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4篇
  免费   59篇
  国内免费   17篇
  730篇
  2025年   1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52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41篇
  2016年   53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92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童年中期身体侵害、关系侵害与儿童的情绪适应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整群抽样法选取2603名小学儿童(平均年龄9.05 ± 0.53岁)作为被试,考察童年中期同伴侵害现象的基本特点,以及同伴侵害与情绪适应(孤独感、社交焦虑和抑郁)的关系。结果发现:(1)在性别差异方面,男生的身体侵害与关系侵害水平均显著高于女生,与身体侵害相比,关系侵害的性别差异程度较小。在同伴侵害的类型特点方面,儿童遭受身体侵害的水平显著高于关系侵害。(2)身体侵害、关系侵害与儿童的各情绪适应指标显著正相关,身体侵害和关系侵害能同时预测儿童的情绪适应不良;并且与身体侵害相比,关系侵害对情绪适应的影响更大。(3)身体侵害与社交焦虑的关系表现出性别差异,即身体侵害能预测女生的社交焦虑,而对男生的社交焦虑不存在预测作用;但同伴侵害与孤独感、抑郁的关系不受性别的调节。总体而言,有同伴侵害经历的男生和女生具有相似的情绪适应问题。  相似文献   
152.
况志华 《心理科学》2012,35(2):430-435
基于日常经验取向,运用理论建构和深度访谈的方法,研究责任的心理结构以及责任情境的认知特征。对207名被试访谈研究的结果表明:(1)责任是人们频繁感知和体验到的一种社会心理现象;(2)人们体察到的责任情境,在职业活动和个人生活领域存在类型上的差异;(3)在职业活动中,人们更倾向于将责任归因于他人,而在个人生活中更倾向于归因于自己;(4)人们对责任情境性质的判定与责任事件最终能否达到预期目标有关;(5)责任心理结构共由情境起因、自我效能、成就感、内外动机等20个核心要素构成;(6)责任心理结构是一个由责任认知、责任情感和责任行为三者构成的一元单向决定模式。  相似文献   
153.
梁九清  郭春彦 《心理学报》2012,44(5):625-633
使用ERPs技术, 探讨跨领域项目间联结记忆中项目提取和关系提取的差异。学习阶段, 系列呈现面孔-事件动词材料, 让被试识记面孔、事件动词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测验阶段, 要求被试对成对刺激进行“相同”、“重组”或“新”判断。结果发现:提取阶段, 刺激呈现后约200 ms, “相同”、“重组”和“新”3种条件下的ERPs开始出现分离, 存在“相同/新”、“重组/新”和“相同/重组”三类新旧效应。在200~300 ms, “相同/新”和“重组/新”两类新旧效应表现在前额和额区皮层; 在300~500 ms, 这两类新旧效应广泛地分布在从前到后各个脑区皮层; 在500~700 ms, “相同/新”新旧效应出现在额-顶区皮层, 而无“重组/新”新旧效应; 在700~1400 ms, 这两类新旧效应发生在前额和额区皮层; 在上述4个时段, “相同/重组”关系新旧效应都发生在额中-中央-顶区皮层。从这些结果可以推知:跨领域项目间联结再认中, 项目新旧效应和关系新旧效应同时出现, 但是关系提取比项目提取较晚完成; 额中-中央-顶区皮层关系新旧效应反映了对项目间关系的回忆加工; 而700 ms以后, 前额、额区皮层新旧效应可能反映了项目之间关系提取过程的执行加工功能。  相似文献   
154.
摘 要 以455名武汉某小学四、五、六年级的儿童为被试,采用同伴提名法、班级戏剧问卷,考察了不同性别儿童的外部攻击、关系攻击、社会喜好与受欺负之间的关系,重点检验了社会喜好在不同类型攻击行为与受欺负之间的中介效应及性别差异。结果表明:(1)小学儿童的外部攻击、关系攻击、社会喜好与受欺负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其中男生的外部攻击与社会喜好、关系攻击与社会喜好的相关系数均显著高于女生;(2)小学儿童在外部攻击和社会喜好维度上得分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的外部攻击得分显著高于女生,社会喜好得分显著低于女生;(3)社会喜好分别在外部攻击、关系攻击与受欺负之间存在中介效应,且外部攻击和关系攻击对社会喜好的预测系数均存在显著性别差异,表现为外部攻击、关系攻击对社会喜好的预测作用男生显著高于女生;社会喜好对受欺负的预测系数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表现为社会喜好对受欺负的预测作用女生显著高于男生;而外部攻击和关系攻击对受欺负的预测系数均不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55.
