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19篇 |
免费 | 54篇 |
国内免费 | 23篇 |
专业分类
396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4篇 |
2022年 | 3篇 |
2021年 | 7篇 |
2020年 | 13篇 |
2019年 | 8篇 |
2018年 | 10篇 |
2017年 | 14篇 |
2016年 | 11篇 |
2015年 | 20篇 |
2014年 | 24篇 |
2013年 | 38篇 |
2012年 | 45篇 |
2011年 | 38篇 |
2010年 | 24篇 |
2009年 | 29篇 |
2008年 | 21篇 |
2007年 | 12篇 |
2006年 | 13篇 |
2005年 | 8篇 |
2004年 | 11篇 |
2003年 | 11篇 |
2002年 | 6篇 |
2001年 | 12篇 |
2000年 | 4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2篇 |
198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81.
Despite the fact that associative memory studies produce a large number of false memories, neuroimaging analyses utilizing this paradigm typically focus only on neural activity mediating successful retrieval. The current study sought to expand on this prior research by examining the neural basis of both true and false associative memories. Though associative false memories are substantially different than those found in semantic or perceptual false memory paradigms, results suggest that associative false memories are mediated by similar neural mechanisms. Specifically, we found increased frontal activity that likely represents enhanced 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compared to that needed for true memories and correct rejections. Results also indicated that true, and not false associative memories, are mediated by neural activity in the MTL, specifically the hippocampus. Finally, while activity in early visual cortex distinguished true from false memories, a lack of ne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hits and correct rejections failed to support previous findings suggesting that activity in early visual cortex represents sensory reactivation of encoding-related processing. 相似文献
282.
The medial prefrontal cortex (mPFC) has been implicated in attending to one’s own emotional states, but the role of emotional valence in this context is not understood. We examined valence-specific BOLD activity in a previously validated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 paradigm. Ten healthy subjects viewed emotional pictures and categorized their experience as pleasant, unpleasant or neutral. All three categories activated a common region within mPFC. Subtraction of neutral from pleasant or unpleasant conditions instead revealed ventromedial PFC (vmPFC), suggesting that this region represents emotional valence. During exteroceptive attention, greater mPFC responses were observed in response to emotional relative to neutral stimuli, consistent with studies implicating mPFC in the top-down modulation of emotion-biased attention. These findings may help to integrate the two proposed roles of mPFC in emotional representation and top-down modulation of subcortical structures. 相似文献
283.
双加工模型认为再认记忆有两种不同的形式:熟悉性和回想。认知神经科学对熟悉性和回想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认为熟悉性和回想是功能上分离的两个过程,并且这两个过程依赖于性质上不同的神经机制。通过对健忘症病人的研究发现海马区域对于回想是重要的,而颞中回和颞下回的周围结构对于熟悉性是重要的。ERP研究发现熟悉性和回想有不同的头皮分布,fMRI研究表明左侧前额叶和稍后的顶骨活动分别与熟悉性和回想有关。 相似文献
284.
功能词和内容词的加工是认知心理学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文章总结了有关功能词和内容词神经机制的研究成果,目的是为从事相关研究的国内同行提供一些借鉴。主要的结论是:功能词和内容词的加工方式可能不同,从而引起不同ERP成分,主要包括N280,N400和N400-700等;内容词的加工可能涉及两个大脑半球的相关脑区,而功能词的加工则可能只涉及大脑左半球的某些脑区。 相似文献
285.
从神经网络的角度研究词汇阅读的大脑神经机制, 需要揭示语义和语音神经回路的动态协作机制, 而语义加工神经回路是探讨该问题的一个亟待解决的瓶颈问题。利用汉字表义的独特性, 以形旁语义作用的神经机制为切入点, 计划开展的4个fMRI实验拟探讨汉字阅读的语义神经回路及其与语音回路的动态协作机制。实验1利用多参数相关分析技术, 识别与汉字语义和语音属性相关的功能脑区; 实验2和实验3集中考察形旁语义加工的大脑神经机制, 深入探讨形旁语义作用的实质, 揭示汉字阅读中语义加工的神经回路; 实验4通过建构汉字阅读的动态因果模型, 考察在刺激驱动和任务调节下, 阅读相关脑区联结模式的动态变化, 阐明语义和语音神经回路的相互协作机制。研究结果将从跨语言的角度, 阐明阅读神经网络的内部动态机制, 为联结主义理论提供神经生理方面的直接证据; 并为基于脑科学的教育教学和阅读障碍矫治等实践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86.
