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2篇
  免费   185篇
  国内免费   202篇
  145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67篇
  2019年   76篇
  2018年   63篇
  2017年   79篇
  2016年   73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53篇
  2013年   156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48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64篇
  2006年   65篇
  2005年   52篇
  2004年   54篇
  2003年   53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7年   2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01.
Harsh treatment of others can reflect an underlying motivation to view the world as fair and just and also a dispositional tendency to believe in justice. However, there is a critical need to refine and expand existing knowledge, not only to identify underlying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but also to better understand how justice may be implicated in support for exclusionary policies. Across two studies, we show that support for policies that restrict immigrants is exclusively associated with thoughts about fair outcomes for other people (distributive justice for others). In Study 1, Americans' dispositional tendency to believe in distributive justice for others was associated with greater support for a policy proposing to further restrict immigrant job seekers' capacity to gain employ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Study 2, we experimentally primed thoughts about justice in a sample of U.S. police officers. Support for a policy that mandated stricter policing of illegal immigration was strongest among officers who first thought about fair outcomes for other people, relative to other unique justice primes. Across both studies, distributive justice for others was associated with greater collective angst—perceived threat towards the future existence of Americans. Moreover, collective angst mediated the link between distributive justice for others and support for restrictive policies. Overall, this research suggests that thoughts about distributive justice for others can especially diminish compassion towards immigrants and other underprivileged groups via support for exclusionary policies. In addition, merely thinking about distributive justice for others may be sufficient to amplify social callousness.  相似文献   
302.
字体大小和呈现位置对多媒体课件文字理解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通过多媒体教室现场实验和实验室实验,以判断成语的感情色彩为测试任务,探讨字体大小和位置对多媒体课件文字理解的影响。结果表明,字体尺寸大于0.26°视角时,位于多媒体教室不同座位区域的被试都能较好地理解多媒体课件呈现的文字内容,而文字呈现位置对多媒体课件文字理解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303.
为探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基于生物生态学理论,采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评估、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公正世界信念量表和长处与困难问卷对全国三大片区13所中学的1337名青少年(7~12年级)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父母情感温暖、公正世界信念和问题行为之间两两显著相关,且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能显著负向预测问题行为;(2)父母情感温暖和公正世界信念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问题行为之间起显著的中介作用。具体为三条中介路径:一是父母情感温暖的单独中介作用;二是公正世界信念的单独中介作用;三是父母情感温暖和公正世界信念的链式中介作用。本研究丰富了问题行为领域的研究成果,为预防和干预青少年问题行为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04.
道德信仰的发生机制至少包括三个方面 ,即 :需要的体认机制 ;伦理义务的内化机制 ;道德心理的整合机制。需要的体认机制涉及到对人性、人生的价值、人的使命等问题 ,它是道德信仰形成的主体基础 ;伦理义务的内化机制涉及到人的社会伦理关系、社会规定性和制约性、社会价值、社会道德规范及其教化等问题 ,它是道德信仰形成的客观条件 ;道德心理的整合机制涉及到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人格等问题 ,它是道德信仰形成的主、客观方面的动态的统一。  相似文献   
305.
That one's degrees of belief at any one time obey the axioms of probability theory is widely regarded as a necessary condition for static rationality. Many theorists hold that it is also a sufficient condition, but according to critics this yields too subjective an account of static rationality. However, there are currently no good proposals as to how to obtain a tenable stronger probabilistic theory of static rationality. In particular, the idea that one might achieve the desired strengthening by adding some symmetry principle to the probability axioms has appeared hard to maintain. Starting from an idea of Carnap and drawing on relatively recent work in cognitive science, this paper argues that conceptual spaces provide the tools to devise an objective probabilistic account of static rationality. Specifically, we propose a principle that derives prior degrees of belief from the geometrical structure of concepts.  相似文献   
306.
幼儿二级错误信念认知、亲社会行为与同伴接纳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了113名3~6岁儿童的二级错误信念认知、亲社会行为与同伴接纳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总体上,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是其同伴接纳的最佳预测变量;二级错误信念认知和亲社会行为对儿童同伴接纳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年龄效应,二级错误信念认知是年幼组儿童同伴接纳的最佳预测变量,而亲社会行为则是年长组儿童同伴接纳的最佳预测变量。  相似文献   
307.
从读写萌发的观点出发,探讨6至7岁儿童的家庭读写活动、早期读写水平与其在校语文成绩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在控制儿童的非言语智力和父母的教育水平等变量后,(1)只有儿童的非正式家庭读写活动能够显著预测其口头词汇;(2)只有儿童的正式家庭读写活动能够显著预测其识字量;(3)只有儿童入学时的识字量能够显著预测他们一年级时的语文成绩和平时语文课表现;(4)儿童的口头词汇和家庭读写活动均无法预测其在校的语文课成绩。  相似文献   
308.
初二学生的科学观及其与科学发现学习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研究旨在通过问卷法和实验法考察初二学生在自然科学领域中的认识论观念及其对学习过程和策略的影响.研究一发现,在科学的动态性、有限性、客观性、理论价值取向、公众性以及对科学的态度兴趣等六种基本观念上,初二学生总体上持有较混合的看法;对科学的积极态度与学习者的物理学习成绩相关显著.研究二考察了科学观对科学发现学习的影响.科学的公众性观念与灵活应用测验成绩相关显著,科学的客观性观念及智力水平对科学发现学习中的控制性实验策略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09.
不同阅读水平儿童汉字音形义联结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小学四年级儿童为被试,通过音义联结、音形联结、形义联结和音形义联结四项测试,对不同阅读水平儿童汉字音形义的相应联结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阅读水平儿童在汉字音、形、义联结强度上存在显著差异.(2)低阅读水平儿童汉字字形表征的模糊影响了他们汉字音形、形义的联结强度.  相似文献   
310.
基于PISA2009的数据,从国际比较的视角出发,使用两水平线性模型,考察阅读投入对15岁学生阅读素养成绩的影响,并分析该影响模式在中国上海、韩国、芬兰和美国之间的异同。结果发现:(1)总体上,在四种不同文化背景下,学生的阅读投入均与阅读素养表现关系密切。(2)具体到构成阅读投入的各个变量,阅读兴趣、控制策略、理解和识记元认知策略以及总结元认知策略均对阅读素养表现有正向预测作用,这在不同文化背景中表现出基本一致的模式;阅读时间量、阅读材料的多样性、网上阅读活动的多样性、校内阅读变量、记忆以及精细化加工策略对阅读素养表现的影响在不同国家/地区表现出不同的关系模式。此外,本研究探讨了从增加个性化阅读时间、增加阅读文本的多样性以及进行有效学习策略的指导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阅读投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