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42篇 |
免费 | 34篇 |
国内免费 | 10篇 |
专业分类
48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6篇 |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5篇 |
2020年 | 19篇 |
2019年 | 51篇 |
2018年 | 20篇 |
2017年 | 30篇 |
2016年 | 36篇 |
2015年 | 28篇 |
2014年 | 24篇 |
2013年 | 79篇 |
2012年 | 27篇 |
2011年 | 23篇 |
2010年 | 16篇 |
2009年 | 18篇 |
2008年 | 20篇 |
2007年 | 28篇 |
2006年 | 4篇 |
2005年 | 6篇 |
2004年 | 9篇 |
2003年 | 3篇 |
2002年 | 3篇 |
2001年 | 3篇 |
2000年 | 5篇 |
1999年 | 4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3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1篇 |
1987年 | 3篇 |
1984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7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采用启动词汇判断范式, 探讨义符熟悉性对低频形声字词汇通达的影响。结果表明, 义符加工与整字加工存在动态的交互作用。在加工早期, 低频形声字的整字语义并未得到激活, 但此时高熟悉义符出现了语义启动, 低熟悉义符的启动作用不明显。在加工晚期, 低频形声字的整字语义得到了激活, 高、低熟悉的义符均出现了语义激活, 但整字通达与义符通达之间存在竞争。在整字语义通达之后, 义符的词形信息也会激活。整个研究表明, 义符熟悉性和整字频率是影响词汇加工的重要因素, 不仅影响对整字语义通达的速度, 也影响亚词汇成分的加工。根据研究的结果, 构建了义符在词汇通达中的作用的模型。 相似文献
102.
采用眼动技术记录汉语阅读者在形声字的语音、语义提取中对声符和义符的注意规律, 考察形声字部件的位置、功能和正字法意识对汉字认知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汉字的视觉加工中, 阅读者对部件空间位置的注意加工优势受到声旁位置的调节。对左形右声结构的汉字, 被试更多地注意字的右边, 对右形左声结构的汉字, 被试更多地注意字的左边; (2)在汉语阅读者的正字法规则中, 存在着“左侧释义、右侧释音”的部件的位置-功能联结。(3)在通达形声字的语音、语义的过程中, 与义符相比, 声符具有注意资源的优势, 这种优势在语音提取任务中更加明显:声符无需依赖义符的信息便可以相对独立地激活整字的语音, 但声符需要义符的配合才能够提取整字的语义。 相似文献
103.
104.
105.
本研究采用两项实验考察学龄前儿童正字法意识的发展情况。实验1选取146名4~7岁儿童被试,要求其在计算机上完成词汇判断任务,刺激材料分为部件错误非字,部件位置错误非字,假字和真字。结果显示:大班在两项非字条件上的正确率均显著高于假字,而小班各条件差异均不显著;中班在部件位置错误非字上的正确率显著高于假字。表明学龄前儿童的正字法意识已经开始逐渐发展,且部件位置意识比部件意识容易获得。实验2采用Tobii T120型眼动仪,记录24名大班儿童在词汇判断(同实验1)过程中对刺激项目关注的眼动行为,从实时加工的过程探讨学龄前儿童正字法意识的发展。结果显示:儿童对部件错误非字/部件位置错误非字的目标部件的晚期关注程度显著高于假字,有力地证明:学龄前大班儿童已经具有部件和部件位置的意识。 相似文献
106.
Glen Moran 《Zygon》2019,54(4):837-856
In 2006, the Turkish Harun Yahya Enterprise published and distributed thousands of copies of its anti‐evolutionary text Atlas of Creation to educational institutes in the West. Although this was little more than a publicity stunt, it resulted in Harun Yahya becoming a mainstay in discussions about creationism in Europe. Although Yahya is often presented as the “go to” representative of European Muslim perceptions of evolution, one would be hard pressed to find the literature about Islamic creationism in Europe that does not engage in a discussion of Harun Yahya. However, little evidence exists to support the notion that Harun Yahya warrants such extensive attention, or that Harun Yahya has a substantive influence among European Muslims. This article will explore existing claims about the popularity of Harun Yahya, before drawing on recent research into Muslim perceptions of evolution to argue that Harun Yahya is relatively unknown among Muslims, at least in the British context, and is not influential even among those who are familiar with his work. 相似文献
107.
