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89篇
  免费   470篇
  国内免费   56篇
  7815篇
  2024年   62篇
  2023年   82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187篇
  2020年   286篇
  2019年   727篇
  2018年   571篇
  2017年   709篇
  2016年   658篇
  2015年   544篇
  2014年   484篇
  2013年   696篇
  2012年   352篇
  2011年   298篇
  2010年   232篇
  2009年   235篇
  2008年   184篇
  2007年   206篇
  2006年   182篇
  2005年   163篇
  2004年   141篇
  2003年   149篇
  2002年   121篇
  2001年   116篇
  2000年   89篇
  1999年   51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10篇
  1977年   9篇
  1976年   6篇
  197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Previous studies have noted that writing processes are impaired by task-irrelevant background sound. However, what makes sound distracting to writing processes has remained unaddressed. The experiment reported here investigated whether the semanticity of irrelevant speech contributes to disruption of writing processes beyond the acoustic properties of the sound. The participants wrote stories against a background of normal speech, spectrally-rotated speech (i.e., a meaningless sound with marked acoustic resemblance to speech) or silence. Normal speech impaired quantitative (e.g., number of characters produced) and qualitative/semantic (e.g., uncorrected typing errors, proposition generation) aspects of the written material, in comparison with the other two sound conditions, and it increased the duration of pauses between words. No difference was found between the silent and the rotated-speech condition.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writing is susceptible to disruption from the semanticity of speech but not especially susceptible to disruption from the acoustic properties of speech.  相似文献   
22.
    
Aim: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author's experience of coding a single session of her therapeutic practice with a client for her therapeutic intentions.

Method and analysis: A session of counselling was audio-recorded, transcribed and coded for intentions using the Therapist Intentions List [Hill, C.E., & O’Grady, K.E. (1985). List of therapist intentions illustrated in a case study and with therapists of varying theoretical orientations.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32, 3–22]. Following this, the trainee's journal entry focusing on the training exercise was analysed using tools from the grounded theory approach [Corbin, J.M., & Strauss, A.L. (2008). 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Techniques and procedures for developing grounded theory. London: Sage].

Findings: A core category of “Reflective learning: a process of ‘self-supervision’” was generated with four subcategories: (1) “experience of audio-recording a client session”; (2) “experience of transcribing a client session”; (3) “experience of coding for intentions”; and (4) “further reflections beyond the training exercise.”

