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050篇 |
免费 | 182篇 |
国内免费 | 109篇 |
专业分类
234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5篇 |
2023年 | 55篇 |
2022年 | 34篇 |
2021年 | 55篇 |
2020年 | 127篇 |
2019年 | 118篇 |
2018年 | 107篇 |
2017年 | 107篇 |
2016年 | 93篇 |
2015年 | 70篇 |
2014年 | 121篇 |
2013年 | 258篇 |
2012年 | 51篇 |
2011年 | 66篇 |
2010年 | 57篇 |
2009年 | 66篇 |
2008年 | 83篇 |
2007年 | 100篇 |
2006年 | 89篇 |
2005年 | 81篇 |
2004年 | 64篇 |
2003年 | 93篇 |
2002年 | 77篇 |
2001年 | 76篇 |
2000年 | 42篇 |
1999年 | 45篇 |
1998年 | 22篇 |
1997年 | 34篇 |
1996年 | 16篇 |
1995年 | 31篇 |
1994年 | 13篇 |
1993年 | 20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3篇 |
1984年 | 5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5篇 |
1980年 | 4篇 |
1979年 | 3篇 |
1978年 | 4篇 |
1977年 | 6篇 |
1975年 | 4篇 |
1974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3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运用基于学校的研究范式,以上海市某中学为样本学校,考察社会参与特色课程学习经历对青少年社会参与素养的影响机制。结果显示:(1)修学的特色课程门数(量)、情感体验(质)、公共服务动机和社会参与素养两两显著正相关;(2)情感体验和公共服务动机在课程学习数量和社会参与素养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3)未发现基础课程成绩在链式中介中起调节作用。研究为通过加强课程情感体验进而提升青少年核心素养提供了积极启示。 相似文献
22.
HBV携带者心理健康状况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乙肝病毒感染在我国已超过了10%,达1.4亿人左右,面对如此庞大的感染人群,如何合理而适当地处理乙肝病毒携带病例已不仅仅是医学问题,而且是重要的社会问题。随着心理学的快速发展,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心理问题已经受到了人们的普遍重视。目前众多学者认为乙肝病毒携带者心理问题严重,以焦虑、抑郁、强迫等为主,但是相关的支持治疗明显不足,有待于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3.
知情同意被视为临床伦理学与研究伦理学的基本原则。大量的文献倡导提高同意的必要条件。据说,同意应当更加明确、具体。经验主义的证据显示,满足任何一方标准是极其困难的,有时是不可能的,因此,这些目标很难行得通。倡导知情同意不实际与不可能的要求,有极小的价值。讨论告知不能作为临床伦理学与研究伦理学的基本标准,知情同意可以最好视为病人与受试者以及其他人所能选择性放弃其他的义务,而不采取侵害性行为的一种方法。它提供了一种调节根本的义务的重要方式,这一义务是由尊重真正执行同意所需要的伦理标准与认识力的双方提供。 相似文献
24.
研究视觉分别搜索在左右视野靶时,脑两侧前额叶视觉加工的机制。14名有偿被试参加实验。实验任务是从正圆中所存在的垂直方向的箭头,搜索出水平方向箭头,并判断箭头方向。靶所在左右视野经过镜面处理完全对应。结果发现当靶出现约220ms后左右两侧脑区ERP出现分叉点,靶对侧与靶同侧的前脑区相比有非常显著的负向电位活动,对侧和同侧的N2延续40-80ms。分析认为靶对侧前额脑区N2负向活动增强是注意的等级提高,聚焦点收窄,使所要加工的靶在主效应脑区(靶视野对侧脑区)“跃显”出来,在得到正反馈诱导的同时,也得到更多的资源,靶同侧脑区N2可能与中断或阻止其他无关信息的涌入有关。 相似文献
25.
倦怠问卷(BM)的结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为了考察BM问卷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适应性,用修订的倦怠问卷(BM)和中文版的MBI-GS量表对363名中小学教师进行施测。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的结果表明在中国文化背景下,三因素模型得到最优拟合,分别命名为耗竭、士气消沉、动机丧失;BM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7999-0.8768之间,区分效度和聚合效度在0.762-0.259之间,均达到了心理测量学的要求。 相似文献
26.
心理健康的测量与评估:大学生与成人及住院病人的纵向横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国内有关大学生心理问题比一般成人更严重的研究结论提出了质疑。使用总量4268人的样本,应用自编的心理健康评定量表(PHS)进行了纵向与横向研究。研究发现,大学生人群与一般成人同期相比,心理问题并非更严重。5项分量表中3项(抑郁、焦虑、躯体化)成人却明显比大学生人群要高,另外两项(强迫和精神病性)二者没有显著差异。但是,10年后的大学生与10年前的大学生在所有分量表上均见非常显著的差异,说明10年的变迁中,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有非常明显的增长趋势,日见复杂化,虽然不能说比成人更严重,但是也足够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将不同人群样本的数据按心理障碍严重性进行排列,依次是:住院精神障碍患者、成人、大学生。 相似文献
27.
当代体育运动心理学跨文化研究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文献检索法,对12份重要的国际期刊上1988~2004期间的文章进行检索,最终从其中的8份期刊中检索到33篇体育运动心理学跨文化研究的文献,在此基础上尝试从研究的方法论及研究的内容两方面来述评当代体育运动心理学跨文化研究的发展情况。方法论方面的述评主要包括数据收集方法、“文化”代表物、被试等值性,以及概念等值性四个方面的内容;研究内容方面的述评主要包括运动成就动机、教练-运动员关系、生涯转折,以及心理品质/心理技能四个方面的内容。文章最后对未来的研究提出了“建立指导研究的理论构架”、“发展指导研究的方法论模型”、“注重研究的实践应用价值”三点建议,并提出三阶段理论构架和四阶段方法论模型,分别尝试作为指导未来研究的理论构架和方法论模型 相似文献
28.
29.
Julian Edgoose 《Studies in Philosophy and Education》2006,25(4):289-302
In contrast to Jean-Francois Lyotard’s classic warning, postmodern society in the United States seems increasingly influenced by metanarratives—religious metanarratives.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implications of this religious resurgence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ers. It offers a competing analysis of the postmodern that draws on Harold Bloom, Slavoj ŽiŽek and others to identify the gnostic elements in contemporary religiosity, both in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This competing reading of postmodern religiosity suggests a reframing of Lyotard’s paralogy—research that searches for instabilities in the framework of knowledge. Drawing examples from recent educational research, I will argue for ways in which researchers can better engage religion in their work.The author would like to thank the anonymous reviewer who brought to his attention additional texts and debates about this highly interdisciplinary topic. 相似文献
30.
Jean Claude Rouchy 《Group》2002,26(3):205-217
Research into the cultural foundations of psychic structure must take place simultaneously at the individual, group, and psychosocial level of analysis. Identity, as both an individual and a collective phenomenon, and the primacy of the group dimension become manifest in the imaginary space created by groups, in Bion's protomental system. Cultural incorporates function like somatic processes and establish the synchrony of all cultural interactions. Individuation would thus emerge from the shared common base, which in turn is related to the individual's internalization of his group of belonging. A distinction is drawn between primary groups of belonging, which are extensions of family structure and supply the group's cultural identity, and secondary belonging groups, which are instituted by the societ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nscultural experiences, aiming at achieving unity, and intercultural experiences, which recognize limits and differences, is a source of tension for the individual and the group. Examples are given of the function of excitation screens within instituted groups and of the cultural dimension of the analytic setting.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