积极青少年发展观(Positive Youth Development Perspective,PYD)自20世纪90年代出现以来迅速推动了发展心理学知识的创新与应用,其中发展资源框架(The Developmental Assets Framework)是研究者进行深入探讨与应用研究的一个重要模型.发展资源是指一系列能够有效促进所有青少年获得健康发展结果的相关经验、关系、技能和价值观,本文在这一概念的基础上介绍了发展资源模型的结构、构建与发展基础以及基于该模型的重要假设及实证研究,并在综述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资源模型的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56.
具身认知受到越来越多关注,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社会关系与个体水平的认知一样都包含了具身方面, 这一问题最直接的解释框架是关系模式理论(Smith, 2008)。Fiske认为人类有4种基本关系类型:公共共享(CS)、等级排序(AR)、平等匹配(EM)和市场定价(MP), 前三种都是具身的, 与不同的具身线索存在联系, 也得到了实证支持。当前具身社会关系研究存在不足, 例如解释范围有限、缺乏整合和深入研究等。未来可以从婴幼儿的发展性研究等入手。  相似文献   
157.
图表作为一种以图形和表格记录、展示和传递信息的表征方式已得到广泛应用。图表加工是指人们对图表所呈现信息的认知加工。文章首先说明并简要评述图表加工的规则模型、认知过程模型和计算模型,然后介绍2004年提出的层次框架模型,最后进行小结并指出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58.
情绪性权衡困难下的决策行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权衡是决策行为的一个重要特点。情绪性权衡困难是指决策者在对与价值目标相关的特性进行权衡时会产生负性情绪,从而在情感上难以对不同的特性进行权衡。在情绪性权衡困难条件下,认知努力最小化、准确性最大化与负性情绪最小化标准共同影响决策行为,表现出不同于低情绪性决策行为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9.
本研究采用\"班级戏剧问卷\"对中部一所小学3、4年级的285名儿童进行了3年追踪调查,研究了3年来儿童的外部攻击和关系攻击发展趋势及其在个体间的差异,并探讨了两类攻击行为发展趋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童年中后期外部攻击和关系攻击的变化趋势不显著。并且初始测量的外部攻击水平高的儿童,其关系攻击水平也较高;外部攻击行为变化较快的儿童,其关系攻击变化也比较快。(2)男生的外部攻击水平显著高于女生,而关系攻击的性别差异不显著。四年级关系攻击的上升速度快于三年级;初始为关系攻击较高组相对于较低组,他们的关系攻击随时间的上升速度也比较快。  相似文献   
160.
    
Family systems therapy originated in the 1960s, 1970s, and 1980s through the work of innovative thinkers and clinicians. However, despite the creative contributions of the mentioned colleagues and of later innovations in family therapy theory and practice, it seems as though the dominant culture of establishment psychiatry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in most Western countries) to this day has not seriously incorporated relationships, social context, or community connectedness into the treatment of individuals with psychiatric diagnoses. For the “psychiatric” patients diagnosed according to the DSM-5, the dominant underlying epistemological perspective is the medical “scientific” paradigm. Within this approach there is a dearth of reflections about the truthfulness of so-called “empirical facts” and a lack of skepticism about the techniques of “measurement” of the psychiatric illness. The alternative, relationship-oriented, context-sensitive, and community-connected thinking paradigm is highlighted here in contrast to the “psychiatric” foundation. This paradigm consists of (a) the awareness that all human Subjects (including “psychiatric” clients) are constituted as such by their relational connection to others; (b) the awareness of our sensitivity to and embeddedness in a socio-economic, cultural, and racial context; and (c) the awareness of our involvement in and connectedness with many kinds of communit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