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5篇
  免费   82篇
  国内免费   9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42篇
  2018年   43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41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109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40篇
  2006年   50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6篇
  1978年   5篇
  1977年   4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考试焦虑影响考试成绩的基本模式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田宝  郭德俊 《心理科学》2004,27(6):1360-1364
以整合的思路、建构包括九个中介变量的考试焦虑影响考试成绩的结构方程模型。用AM和MG两种路径分析方式相结合的方法.发现考试焦虑对中介变量的影响甚于中介变量对考试成绩的影响。考试自我效能感、成绩-接近目标、认知干扰是受考试焦虑影响和影响考试成绩程度比较一致的中介变量(简称为“一致性”的中介变量),成绩-回避目标定向、担忧、学习和考试技能变量屑于“非一致性”的中介变量。掌握目标定向、情绪性和应付反应作为中介变量不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32.
不同程度考试焦虑个体对威胁性刺激注意机制的差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采用线索提示实验范式,旨在考察考试焦虑个体对与考试有关和与考试无关刺激在注意机制上的差异。研究选取被试149名,分别采用TAS,STAI-T以及BDI量表进行高、低考试焦虑被试的筛选。问卷结果显示,TAS与STAI-T、BDI均有较高的正相关。行为实验结果显示,高、低考试焦虑个体对与考试相关的刺激在注意卷入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是与低考试焦虑个体相比,高考试焦虑个体对与考试相关的刺激上出现了注意脱离困难。  相似文献   
133.
李丹  徐晓滢  李正云 《心理科学》2011,34(6):1360-1366
在生命教育的社会背景下,以上海四所高校的一年级和三年级的812名在校本科生为研究对象,运用造句和模拟遗书等投射方式,并结合小组访谈等形式,旨在测查大学生对生命过程与死亡现象的认知特征,及对生命意义的价值取向,以此探究当代大学生的生命认知和生命价值取向的发展特点。结果发现:(1)当代大学生对生命的认知以表达态度为主,具有积极向上、珍爱生命的特点;而在对死亡的认知上,则主要采用本质认知的方式进行表述,以中性、概括、简洁为主要特点;(2)总体来看,女生比男生对生命过程和死亡现象的认知更为积极,体悟更深;(3)在生命价值取向方面,当大学生更多地表现出关顾他人的价值取向,并伴有强烈的家庭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134.
陈侃  宋斌  申荷永 《心理科学》2011,34(6):1512-1515
目的:利用回归分析探讨绘画测验对焦虑状态的评定作用。方法:对290名被试实施了房子-树-人绘画投射测验和Scl90焦虑分量表测验,结果:在所考察的11种绘画特征中,有5种对焦虑具有预测性。可以建立绘画特征对焦虑进行预测的回归方程,方程具有中等程度的解释水平。两名主试评价的Kappa一致性系数均达到较高水平。结论:可以通过绘画测验评定和预测焦虑,焦虑症状的绘画测验方法具有较好的评分者信度。  相似文献   
135.
The Frost Multidimensional Perfectionism Scale (FMPS) is a widely used measure of perfectionism. Previous studies of the nature of the factors of the FMPS have resulted in mixed findings and have failed to identify a stable factor structure.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factor structure of the FMPS using both exploratory and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CFA), addressing previous methodological limitations. Participants were 6,449 students from two Australian universities. 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 suggested a five‐factor model and a reduction in variables from 35 to 29 (FMPS‐29). CFA demonstrated goodness of fit of the revised measure. We also compared our model with a number of existing measurement models of perfection and found the proposed model provided a superior fit for this university student population. Support was found for the two second‐order constructs commonly referred to as adaptive and maladaptive perfectionism, although there appears to be little benefit in using this model over the first‐order model. Implications of the finding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36.
We describe here a new test for dispositional optimism and pessimism in young children, the Parent‐rated Life Orientation Test of children (the PLOT) and assess its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Two hundred and twenty one mother–father pairs rated their children's (mean age = 8.1, SD = 0.3 years) dispositional optimism and pessimism using a new scale, the PLOT, including four optimism and four pessimism items. We associated the PLOT with parent‐rated self‐esteem (Behavioral Rating Scale of Presented Self‐Esteem in Young Children), social competence (Social Competence and Behaviour Evaluation Scale, the SCBE‐30), psychiatric symptoms (Child Behaviour Checklist, the CBCL) and temperament (Children's Behaviour Questionnaire, the CBQ) of the child. A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CFA) of the mother‐ and father‐rated PLOT revealed a significantly better fit for a two‐ over a one‐factor solution (p < 0.001). The optimism and pessimism subscales displayed good reliabilities, inter‐parental agreement and modest to moderate associations, in the expected direction, with the measures of self‐esteem, social competence, temperament and behaviour problems. To conclude, the PLOT shows good construct and convergent validity and reliability. The findings encourage its use to assess early emerging generalized expectancies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outcomes in young children. Copyright © 2009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37.
积极情景线索对内隐攻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向被试呈现代表积极情景线索的材料(一段含有互助、和谐信息的公益短片),运用内隐联想测验(IAT)范式,从内隐社会认知的角度来研究积极情境线索对个体内隐攻击性的影响,并分析这种影响是否具有性别差异。结果表明:未观看积极情景线索材料的被试表现出显著的内隐攻击性,而观看积极情景线索材料的被试的内隐攻击性不显著;积极情景线索的主效应显著,且这一效应不存在性别差异。这说明,积极情景线索能有效抑制个体的内隐攻击性,并支持自我攻击信念IAT是测量个体内隐攻击性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138.
叶宝娟  温忠粦 《心理科学》2013,36(3):728-733
在心理、教育和管理等研究领域中,经常会碰到两水平(两层)的数据结构,如学生嵌套在班级中,员工嵌套在企业中。在两水平研究中,被试通常不是独立的,如果直接用单水平信度公式进行估计,会高估测验信度。文献上已有研究讨论如何更准确地估计两水平研究中单维测验的信度。本研究指出了现有的估计公式的不足之处,用两水平验证性因子分析推导出一个新的信度公式,举例演示如何计算,并给出简单的计算程序。  相似文献   
139.
作为一种文化构念, 朴素辩证从文化与认知的角度诠释了中国人基于民众理论的思维方式。本研究首次采用内隐联想测验(IAT)的方法测量内隐层面朴素辩证概念与自我以及自我相近概念在东方被试认知中的联结, 探讨东方人内隐层面的辩证自我。文章通过2个IAT实验发现, 中国人将“我”和辩证思维词汇归为一类, 将“非我”和线性思维归为一类时反应速度更快; 且他们将“朋友”和辩证思维词汇归为一类, 将“敌人”和线性思维词汇归为一类时反应速度更快。这表明在内隐层面上, 东方人确实将辩证概念与自我以及自我相近概念联系得更为紧密。  相似文献   
140.
摘 要 计算机化多阶段自适应测验是基于计算机技术的测验形式,它将题目集合作为测试单元,通过多阶段自适应的形式对被试进行测试和评分。近年来通过研究各种测验形式,发现其比计算机化自适应测验和传统纸笔测验突显出更大优势。与传统纸笔测验相比,其具有参数不变性、能力估计更精确等优势。与计算机化自适应测验相比,其具有可控制题目特性、被试可检查题目等优势。如何减小测量误差,使其应用更加便捷、有效,是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