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350篇 |
免费 | 501篇 |
国内免费 | 151篇 |
专业分类
5002篇 |
出版年
2025年 | 8篇 |
2024年 | 57篇 |
2023年 | 60篇 |
2022年 | 70篇 |
2021年 | 137篇 |
2020年 | 172篇 |
2019年 | 249篇 |
2018年 | 283篇 |
2017年 | 332篇 |
2016年 | 314篇 |
2015年 | 136篇 |
2014年 | 180篇 |
2013年 | 1089篇 |
2012年 | 114篇 |
2011年 | 205篇 |
2010年 | 127篇 |
2009年 | 175篇 |
2008年 | 185篇 |
2007年 | 157篇 |
2006年 | 128篇 |
2005年 | 146篇 |
2004年 | 123篇 |
2003年 | 109篇 |
2002年 | 83篇 |
2001年 | 70篇 |
2000年 | 35篇 |
1999年 | 50篇 |
1998年 | 42篇 |
1997年 | 15篇 |
1996年 | 25篇 |
1995年 | 13篇 |
1994年 | 20篇 |
1993年 | 17篇 |
1992年 | 11篇 |
1991年 | 8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8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9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6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4篇 |
1979年 | 2篇 |
1978年 | 4篇 |
1977年 | 2篇 |
1976年 | 2篇 |
197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0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91.
892.
893.
通过两个实验验证了客体工作记忆内容对注意的导向过程是灵活可控的; 与客体工作记忆内容匹配的刺激既可以捕获注意, 也可以被抑制。实验1通过操作匹配试验概率来诱发不同水平的抑制动机, 考察在客体工作记忆内容对注意的导向作用中抑制动机的影响。匹配试验中有分心物与客体工作记忆内容相同。控制试验中所有搜索项目均与客体工作记忆内容不同。实验2保持实际匹配试验概率恒定, 仅通过改变指导语来调节抑制动机水平, 以排除练习的干扰。两实验结果均表明, 当抑制动机水平较低时, 匹配分心物会捕获注意; 而当抑制动机水平足够高时, 匹配分心物会被抑制。并且, 抑制动机水平的高低还会影响认知控制的效应量和时程。 相似文献
894.
协作抑制是指当人们在一个记忆小组中一起提取信息的时候,小组提取的信息总量比等量个体提取的信息总量要少.心理学研究者致力于从认知角度对该现象进行解释,主要的理论解释有提取策略破坏假说和提取抑制假说.前者认为小组成员的提取结果对组内其他成员的信息组织策略产生了干扰,导致小组的提取成绩低.而后者认为小组内成员的提取结果会抑制其他成员对非提取项目的表征,降低小组协作提取能力,出现协作抑制.本文对两种理论假说的提出背景,基本观点,证据支持及现有争论进行了介绍,同时指出了未来的研究应关注于对两种机制的关键矛盾点进行区别性检验、对不同认知机制在不同条件下成立可靠性的检验以及通过对编码阶段进行操控来进一步考察协作抑制的认知机制. 相似文献
895.
采用记忆任务与视觉搜索任务相结合的实验范式,通过操纵背景颜色与刺激颜色,考察了工作记忆内容对视觉注意的引导是否存在强自动性。实验一通过操作背景颜色以突显记忆项目,结果发现即使工作记忆内容在匹配分心物的情况下仍然自动地捕获视觉注意。实验二通过操作背景颜色以突显目标项目,结果发现工作记忆内容对视觉注意的自动引导作用消失。说明了与工作记忆内容匹配的刺激能够自动地引导视觉注意,但是这种引导并非完全自动化,具有一定的条件性。 相似文献
896.
研究运用DRM范式,以具有语音关联的汉语双字词为材料,采用2(语音类型)×3(词语类型)被试内实验设计,考察汉语双字词语音关联对错误记忆的影响。结果表明:(1)被试对诱饵词的错误再认率显著高于对填充词的错误再认率,说明汉语双字词语音关联能够诱发错误记忆;(2)双字词表与单字词表引发的语音关联性错误记忆效应相当,小于语义及字形关联的错误记忆效应;(3)尾音关联词表中词语再认率高于首音关联词表。 相似文献
897.
抑郁症认知障碍的突出表现之一为患者的负性记忆偏向。已有研究常关注患者对负性信息自下而上的选择性注意,往往忽略了自上而下执行控制障碍对记忆的影响。近年研究提示,抑郁症患者和抑郁状态个体的记忆抑制缺陷在其负性记忆偏向的形成和维持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无法有效地主动抑制负性记忆可能是患者持续性负性反刍的主要原因。从抑郁症自上而下的执行控制缺陷入手,研究患者的记忆抑制障碍与其主要症状-负性反刍间的相关性,不仅能从理论上丰富Beck的抑郁症认知模型,还能指导临床建立更准确的预后评估指标,同时制定更有效的治疗方案。本文分别介绍了健康成人及抑郁症患者和抑郁状态个体的记忆抑制研究现状,并就当前在抑郁人群研究领域亟待解决的三个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98.
群体参照效应研究证实社会群体身份及内群体认同对记忆的参照加工具有重要作用。以往研究从大学生的多重社会群体身份角度探讨了内群体记忆加工优势,却忽视了其另一重要群体身份划分标准——专业。本研究结合自我和群体参照范式,设置多个参照条件(自我、专业内群体、专业外群体、语义),从专业身份这一新视角考察大学生记忆的自我与专业参照效应以及专业认同的作用,并对比个体自我与群体自我之间的差异。结果发现:(1)参照自我和专业内群体时的记忆成绩优于参照其他编码条件;(2)相比专业参照,自我参照的记忆效果更佳;(3)专业认同度越高,对专业内群体信息记忆越好。结果提示,大学生的记忆存在自我和专业参照效应,但自我参照效应更强;专业认同是专业参照效应强弱的影响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99.
重复的画面布局能够促进观察者对目标项的搜索 (情境提示效应)。本研究采用双任务范式,分别在视觉搜索任务的学习阶段 (实验2a) 和测验阶段 (实验2b) 加入空间工作记忆任务, 并与单任务基线 (实验1)进行比较, 考察空间工作记忆负载对真实场景搜索中情境线索学习和情境提示效应表达的影响。结果发现: 空间负载会增大学习阶段的情境提示效应量, 同时削弱测验阶段的情境提示效应量, 而不影响情境线索的外显提取。由此可见, 真实场景中情境线索的学习和提示效应的表达均会受到有限的工作记忆资源的影响, 但情境线索提取的外显性不变。 相似文献
900.
采用选择性任务范式,用2个实验考察价值-项目间隔和项目呈现时长对价值导向元记忆的影响。实验1考察不同价值-项目间隔(无, 1s, 2s)时被试的选择性记忆指标SI和记忆成绩。结果发现,随价值-项目间隔增加,被试的记忆选择性逐渐下降,间隔1s时对高价值项目的选择性仍存在,但间隔2s时消失;实验2选取实验1的两种价值-项目间隔(无, 1s)条件,延长其项目呈现时间至4.5s,考察项目呈现时间对价值导向元记忆的影响。结果发现,两种价值-项目间隔条件下记忆选择性水平(SI)均显著降低,但对高价值项目的选择性加工优势并没消失。结论:价值导向元记忆受价值-项目间隔和项目呈现时间的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