足线索和负性情绪线索为刺激材料,采用线索暴露范式探讨了网络使用线索对网络使用者上网欲望的相对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网络信息获取线索仅对信息获取性动机者的上网欲望具有显著的诱发作用,而情感满足线索和负性情绪线索仅对人际情感性动机者的上网欲望具有显著的诱发作用。该研究为解释人际情感性动机者的病理性互联网使用行为特征提供了实验证据。  相似文献   
616.
部件启动对合体汉字字形识别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探索了部件启动对左右型合体汉字字形识别的影响,得到以下结果:(1)启动部件与目标字中左部件同形或相似(少一笔划或多一笔划),会促进对目标字的字形识另询工,表现出正向启动效应;相反,异形部件对目标字加工有干扰作用,表现为负向启动效应;(2)各种启动刺激类型所产生的启动量随启动刺激呈现时间增长而变化。通过对各种实验条件下,启动量的分析,笔者认为:本实验为汉字相互作用激活模型提供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617.
618.
内隐学习研究的核心方法——人工语法范式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是对近三十年来内隐学习的核心研究方法--人工语法范式--的一个总结.文章分三个部分,分别介绍了人工语法范式的三个要素.第一部分介绍了学习材料要素,即限定状态语法和双条件语法.第二部分介绍了指导语要素,着重讲解了它的实验性分离功能.第三部分介绍了程序要素,伴随内隐学习研究问题的深入和复杂化趋势,循序演绎了研究者对人工语法范式程序所做的调整.  相似文献   
619.
实验研究在2个月的时间内探索了回溯式时间记忆的特点,实验选取15个影视片断和8个新闻事件,影视片段播放的时间和新闻事件的发生同期,要求被试回忆影视片段和新闻事件的时点、时距和时序。结果表明:(1)在时序上,影视片段时序的准确性高于新闻事件;在时距上,7分钟和15分钟的准确性高于30分钟,7分钟时距倾向于高估,30分钟时距倾向于低估;在时点上,影视片段的准确性高于新闻事件。(2)时点的回溯式记忆受到被试自我卷入程度的影响。(3)回溯式时距估计受到真实时距的长短和延迟时间长短的交互影响。(4)事件序列关系一般倾向于具有网络层次的特征,在无充足思考时间条件下,倾向于具有线形模型的特征。  相似文献   
620.
本研究采用DRM范式,探讨了生命性对真实和虚假记忆的影响。实验1使用类别呈现词语强化类别加工,实验2伪随机呈现词语弱化类别加工并进行即时及延时探测。结果发现:(1)当强化类别加工时,生命性和类别对击中率有相类似的促进效应;(2)当弱化类别加工并进行即时探测时,生命性对击中率的促进作用最强;(3)类别效应促进真实记忆和虚假记忆,但生命性效应仅促进了真实记忆,而不影响虚假记忆的产生;(4)在即时与延时探测中均发现类别效应和生命性效应。本研究证明了:(1)生命性效应的作用机制不同于类别效应;(2)生命性效应对真实和虚假记忆的作用机制不同;(3)类别效应和生命性效应的存在时效长达24小时,但是生命性效应的衰退速度较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