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23篇 |
免费 | 254篇 |
国内免费 | 82篇 |
专业分类
1659篇 |
出版年
2025年 | 5篇 |
2024年 | 26篇 |
2023年 | 35篇 |
2022年 | 25篇 |
2021年 | 54篇 |
2020年 | 73篇 |
2019年 | 58篇 |
2018年 | 68篇 |
2017年 | 80篇 |
2016年 | 74篇 |
2015年 | 52篇 |
2014年 | 67篇 |
2013年 | 198篇 |
2012年 | 45篇 |
2011年 | 48篇 |
2010年 | 52篇 |
2009年 | 46篇 |
2008年 | 67篇 |
2007年 | 61篇 |
2006年 | 66篇 |
2005年 | 64篇 |
2004年 | 62篇 |
2003年 | 43篇 |
2002年 | 47篇 |
2001年 | 31篇 |
2000年 | 27篇 |
1999年 | 22篇 |
1998年 | 21篇 |
1997年 | 25篇 |
1996年 | 20篇 |
1995年 | 14篇 |
1994年 | 6篇 |
1993年 | 4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6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7篇 |
1988年 | 8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7篇 |
1984年 | 5篇 |
1983年 | 2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2篇 |
1979年 | 1篇 |
1978年 | 4篇 |
1977年 | 4篇 |
1976年 | 3篇 |
1975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6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61.
采用移动窗口技术和自我报告法探讨了文本阅读中协调性整合发生的具体机制。被试为华南师范大学本科生114名。实验1通过分析不同条件下目标句的阅读时间探讨当前信息跟先前信息只有语义相关上的局部不一致但没有事件相关时能否发生协调性整合。实验2通过分析不同条件下探测词的反应时间探讨文本阅读过程中单纯语义相关没有事件相关时,目标句阅读是否会自动激活跟其有关的背景信息。实验3通过分析不同条件下目标句的阅读时间和被试的自我报告指标探讨协调性整合是否是一种自动化的过程,即探讨被试在文本阅读过程中能否意识到这种信息整合方式。总的实验结果表明,文本阅读中当前信息跟先前信息有语义相关时可以引发信息激活,但只有当前信息跟先前信息有事件相关时才会发生信息整合;另外,协调性整合是一种自动化的过程,读者在文本阅读过程中不能意识到这种信息整合方式的发生 相似文献
962.
认知闭合需要是个体稳定的认知特征,描述了个体在面对模糊情境时是否愿意系统处理信息的动机。已有研究表明,认知闭合需要对个体的信息处理过程和决策结果有显著的预测能力。总体上说,高认知闭合需要的个体更容易利用启发式进行思考,因此此类个体更容易受到过度归因、首因效应等的影响。虽然大多数的研究表明认知闭合需要是个体稳定的认知特质,但也有研究者发现环境因素如噪音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在短时期内改变个体的认知闭合需要的水平。因此,在相关研究中,认知闭合需要既可以通过量表测量,也可以通过在实验中改变环境噪音和时间压力等方法来操纵。已有的关于认知闭合需要的研究也有不足之处。首先,如何引导高认知闭合者克服匆忙做出决策的动机并采用分析式的方式处理信息和进行决策,目前的相关研究还很少;其次,已有的关于认知闭合的研究大都为实验室研究,因此这些研究的外部效度较低;第三,认知闭合需要在冲突研究领域的应用被忽略了。未来有必要针对这些不足之处进行相应研究 相似文献
963.
已有研究显示,SNARC效应存在多个灵活的空间参照系统,可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激活。心理数字线理论对于SNARC效应空间编码的理解仅局限于物理空间层面,并不能很好地甄别SNARC效应空间参照系统的激活条件。研究以视觉空间和言语空间双编码理论为基础,考查在视觉空间信息与言语空间信息共同作用下,单手(左手或右手)与双手反应下SNARC效应的空间参照特点。结果显示,在视觉空间信息与言语空间信息共同作用下,左手、右手和双手反应下均出现了典型SNARC效应,且左手、右手和双手反应下的数字空间映射模式相似。研究结果证实,在视觉-空间与言语空间信息共同作用下仅激活SNARC效应多个灵活的空间参照系统中的身体中心为基础的参照系统,说明言语空间信息的参与有助于激活该效应中身体中心为基础的空间参照系统。 相似文献
964.
