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4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11篇
  240篇
  2025年   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自我超越生命意义对压力和健康关系的调节作用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虹 《心理学报》2006,38(3):422-427
研究目的是检验一个新的应激应对资源—自我超越生命意义的健康调节作用。自我超越生命意义的理论基础是东方的佛教哲学和道家哲学。研究的测量工具有:大学校园压力量表,一般健康问卷(GHQ-20),自尊量表和自我超越生命意义量表。被试为来自北京市三所高校的788名大学生。研究结果为:自我超越生命意义可以调节应激条件下的忧郁情绪、一般健康问题和自尊,但是对于焦虑情绪和自我肯定的调节作用不明显。研究结论是:自我超越生命意义对心理健康的某些方面具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32.
印象整饰的测量及其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陈启山  温忠麟 《心理科学》2005,28(1):178-179
印象整饰是一个人通过一定的方式影响别人形成对自己的印象的过程。近年来,印象整饰日益受到心理学、组织科学的关注,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变量。本文回顾了印象整饰的研究脉络,评介了4种印象整饰的测量工具,概述了印象整饰和人力资源管理关系的研究。对我国开展印象整饰方面的研究特别是组织中的应用提供了一些建议和思路。  相似文献   
33.
王沛  汲慧丽 《应用心理学》2008,14(2):149-154,172
以城市居民用水两难情景为实验任务,探讨了处罚(罚款)对城市居民个人用水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只是对违规的个体进行处罚的方式,个体一群体其他成员处罚的方式更能约束人们的不良行为发生相对于现行水价标准,5.4元的超水高额处罚标准很可能是人们的一个心理接受节点,高于该金额的水费处罚标准人们可能将难以接受。  相似文献   
34.
The article considers Jürgen Habermas’s view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stmetaphysical philosophy and religion. It outlines Habermas’s shift from his earlier, apparently dismissive attitude towards religion to his presently more receptive stance. This more receptive stance is evident in his recent emphasis on critical engagement with the semantic contents of religion and may be characterized by two interrelated theses: (a) the view that religious contributions should be included in political deliberations in the informally organized public spheres of contemporary democracies, though translated into a secular language for the purposes of legislation and formal decision making and (b) the view that postmetaphysical philosophy should seek to salvage the semantic contents of religious traditions in order to supply the evocative images, exemplary figures, and inspirational narratives it needs for its social and political projects. With regard to (a), it argues that the translation requirement impairs the political autonomy of religious believers and other metaphysically inclined citizens, suggesting that this difficulty could be alleviated by making a distinction between epistemologically authoritarian and non-authoritarian religious beliefs. With regard to (b), it argues that the salvaging operation is not as straightforward as Habermas seems to suppose and that social and political philosophy may not be able to tap the semantic power of religious traditions without relying on metaphysical assumptions; it concludes that, here, too, a distinction between authoritarian and non-authoritarian approaches to knowledge and validity may be useful.  相似文献   
35.
ABSTRACT— Cognitive aging is often characterized as a process in which two competing forces determine individual development: a genetically driven senescence process that engenders declines in mental mechanics; and an accumulation of life experience that augments cultural, pragmatic, and knowledge-based competence. The considerable variability in the level and rate of change in complex intellectual activities (e.g., language understanding) is often accounted for in terms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abilities associated with these forces. I argue that choice in how effort is allocated may be an essential determinant of cognitive change over the life span—both directly, in the form of attentional engagement, and indirectly, as it sculpts neural substrates that give rise to component abilities.  相似文献   
36.
基于资源保存理论,采用工作投入问卷、关系网络问卷、学业自我效能感问卷、学业投入问卷对326个双职工家庭的父母及其初中生子女进行调查,探讨父母工作投入对初中生学业投入的影响。结果表明:(1)父母工作投入、父母社会支持、子女学业自我效能感、子女学业投入两两之间呈显著正相关;(2)父母社会支持和子女学业自我效能感在父母工作投入影响子女学业投入中起中介作用;(3)父母社会支持和子女学业自我效能感的中介效应不存在显著的性别角色差异。从资源保存理论来看,父母工作投入对子女学业投入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源在家庭系统内的投资和增益过程。  相似文献   
37.
作为跨学科的研究构念, “韧性” (resilience)呈现出心理和系统两条独立的发展轨迹。基于心理路径和系统路径, 本文系统梳理了韧性在组织不同层面的类型特质、影响因素及测量, 依托资源保护理论, 以保护性资源的建构为主线勾勒出韧性在组织不同层面的产生路径, 并据此提出相关干预策略。未来研究可尝试探究积极事件对韧性的诱发机理以及跨层面韧性之间的促进作用, 并基于心理和系统两条发展脉络开展本土化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38.
作为一种引导员工主动改变工作的行为, 工作重塑干预成为近年来组织行为学领域研究的重要主题。基于现有研究成果, 系统梳理了工作重塑干预的概念和分类。依据角色-资源接近-回避模型, 归纳和提炼了工作干预的影响效果, 在此基础上, 借鉴AMO理论, 分别从重塑能力(Ability)、重塑动机(Motivation)和重塑机会(Opportunity)层面, 构建了个体和组织交互情境下的工作重塑干预内在影响机制, 进而提出了一个整合性的理论分析框架, 为当前开展工作重塑干预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未来研究应更多关注基于中国情境的工作重塑干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39.
资源保存理论(conservation of resources theory, COR)是组织行为学研究近30年中被引最高的理论之一。COR的提出源自Hobfoll对临床应激障碍的观察与思考,历经了多次修订后该理论逐步由一个压力–反应模型发展成了一个以个体资源存量及其动态变化解释行为动因的动机理论,形成了一个具有较广泛外延的理论体系。组织行为学是资源保存理论标志性文献的施引文献的核心来源。大量组织行为学研究对COR中的资源损失漩涡、获得螺旋等核心过程进行了实证检验,涉及广泛的研究议题,使COR成为了理解员工心理与行为动因的最具影响力的理论之一。COR在组织行为学中的应用面临一定的挑战,其中有来自认知评价理论、适应理论的观点挑战,也有其作为一个\"跨界理论\"带来的挑战。组织行为学研究在应用COR时应充分尊重其理论要义,避免削足适履。  相似文献   
40.
工作反刍指在没有要求其出现的情境下, 有意识的、重复发生的工作方面的相关想法, 分为工作相关情感反刍与工作相关问题解决沉思两个维度。工作反刍对个体健康、工作及幸福感的影响有“双刃剑”效应。持续性认知理论、压力认知激活模型与认知资源视角理论, 可以解释该效应的内在机制。未来研究应分析影响双刃剑效应的边界条件, 寻求减少消极效应、增加积极效应的途径, 拓展其双刃剑效应心理机制的分析视角和该效应的作用层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