《心理科学进展》2024,33(2)
分组化作为数量感知重要策略之一, 具有感数和计数的特征, 影响个体的算术能力。尽管已有研究表明知觉分组与数量感知有着密切的联系, 但多从空间或时间各自单向关系考察数量感知的分组化现象, 忽视了知觉分组的内外部线索以及共享相同量级系统的空间、时间和运动维度在数量感知分组化策略中产生的作用, 且分组化策略的心理−生理机制迄今尚不清楚。在前期研究基础上, 本研究以知觉分组为切入点, 拟综合采用行为测量、ERP、fMRI等技术, 系统探讨不同量级系统维度对数量感知分组化策略影响的认知机制及神经基础, 深入揭示知觉分组在数量感知分组化形成中的作用, 以期更系统地回答数量感知分组化策略的实质及其心理−生理机制, 为实现高效率数学学习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87.
在现实生活中, 有效的情绪识别往往依赖于不同通道间的信息整合(如, 面孔、声音)。本文梳理相关研究认为, 面孔表情和声音情绪信息在早期知觉阶段即产生交互作用, 且初级感知觉皮层负责两者信息的编码; 而在晚期决策阶段, 杏仁核、颞叶等高级脑区完成对情绪信息内容的认知评估整合; 此外, 神经振荡活动在多个频段上的功能耦合促进了跨通道情绪信息整合。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探究两者整合是否与情绪冲突有关, 以及不一致的情绪信息在整合中是否有优势, 探明不同频段的神经振荡如何促进面孔表情和声音情绪信息整合, 以便更深入地了解面孔表情和声音情绪信息整合的神经动力学基础。 相似文献
288.
人们在识别自己所熟悉的物体时, 不仅依赖于对输入信息的感知而且还会受到自上而下调节机制的影响。研究者基于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 利用虚幻探测范式对自上而下字母加工的神经网络进行研究。该研究要求被试从纯噪声(实际没有任何字母)中探测字母。通过对fMRI数据进行心理生理交互效应分析, 发现当被试从纯噪声图片中“看”到字母时, 多个脑区的活动由于受到来自于右侧梭状回的影响而加强。该发现表明自上而下的字母加工网络不但包含负责字母形状和语音加工的脑区, 还涉及一些负责高级认知加工的区域。 相似文献
289.
选取高生态学效度的科学发明问题作为实验材料, 采用“学习−测试”的两阶段实验范式, 利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 基于局部一致性(ReHo)和低频振幅(ALFF)的分析方法, 研究科学发明问题解决的神经机制。在控制被试性别、年龄和常规性问题解决能力后, 结果发现左侧前扣带回(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 ACC)的ReHo值和个体科学发明问题解决的正确率显著正相关, ALFF的结果同样印证了这一发现。结果强调了ACC在科学发明问题解决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90.
传统单一模态、单一分析方法在揭示抑郁症脑机制上存在较多局限;而新近多种模态、多种分析方法的结合可在一定程度上较好地促进对抑郁症脑功能和结构的全面探索、挖掘,可以更加有效地运用和实施于早期辅助诊断、干预治疗当中。因此,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多种模态下的脑影像指标及其分析技术,而后分别从结构及功能神经影像数据融合等方面,概述了抑郁症脑结构和功能的研究现状,发现抑郁症患者存在诸多脑区及相关环路结构及功能的异常。同时,通过对抑郁症多模态研究现状的梳理和总结,结合我们已有的相关前期研究工作,对未来抑郁症等情感障碍的进一步研究工作提出了一些思考和展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