英文研究中,\"字优效应\"是单词促进字母加工的一个重要依据。但中文研究中还存在一些争议。本研究通过两个实验考查了汉字的部件认知中,汉字整体对局部(部件)的影响。实验刺激材料分为三种,即左右结构或上下结构的真字、假字与部件字。目标部件为既能够放置于三种字符的左侧,又能放置于右侧(上部或下部)的汉字部件。实验一采用Reicher-Wheeler实验任务,先呈现刺激材料350ms,掩蔽后再呈现需要判断的目标部件,被试对目标部件进行按键反应。实验二中采用部件判断实验任务,先呈现需要判断的目标部件,再呈现刺激材料,被试对刺激材料中是否包含目标部件进行按键反应。记录反应时与正确率。27位健康女性大学生参与本实验。结果显示:(1)不论是Reicher-Wheeler实验任务还是部件判断实验任务,均显示部件字的部件认知判断速度最快。真字与假字相比,无\"字优效应\"。真字与部件字相比,存在着\"字劣效应\"。这些结果表明,汉字整字对汉字部件认知加工起到抑制作用;(2)两个实验任务均表现出汉字结构方式效应,即对左右结构的汉字的部件认知比上下结构的汉字更快;(3)部件的空间位置对部件识别存在影响。实验一中对下部件分辨最困难,分辨时间最长;实验二中发现对左部件的反应最快。字符结构方式效应与部件空间位置效应既存在于真字中,也存在于假字中。 相似文献
108.
通过两个实验探索部件的语音信息在人造汉字判断过程中的作用。实验一通过操纵部件的独立性和部件位置的合法性分别探讨部件语音信息和位置信息对于人造字判断的影响。结果发现,与部件不独立的假字相比,判断部件独立的假字需要更长的时间,正确率也更低;但是部件的独立性并不影响对非字的判断。实验二通过控制部件本身是否发音和部件是否能做真字的声旁这两个因素,发现上述两个语音因素均影响假字的判断:和部件本身不能发音的假字相比,判断部件本身能发音的假字反应时更长,正确率更低;和部件不能做声旁的假字相比,判断部件能做声旁的假字反应时更长,正确率更低。结果还发现部件所包含的语音信息越多,假字判断的正确率就越低。在最后的讨论部分,根据实验结果构建了一个关于识别人造字和低频字的认知加工模型。 相似文献
109.
用命名作业和真假字判断作业考察了笔画数和部件数对汉字加工的影响,发现,当部件数保持恒定时,笔画数少的汉字较笔画数多的汉字加工快,这种笔画数效应和字频之间不存在交互作用;当笔画数被控制时,部件数效应也存在,但和字频有交互作用,表现在低频少部件汉字的加工要快于低频多部件汉字的加工,而高频汉字中的部件数效应不显著。实验还发现独体字(只有一个部件)的加工和合体字(部件数大于等于二)的加工有差异。作者认为,汉字的加工要经过笔画、部件和整字三个层次,其中单位部件的笔画数和部件数影响着汉字加工时间 相似文献
110.
《Philosophical Psychology》2012,25(7):1001-1023
ABSTRACT
Ecological psychology is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theories of perception in the embodied, anti-representational, and situated cognitive sciences. However, radical enactivists claim that Gibsonians tend to describe ecological information and its ‘pick up’ in ways that make ecological psychology close to representational theories of perception and cognition. Motivated by worries about the tenability of classical views of informational content and its processing, these authors claim that ecological psychology needs to be “RECtified” so as to explicitly resist representational readings. In this paper, we argue against this call for RECtification. To do so, we offer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notion of perceptual information and other related notions such as specificity and meaning, as they are presented in the specialized ecological literature. We defend that these notions, if properly understood, remain free of any representational commitment. Ecological psychology, we conclude, does not need to be RECtified.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