Discussion: The findings are consistent with literature suggesting that engaging in exercises promoting reflection on practice is experienced as beneficial in training. Furthermore, they are broadly consistent with the suggestion that transcribing and coding a session of counselling and reflecting on one's therapeutic intentions in a paper can be a “profound training experience” [Hill, C.E., Stahl, J., & Roffman, M. (2007). Training novice psychotherapists: Helping skills and beyond. Psychotherapy: Theory, Research, Practice, Training, 44, 364–370, p. 368].  相似文献   
23.
综述了音节在语言产生中的作用。首先简单介绍了音节的概念;然后介绍了两类语言产生理论关于音节存储和音节如何起作用的不同观点;第三,从实验研究的主要范式和主要问题两个方面分析了目前在语言产生领域对音节的研究成果及存在的问题。主要的研究范式有:掩蔽启动范式、重复启动范式、内隐启动范式和图画-词汇干扰实验范式。研究的主要问题有:音节是否是言语产生中的功能单位,音节在言语产生中是如何起作用的,以及音节启动效应的发生位置。最后根据汉语音节的特点,分析了汉语词汇产生中对音节的研究以及今后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24.
贾玲  雷江华  宫慧娜  张奋  陈影 《心理科学》2018,(5):1077-1083
本研究探讨了聋生在加工手语词过程中不同编码方式和指拼特征的影响。实验1采用指拼类手语词和手势类手语词考察了指拼有无对手语词编码方式的影响。实验2则采用不同特征的指拼类手语词,深入考察指拼位置、指拼形式对手语词编码方式的影响。结果表明,聋生较语音编码更擅长使用指拼编码加工手语词;指拼与手势的加工存在显著差异,指拼在聋生手语词加工中起到了促进作用;指拼位置与指拼形式共同作用于手语词的加工过程。  相似文献   
25.
本研究采用两个实验考察了他人知识状态觉知对不同语言能力幼儿名词习得的影响。参加实验的被试是来自上海市三所幼儿园的89名3~4岁幼儿。实验一发现,高语言能力幼儿在确定和不确定两种实验条件下的名词习得有显著差异,确定条件下的得分高于不确定条件。一般语言能力幼儿未表现出上述区别;实验二进一步发现高语言能力幼儿能忽视表面的语气线索所表达的迟疑,影响他们词语学习的是对他人知识状态的深层觉知。  相似文献   
26.
听障人群的工作记忆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听障人群听觉通道受损,使用手语交流,提供了独特的切入点来探讨工作记忆的结构和功能。研究表明,听障人群具备在功能上与正常人的语音环路平行的手语复述机制。通过发声训练,听障人群也可采用语音编码,即语音环路可被通达。听障人群具有与正常人相当的语言工作记忆资源,但是这种资源在具体使用时受视觉通道处理特性的限制。越来越多的研究支持互补理论,认为手语的使用增强了听障人群非语言的视空间处理能力。  相似文献   
27.
思维与语言的关系:来自认知神经科学的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有关人类心智的研究中,思维与语言的关系始终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课题。借助于新的技术手段和研究思路,当代认知神经科学从新的角度探讨了这个古老而神秘的课题。其研究的基本逻辑是:如果某种特定的思维过程(比如简单的算术运算或者三段论推理)在本质上是“语言的”,那么,在进行这种思维活动时,大脑中负责语言信息处理的区域就会参与;反之,如果某种思维过程在本质上是“空间的”,则大脑中负责空间信息处理的区域就会参与其中。结合来自直观的脑功能图谱证据与其它的跨领域证据(如来自行为实验和脑损伤研究的证据),能够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和理解思维与语言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28.
日常生活中, 语言的使用往往出现在某个视觉情境里。大量认知科学研究表明, 视觉信息与语言信息加工模块并不是独立工作, 而是存在复杂的交互作用。本文以视觉信息对语言加工的影响为主线, 首先对视觉信息影响言语理解, 言语产生以及言语交流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其次, 重点对视觉信息影响语言加工的机制进行了探讨。最后介绍了关于视觉信息影响语言加工的计算模型, 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29.
句子先提述的参与者在可提取性上的优势现象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永明  崔耀 《心理学报》1994,27(2):113-120
下述五个实验就汉语句子成分(包括句子的参与者及其动作)的提述次序对其可提取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句子先提述的参与者比后提述的参与者容易被提取,提述的次序对参与者的可提取性有明显影响。(2)先提述参与者的这种优势与句子呈现的方式有一定的关系。(3)在系列呈现的条件下,先提述参与者的易提取性与探测词呈现的延迟间隔有关。(4)在系列呈现的条件下,参与者以名词形式出现时,被试的反应速度较快,而参与者以名字的形式出现时,反应则较慢;在同时呈现的条件下这种差异基本消失。(5)句子参与者的行动(即句子的动词)的提述次序对其可提取性也有明显的影响,说明提述次序对句子成分的可提取性的影响,不只限于句子参与者本身。  相似文献   
30.
同一个道德决策情景使用外语(相比母语)呈现时,个体会表现出更强的功利性倾向,即道德外语效应。随着研究的深入,结论并不一致。本研究运用元分析方法首次探讨了语言类型(母语vs.外语)对道德判断中功利性倾向的影响,并分析了相关的调节变量。通过文献检索及梳理,共有19篇文献46个独立样本97个效应量符合元分析标准(N=9672)。结果显示存在较小但稳定的道德外语效应(g=0.23);调节效应分析表明,道德外语效应受故事类型的影响,在个人道德两难故事中存在较小但稳定的外语效应(g=0.32),但在非个人道德两难故事(g=0.11)与日常道德评价故事中(g=0.12)不存在外语效应;非个人道德两难故事中的外语效应受记分方式的影响,多点记分在该故事类型下存在效应(g=0.27),二点记分不存在效应(g=0.05);性别和语系类型没有显著的调节效应。这些结果表明语言类型对个体面对道德困境时的选择倾向有一定程度的影响,道德故事类型和记分方式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加以考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