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8篇
  免费   159篇
  国内免费   18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63篇
  2019年   72篇
  2018年   51篇
  2017年   84篇
  2016年   71篇
  2015年   53篇
  2014年   73篇
  2013年   194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70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67篇
  2008年   56篇
  2007年   48篇
  2006年   60篇
  2005年   52篇
  2004年   51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52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7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7年   2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81.
拼音文字阅读的眼动研究发现,老年人会采取一种“风险”阅读策略来弥补因视力和认知的自然老化所造成的阅读困难。本研究通过控制字间空格的大小对青年人和老年人汉语阅读过程的眼动模式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相比青年人,老年人读得更慢,有更长的注视时间和更多的回视,这些研究结果与拼音文字一致;但更为重要的发现是,相比青年人,老年人有更短的向前眼跳距离,缩小汉语字间空格给老年人阅读造成了更为显著的困难,但扩大字间空格两组被试表现出相似的阅读眼动模式。结果说明,汉语阅读中老年人并不使用拼音文字研究中发现的“风险”阅读策略,反而采用了更为谨慎的策略,原因可能在于,作为拼音文字阅读中的重要视觉线索,空格是影响两种语言下老年人阅读加工策略不同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82.
教育心理学中的空间邻近效应已经在成人群体中被验证,但是很少有研究探讨图文的邻近能否促进儿童图文阅读。本研究操纵图画故事书中图文空间位置(邻近、远离),使用Tobii T120眼动仪记录儿童的注意加工过程,考察空间邻近对7~9岁学龄初期儿童图文阅读的影响。结果发现,相比图文远离呈现,图文邻近呈现时儿童对文字区的注视时间更久,图文注视点转换次数更多,且细节回忆测验成绩更高;但是在主题理解测验中差异不显著,图文位置与年龄的交互作用均不显著。本研究结论为:儿童的多媒体信息加工也存在空间邻近效应,图文空间邻近能促进儿童的图文注意分配与整合,有助于儿童对故事细节的识记,但不能促进对故事的理解。  相似文献   
883.
884.
结构与内容因素对阅读保持迁移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张金桥  莫雷  何先友 《心理科学》2000,23(5):529-532
探讨阅读过程中文章结构与内容因素对阅读保持的迁移作用.包括两个实验.实验1探讨前后阅读文章间结构类似和内容类似对目标文章的信息保持是否具有迁移作用.结果表明结构因素和内容因素对文章信息保持的迁移均有促进作用,其中内容因素的促进作用较大.实验2进一步探讨了文章间的结构与内容因素对目标文章的不同信息保持的迁移效果.结果表明文章门结构类似促进的是目标文章的主要信息的保持迁移,而对细节性信息迁移作用不大;而内容类似对主要信息和细节性信息都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本研究结果初步表明在阅读过程中,文章结构因素促进的是主要信息保持的迁移,而文章内容因素对文章的主要信息和细节性信息的保持迁移都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85.
中文阅读中的字形与语音加工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该文报告两个探讨字形及语音加要于中文阅读中所起之作用的实验。基本实验作业是让被移动鼠标以阅读计算机屏幕逐字呈现之短文。计算机记录文中个别单字中呈现时间作为反映阅读理解即时加工的因变量。在每篇文章中段都有一关键字,用来观察在此字位置出现原字、同音字、形似字或无关字对阅读所造成的影响。结果发现,在阅读初期,同音字、形似字及无关字所造成的干扰效应,无论在效果大小及出现位置上并无差异。别外,干扰效应在同音  相似文献   
886.
该研究以小学四年级学生为被试,经过对实验班十八周的快速阅读训练,使学生初步掌握快速阅读的技能,探索通过快速阅读训练提高小学生阅读速度和学习成绩的可能性及快速阅读训练对小学生眼动模式的影响。结果发现(1)快速阅读训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小学生提高阅读速度;(2)快速阅读训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小学生的考试成绩;(3)通过快速阅读训练,可以有效地 减少阅读时间、注视次数和回视次数。  相似文献   
887.
