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1篇
  免费   66篇
  国内免费   8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107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40篇
  2006年   59篇
  2005年   56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This paper begins with a discussion of different definitions of “terrorism” and endorses one version of a tactical definition, so-called because it treats terrorism as involving the use of a quite specific tactic in the pursuit of political ends, namely, violent attacks upon the innocent. This contrasts with a political status definition in which “terrorism” is defined as any form of sub-state political violence against the state. Some consequences of the tactical definition are explored, notably the fact that (unlike the political status definition) it allows for the possibility of state terrorism against individuals, sub-state groups and other states. But a major problem for the tactical definition is the account to be given of “the innocent.” In line with justwar thinking, the idea of “the innocent” is unpacked in terms of the concept of non-combatants and this in turn is treated as the category of those who are not prosecuting the harm that allows for a legitimate violent response. Problems with this approach are explored, 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criticisms made by Gregory Kavka. The recent drive to expand the class of those who may be legitimately attacked is subjected to scrutiny. Particular attention is paid to the role of “collective responsibility” and “deserving your government” in these arguments. This revised version was published online in June 2006 with corrections to the Cover Date.  相似文献   
112.
闫志英  卢家楣 《心理科学》2012,35(6):1383-1387
摘 要:本研究基于个体倾向和情境的双重视角,将静态与动态相结合,探讨不同移情能力的个体在真实性不同情境中的移情反应。结果发现: (1)移情能力高、低分组得分存在显著性差异;(2)情境真实性高、低两种情境之间差异不显著;(3)在某些具体的移情反应上,移情能力与情境的交互作用显著;(4)性别差异不显著。属个体倾向范畴的移情能力对移情反应具有显著影响,情境对移情反应的影响与移情能力有关,移情能力高的个体对情境的变化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113.
本文提出了期望差异效应的概念并细致阐述了期望差异效应可能是导致风险沟通障碍的原因。期望差异效应是指处于同一情境中的一方对另一方的期望与另一方自我期望之间的差异。围绕上述问题,研究者在阐述了期望差异效应的含义以及期望差异效应可能的心理表征和认知根源之后,细致分析了期望差异效应的强化因素及其可能导致的风险沟通障碍。有关期望差异效应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界定期望差异效应的心理表征,确定期望差异效应的测量工具,探索期望差异效应的影响因素以及分析期望差异效应与风险沟通障碍的关系等都可以作为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14.
责任行为是个体在特定责任情境下履行责任和承担后果的行为。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方法着重探讨大学生的传统美德认同和责任情境因素对责任行为倾向的影响。结果表明,传统美德认同,以及责任情境中的责任性质和责任对象都对大学生的责任行为倾向有显著影响,且三者的交互作用显著:(1)传统美德认同高的大学生在履行责任情境中,其责任行为倾向显著强于美德认同低的大学生;(2)履行责任时的责任行为倾向显著强于承担后果时的责任行为倾向,但低美德认同者的两种行为倾向在他人责任情境中无差异;(3)在履行责任情境中,大学生对自我的责任行为倾向显著强于对他人的责任行为倾向;但美德认同低的大学生在承担后果情境中则相反。  相似文献   
115.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face consciousness on happiness and the moderating role of financial situation on this relationship. We first examined our hypotheses in study 1 in a particular setting of consumption, and replicated our findings in study 2 in a more generalized setting of interpersonal situations. The two studies produced essentially consistent results. We found individuals high on face consciousness tend to be less happy, and the negative association between face consciousness and happiness is ameliorated by their financial situation. These results revealed the importance of face consciousness as an individual difference in predicting happiness. The implications of these findings for future research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16.
责任意识及其培养:从心理健康的视角来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从心理健康的视角出发,认为责任意识是个体心理健康的内在要求,是构成心理健康标准的重要维度;强调责任意识的培养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基本主题,它具体包括责任行为、责任认知和责任情感的培养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7.
情绪觉察作为情绪智力的重要基础,指的是识别与描述自己和他人情绪的能力,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人际交往具有重要意义。为系统考察情绪觉察的研究现状,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回顾以往研究,即先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定量分析该领域研究的概况,然后在此基础上,对研究的具体内容从概念界定、测量工具、神经基础、相关因素和干预研究五个方面作进一步系统梳理。最后,对以往研究进行了总结和展望,以期为今后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8.
冯建新  乔瑞  李茜  潘婷  游旭群 《心理科学》2012,35(5):1054-1059
通过三个实验分析比较同一篇文本前后两次阅读过程中每个句子的阅读时间,探讨汉语文本阅读中的重复获益效应。结果发现(1)汉语文本阅读中存在重复获益效应,并且被试倾向于对没有标题的文章命名;(2)产生重复获益效应的重要因素是在阅读过程中建立良好的情境模型;(3)当前后两篇文本的情境内容高度相关时,主要是情节重复效应影响文本阅读,当情境内容低相关时,抽象重复效应将影响文本的阅读。  相似文献   
119.
况志华 《心理科学》2012,35(2):430-435
基于日常经验取向,运用理论建构和深度访谈的方法,研究责任的心理结构以及责任情境的认知特征。对207名被试访谈研究的结果表明:(1)责任是人们频繁感知和体验到的一种社会心理现象;(2)人们体察到的责任情境,在职业活动和个人生活领域存在类型上的差异;(3)在职业活动中,人们更倾向于将责任归因于他人,而在个人生活中更倾向于归因于自己;(4)人们对责任情境性质的判定与责任事件最终能否达到预期目标有关;(5)责任心理结构共由情境起因、自我效能、成就感、内外动机等20个核心要素构成;(6)责任心理结构是一个由责任认知、责任情感和责任行为三者构成的一元单向决定模式。  相似文献   
120.
为考察当代中国青少年理想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采用当代青少年理想调查问卷对全国12个省份的5000名青少年进行调研,结果发现当代中国青少年的理想水平较高,其中男生在身体理想方面的水平高于女生,在道德、人格、学业、生活和职业等理想方面的水平低于女生;初中生在道德、人格、生活和社会等理想方面的水平高于高中和大学低年级学生,在物质、身体、学业和职业等理想方面的水平低于大学低年级学生,而高中生的学业和职业理想的水平低于初中生和大学低年级学生。回归分析发现,父亲文化程度能够正向预测青少年的职业理想,母亲文化程度对青少年的生活理想有负向预测作用,家庭收入对青少年的物质、生活和身体理想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