采用信息加工视角, 在划分不同信息来源的基础上分析编码、存储(巩固)、再激活/再巩固和提取的一系列加工过程如何导致错误记忆形成, 由此总结出错误记忆产生的三个可能原因:(1)因缺乏针对目标事物特异性细节的记忆表征而侧重于编码和提取目标和非目标事物共享的抽象记忆表征, 使被试更倾向于依赖抽象表征对缺失的目标细节进行重构, 引发错误记忆; (2)目标事物启动了对应图式, 导致与图式相关的非目标事物记忆表征得到增强, 引发错误记忆; (3)误导信息干扰了再度激活状态下目标事物的记忆表征, 妨碍其进行准确的记忆再巩固, 从而引发错误记忆。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讨目标事物特异性细节的表征区域、不同类型的图式表征促进非目标事物记忆表征的具体机制以及提取阶段的图式复现对错误记忆形成的影响等问题。 相似文献
965.
966.
967.
本研究旨在探索记忆偏差与解释偏差在无法忍受不确定性(IU)与个体担忧之间的中介作用。实验1采用伴随学习任务范式,计算被试对中性词语和不确定词的回忆量。结果发现,IU对记忆偏差的预测不显著,记忆偏差在IU与担忧倾向之间的中介作用不显著。实验2采用情境评估任务范式收集被试在不确定情境下的担忧评分和解释倾向。结果发现,IU可以正向预测被试在不确定情境下的担忧评分,被试对情境的解释倾向在IU与担忧评分的关系中起到中介作用。概言之,高IU个体存在一定的信息加工偏差。 相似文献
968.
好奇是驱动信息寻求行为最主要的内部动机。从感知信息缺口使好奇发生,到对控制进行价值评估,信息寻求行为发生,再到目标信息获得使好奇满足,每一环节都受到当前信息输入和上一环节反馈输出的影响,它们构成了一个反馈循环。该循环还嵌入在个体的终生发展过程中,随着经验积累和脑的发育不断变化。好奇反馈循环模型融入了控制的期望价值模型和贝叶斯强化学习框架,整合了来自监控系统、奖赏系统、控制系统等多个脑功能系统的研究证据,为理解好奇的神经生理机制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969.
医疗人工智能研发机构在开展疾病辅助诊断、治疗、预测、管理等研发活动时,需结合不同的技术特点及研究规律进行充分的风险评估并有效应对风险,包括:健康数据驱动研究应该特别关注算法技术可靠性、高质量数据以及信息保护等方面的风险;评价医学人工智能干预措施的临床试验应该关注治疗安全性以及责任归属等方面的风险;评价医学人工智能效果与对社会影响的研究应该关注评价指标、方法与结果的可靠性等。只有研发各方在早期识别出可能会对个体、机构、社会等产生的风险,并做好相应的风险防控,才能促进人工智能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70.
在复杂变化的市场环境中, 在我国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背景下, 企业的长远发展需要依赖于团队创新以建立独特竞争优势。通过对已有团队反思与创新关系研究的梳理, 发现了二者间关系的黑箱, 理论认为回顾过去能够带来新思想和新变化, 然而针对其如何实现的过程机制的实证研究却十分匮乏。基于此, 在传统的行动后反思的思想基础上, 本研究提出团队行动中反思在概念内涵和实证测量上的区别, 检验行动中反思和行动后反思在不同创新阶段的差异性作用, 动态性分析创意形成和创意实施的行为结果, 通过整合动机性信息加工理论和情绪的社会功能视角, 提出认知层面的信息处理和情感层面的团队情绪这两种机制的耦合方式, 构建团队反思影响创新的整体模型, 并深入探讨影响作用的过程机制和边界条件, 以及对各阶段关系上情境因素的调节作用进行全面的分析, 为反思与创新理论和实践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