学生快速阅读过程的信息加工实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主要探讨学生快速阅读过程的信息加工活动的实质。根据快速阅读理解测验成绩选出小学六年级优生、中等生、差生各 3 0名 ,共 90名 ,随机分成两个等组。首先对两个组的被试进行阅读预期测验 ,测定他们根据文章的部分信息预期文章基本内容的水平 ;第二步进行阅读找错测验 ,要求实验组快速阅读而对照组以平常速度阅读一篇有若干明显错字的文章 ,然后要求他们在作业卷上标出这些错字。研究结果表明 ,学生的快速阅读水平越高 ,他们对阅读材料的预期成绩也就越高 ;同时 ,被试在快速阅读的情况下发现文章中错字的数量要比正常阅读的情况下要少。据此初步认为 ,学生快速阅读文章的过程 ,是一种更多地利用概念推动 ,较少地需要材料信息的“预期—证实”的信息加工过程。  相似文献   
888.
阅读的认知加工机制随年龄变老只发生了量变还是也产生了质变,是毕生发展研究领域的重要问题。要进行有效的语言处理,读者必须结合已有的经验知识和当前语境对即将出现的信息进行预测加工。因此,要解决上述问题就要回答老年人阅读中预测加工机制发生了怎样变化,即预测误差成本是如何产生的。研究拟采用眼动脑电同步记录技术,在自然阅读过程中实时获取语言处理的行为和神经指标,聚焦老年人预测误差成本的产生机制,主要从副中央凹视觉、工作记忆负荷及语言能力三方面解释预测误差成本产生的原因。研究成果对构建汉语阅读的毕生发展模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89.
家庭读写环境(home literacy environment, HLE)与儿童接受性词汇(receptive vocabulary)发展的关系一直备受关注,但HLE内涵不清、各指标效应值强度不明,以及近年来两者关系差别较大等问题极大地限制了人们对该领域的认识。本文运用元分析技术对近30年国内外84篇相关实证研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HLE与儿童接受性词汇发展为中等程度正相关(r=0.31)。针对年代、文化背景、儿童年龄以及测量方法的调节效应检验表明:HLE效应值随年代发展显著降低,但其核心指标亲子阅读频率的效应值基本稳定;评估HLE的问卷法和现场观察法效应值无差异,但评估亲子阅读频率的书目清单法效应值显著高于问卷法。未见文化背景和儿童年龄的显著调节作用,原因值得进一步探究。后续研究应完善HLE的概念框架,更关注社会经济及文化视角下的概念建构以及测量改进。  相似文献   
890.
Expert readers have been repeatedly reported to misperceive the centre of visual stimuli, shifting systematically to the left the bisection of any lines (pseudoneglect) while showing a cross-over effect while bisecting different types of orthographic strings (Arduino et al., 2010, Neuropsychologia, 48, 2140). This difference has been attributed to asymmetrical allocation of attention that visuo-verbal material receives when lexical access occurs (e.g., Fischer, 2004, Cognitive Brain Research, 4, 163).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further examine which visual features guide recognition of potentially orthographic materials. To disentangle the role of orthography, heterogeneity, and visuo-perceptual discreteness, we presented Italian unimpaired adults with four experiments exploiting the bisection paradigm.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 cross-over effect emerges in most discrete strings, especially when their internal structure, that is being composed of heterogeneous elements, is suggestive of orthographically relevant material. Interestingly, the cross-over effect systematically characterized the processing of letter strings (Experiment 2) and words (Experiments 3 and 4), whether visually discrete or not. Overall, this pattern of results suggests that neither discreteness nor heterogeneity per se are responsible for activating visual scanning mechanisms implied in text exploration, although both contribute to increasing the chance of a visual stimulus undergoing a perceptual analysis dedicated to pre-lexical process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