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66篇
  免费   412篇
  国内免费   376篇
  4454篇
  2024年   33篇
  2023年   117篇
  2022年   98篇
  2021年   116篇
  2020年   236篇
  2019年   232篇
  2018年   226篇
  2017年   221篇
  2016年   209篇
  2015年   145篇
  2014年   217篇
  2013年   517篇
  2012年   112篇
  2011年   124篇
  2010年   118篇
  2009年   120篇
  2008年   141篇
  2007年   166篇
  2006年   176篇
  2005年   152篇
  2004年   120篇
  2003年   147篇
  2002年   111篇
  2001年   112篇
  2000年   75篇
  1999年   68篇
  1998年   35篇
  1997年   52篇
  1996年   34篇
  1995年   44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31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11篇
  1978年   7篇
  1977年   15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6篇
  197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深入了解精神分裂症患者对保护性约束的真实体验,为护士合理使用保护性约束,并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提供实证依据。采用现象学研究方法,对10名接受过保护性约束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半结构式深入访谈,运用Colaizzi七步分析法进行资料分析。共归纳为4个主题:患者对约束的态度、认识、情感体验、身体感受。保护性约束在保护精神分裂症患者安全的同时也给患者带来了不容忽视的负性体验。护士应掌握患者病情,做好风险预见与干预,积极寻求替代措施,提供人性化护理,针对患者需求完善约束护理,确保约束患者的身心舒适。  相似文献   
982.

基于全球范围新冠主题撤稿论文数据,全面分析了撤稿论文的基本特征,探究新冠主题撤稿论文背后的伦理与规范问题。研究发现期刊出版伦理失范导致撤稿论文数量激增,科研不端行为呈现复杂化特征,非主观错误撤稿原因难以界定,问题研究行为较为突出,撤稿论文甚至引发了公众的信任危机。基于此,建议完善出版伦理建设,加大科研不端行为查处力度,针对性开展医学领域科技伦理教育与监管,并把问题研究行为纳入科技伦理治理的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983.

基于撤稿观察数据库,以生物医药领域COVID-19相关的撤稿论文为研究对象,分析撤稿论文中的学术不端现象,并就重大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的学术论文科研诚信问题提出了一些思考与建议:探讨了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下科研诚信与学术论文出版速度的辨证关系,通过对学术论文的出版后再评价常态化完善科研诚信监督机制,通过加强学术论文数据管理和共享建立并完善科研诚信应急管理机制,重视生物医药领域的利益冲突问题,充分发挥学术期刊的公信力和传播优势解释学术争鸣,以及进一步夯实我国学术论文科研诚信建设。

  相似文献   
984.
985.
《赫尔辛基宣言》自颁行以来已六次修订,为适应医学研究领域的新情势,世界医学会征询中华医学会对2008年版《赫尔辛基宣言》的修改意见,中华医学会委托医学伦理学分会组织专家进行意见征集与调研活动。在整理和总结上述修订意见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探讨了关于受试者知情同意、受试者风险评估、受试者权益保障、医学伦理委员会伦理监督职能、程序伦理等问题,并提出了基于中国国情的考虑与建议,以期借鉴国际医学伦理典籍,共谋我国医学伦理的发展,为保护受试者方面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986.
中国传统医学中的“泄泻”一词,随着历史语言的发展,以及人们认识过程的不断深入,有多种称谓方式。在近现代医学标准确立以前,各种不同的名称广泛存在于中国古代医书之中,命名体系的来源也各不相同,通过对古代医学文献的梳理,可以厘清“泄泻”一词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达特点,以及前人对这一疾病认识的发展脉络与其走向。以“泄泻”为例,反映出疾病的概念史研究,是疾病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87.
初始信念、组织诱引对员工心理契约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心理契约是员工——组织关系的重要形式,组织中的心理契约是发展变化的。该研究采用追踪设计,以189名大学本科毕业生为研究对象,考察员工入职前初始信念和入职后组织提供的诱引因素以及两者之间的交互作用如何影响员工对组织义务感的改变。研究发现:组织支持对关系型义务感和交易型义务感的变化都有明显的影响作用,其对关系型义务感的影响强于对交易型义务感的影响;员工入职前初始信念对员工义务感发展的影响作用受到组织诱引包括工作奖赏和组织支持的调节  相似文献   
988.
A publishing cohort of Kleinian analysts – Rosenfeld, Segal and Bion – implemented Klein's (1946) notions of projective identification and the 'paranoid ' and 'schizoid ' positions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a group of psychotic disorders. The author differentiates Klein's (1946) Notes on some schizoid mechanisms paper from its revised version of 1952, maintaining that it was Rosenfeld's clinical work during this period that helped to centralize Klein's redefinition of projective identification. The stage was set for Segal 's contribution in terms of 'symbolic equations,' where the psychotic's attack on the breast left him incarcerated in internal torment and persecution, where things-in-themselves were confused with what they symbolically represented. Segal in turn linked psychotic to normal, paranoid–schizoid to depressive positions, where by means of projective identification and symbolic imagination, the patient could arouse feelings in the analyst related to sadness, guilt and loss. Bion assumed that psychotic pathology reflected disordered thinking, when the severely disturbed used language as a mode of action. The psychotic was profoundly confused between the use of thought and action in the natural world – where thought was required, he preferred action and vice versa. Bion also drew upon projective identification in a new, broader way, so that analysis could now become more of an intersubjective, bi-directional field of projective and communicational influence between patient and analyst. The paper concludes with the impact of the work of Rosenfeld, Segal and Bion and variations on the technique of analyzing psychotic states in terms of the patient's early history, transference and countertransference.  相似文献   
989.
采用交叉滞后设计,以父母心理控制问卷和儿童显在焦虑量表为研究工具,对北京市13所中学1419名初一学生进行了连续三年的追踪测查,探讨父母心理控制与青少年焦虑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三年间父母心理控制和青少年焦虑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2)父母心理控制与青少年焦虑的关系基本符合互惠效应模型,且相比于父母效应,儿童效应更稳定,表现为:初一的青少年焦虑能显著正向预测初二的父母心理控制,同时,初二的青少年焦虑也能显著正向预测初三的父母心理控制;但只有初二的父母心理控制可以显著正向预测初三的青少年焦虑;(3)父母心理控制和青少年焦虑的互惠效应模型不存在显著的儿童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990.
本研究旨在考察父母自主支持对青少年积极情绪适应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采用生活满意度问卷、积极情感消极情感量表、父母自主支持量表、自尊量表以及基本心理需要量表对1912名初中生被试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父母自主支持对青少年生活满意度、积极情绪、自尊和基本心理需要满足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2)基本心理需要满足在父母自主支持对青少年生活满意度、自尊和积极情绪影响中的中介作用显著;(3)基本心理需要满足在父母自主支持与积极情绪、生活满意度之间起着调节作用。本研究结果揭示了基本心理需要满足在父母自主支持和积极情绪适应之间的“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