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0篇
  免费   84篇
  国内免费   13篇
  897篇
  2025年   2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65篇
  2019年   53篇
  2018年   46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117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7年   3篇
  197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31.

在新冠疫情肆虐全球,人类面对的疾病威胁日趋严重的背景之下,为应对由此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对公共卫生伦理学的探讨变得愈加必要。但如何定义“公共卫生”尚存在较多争议。旨在阐述对“公共卫生”的宽泛定义及意义,并对宽泛定义“公共卫生”所招致的三种主要批判进行分析与回应,进一步挖掘其伦理内涵与现实意义。同时也提出了对“公共卫生”持宽泛界定时值得注意并需要在未来努力解决的问题,为后疫情时代的公共治理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32.
基于“供给-需求-环境”分析模型,对中国2013年~2022年出台的242份农村公共卫生政策文件进行量化分析后发现,地区差异明显,东部、中部地区较东北部、西部地区的相关政策更多;从模型看制定供给端政策最多,需求端次之,环境端最少。从公共伦理学视角进行原因分析,提出农村公共卫生政策的公平正义有待提高、农村居民的公共利益应得到更充分维护、政策制定要符合中国式现代化可持续发展要求等政策建议,以不断完善我国农村公共卫生政策、推进农村公共卫生事业发展。  相似文献   
133.
烟草危害是人类所面临的重大公共健康挑战之一。传统的控烟策略主要依赖健康宣教、烟草税和控烟条例等手段,但是较少考虑到吸烟行为的“非理性因素”及其心理机制,因此仍不能有效帮助吸烟者成功戒烟。行为科学的发展为助推吸烟者成功戒烟提供了新视角。以实施主体和干预的影响机制为划分标准,可将助推戒烟的行为干预策略分为由政府和公共健康服务部门执行的情境型干预策略和认知型干预策略以及吸烟者可自主执行的情境型和认知型干预策略,一方面便于吸烟者和相关部门选取可执行的戒烟行为干预策略,另一方面为进一步开发和验证助推戒烟的行为干预策略提供参考。虽然基于行为科学的助推干预策略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未来研究仍有必要进一步在真实世界中验证和评估戒烟助推干预策略的效果。未来也有必要进一步将行为改变技术融入到数字化的戒烟服务或应用小程序中去以提升其效果。未来也需要考察如何应用戒烟助推干预策略防止电子烟产品的负面影响并减少这类策略的误用和滥用。  相似文献   
134.

分析我国城市一二级公立医院转型为康复医院、老年护理院等接续性医疗机构政策的内外部特征,为后续政策的制定与完善提供参考。通过构建政策工具、政策利益相关者、政策力度三维政策分析框架,对相关政策进行多维分类分析。得出相关政策发文量呈波动增长趋势;环境型政策工具使用过溢,供给型政策工具内部结构配置失衡,需求型政策工具应用匮乏;对不同政策利益相关方的关注度存在差异;政策顶层设计欠缺,整体政策效力不高。建议优化政策工具使用,平衡各利益相关方需求,完善政策体系内容。

  相似文献   
135.

公立医院“法人化”及“法人治理”改革由来已久,但其政策落实缓慢且效果较差。学界对法人化与法人治理中的“法人”之概念、理论与制度的误解可能是其背后的原因之一—将获得独立法人地位作为提升公立医院自主权和实现公立医院去行政化的路径,但传统的法人理论并不能实现这一目的。基于此误解,阐明以“人格”为核心的法人概念并认为法人不必然需要自治。在此基础上,从行政法学视角分析了公立医院作为法人的法理依据,认为公立医院应是行政主体而非民事主体,进而认为公立医院得以借助法人理论而成为现代意义上的公法人。

  相似文献   
136.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为了避免疾病扩散,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得到的患者信息需进行公布,其中与私行私德有关之处在公众围观中可能被放大评判,话语权不足的患者成为舆论中信息弱势群体。这一状况会导致公私边界不明晰,患者私行入公域;道德评价成为情绪宣泄,负面后果无人负责;以道德为名造成撕裂,消解舆论的监督作用等负面后果。要解决这些伦理问题,需要把握适宜的伦理距离,树立距离伦理意识;依照分布式道德行为措施追责,发挥网络平台道德促进者作用;同时增强公共卫生沟通机制中的伦理因素,推进规范化管理。

  相似文献   
137.
通过梳理20世纪初期美国护士助产士出现的历史过程,分析其出现的推动因素。母婴高死亡率问题引发了产科医生与护士对于分娩的不同理解,并且分别在医院与家庭中开展助产实践。护士助产士融合了护理与助产实践,并与医生建立合作关系。在这个过程中,护士助产士良好地平衡了医生与护士之间的观念分歧,并且推动了护理专业范围的拓展。护士助产士的出现带来了对分娩观念的理性思辨,护士助产士的实践模式为未来中国发展助产士、提高母婴健康水平提供了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138.
运用基于学校的研究范式,以上海市某中学为样本学校,考察社会参与特色课程学习经历对青少年社会参与素养的影响机制。结果显示:(1)修学的特色课程门数(量)、情感体验(质)、公共服务动机和社会参与素养两两显著正相关;(2)情感体验和公共服务动机在课程学习数量和社会参与素养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3)未发现基础课程成绩在链式中介中起调节作用。研究为通过加强课程情感体验进而提升青少年核心素养提供了积极启示。  相似文献   
139.
保持手卫生是感染防控的重要策略,但是如何提高其依从性成为预防传染性疾病和减少医疗机构获得性感染的一大挑战。以行为科学为基础的手卫生助推干预以更“隐性”的方式将洗手转变为一种可自动触发的行为习惯,弥补了以知识分享和健康宣教为主的传统手卫生干预策略的诸多局限性。基于影响机制的不同,手卫生助推干预策略可分为提供决策信息、优化决策选项、影响决策结构、提醒决策方向4个大类的框架体系。多模式助推策略的有效性也已在实践中得到印证,但目前还非常缺乏在中国社会文化情境下开展的助推洗手行为的干预研究,今后可尝试基于行为科学理论有针对性地在医院、学校和社区等公共场所开展此类干预研究和实践,为感染防控、疾病预防和改善公共健康做出相应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0.
    
Contemporary Chinese ethics faces two theoretical tasks: expansion in breadth and exploration in depth. The former refers to the opening of the problem area, and the latter refers to the deepening of ethics itself. To get out of the dilemma that academic results in the area are abundant in quantity but low in quality, contemporary Chinese ethics should expand and deepen in the three dimensions, namely, “no longer,” “being” and “not yet.”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no longer,” efforts should be made to deepen the studies of the history of moral concept and practice, and the ethics of 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enetics; with regard to the perspective of “being,” the ethical reflection on public crisis, system and Lnstitutional ethics, the dilemma of virtue theory and normative theory, and the conflicts and generalization between different moral paradigms will become the difficulties that require in-depth analysis and demonstration. As for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ethics towards “not yet,” attention must be paid to the duality of modern technology, the origin of human ethics based on building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and the moral philosophy that goes deep into people’s minds. To complete the above theoretical tasks, one must have judgment, thinking, and willingness, which can only be cultivated in the experience and thinking of “practical” lif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