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44篇
  免费   201篇
  国内免费   273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50篇
  2022年   51篇
  2021年   58篇
  2020年   92篇
  2019年   104篇
  2018年   104篇
  2017年   103篇
  2016年   105篇
  2015年   58篇
  2014年   85篇
  2013年   246篇
  2012年   56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56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59篇
  2006年   74篇
  2005年   60篇
  2004年   47篇
  2003年   49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5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21.
Abstract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discipleship is a notion of growing importance to the Christian denominations and that the Marcan narrative of the call of the first disciples has been of particular importance in giving shape to this notion. The Lucan narrative of the call of the first disciple, involving the great catch of fish, is problematic in two ways, concerning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 Marcan understanding of call and also with the Johannine post-resurrection narrative. Against this background this article reports on an empirical study, drawing on the reader perspective and on the SIFT approach to biblical hermeneutics, that illuminates the distinctive voices of sensing types and intuitive types reading Luke 5: 1–7.  相似文献   
922.
心理特权是指一种感到有权利获得优待、被豁免社会责任的稳定而普遍的主观信念或知觉,在不同的领域可以表现为学业特权感、消费者特权感、职场特权感等。心理特权能够使个体变得自恋,诱发人际冲突、自私行为和攻击行为等。影响心理特权的因素主要有生活经历、教养方式、依恋类型、社会经济地位、组织环境等情境因素和自我同情、主观建构、平等主义价值观等个体因素。未来研究应深入探究心理特权的概念与结构,拓展其研究方法,强化纵向研究以及本土化研究,并进一步探究影响心理特权的可能因素和避免(或减弱)心理特权消极后果的方法。  相似文献   
923.
本研究旨在探索自我欺骗的研究方法、产生的原因和认知机制,以及这一领域中有待解决的新问题。近期研究发现:基于自我欺骗产生的动机特点,主要存在三类不同的定义方式,大多数心理学家是基于第三类定义来研究自我欺骗。研究方法上,适用性较强的自欺问卷是自欺性提升量表(SDE),操作性较强的经典实验范式是点追踪任务。在认知过程的任一阶段中,调节心理状态是个体产生自我欺骗的直接动机,改变个体的心理状态或对事物的模糊感知可能阻止个体自我欺骗的产生。未来应从如何调节个体心理状态的角度探讨和研究自我欺骗,能够利用点追踪任务,结合ERPs或fMRI技术为之后研究自欺产生的具体阶段、认知机制以及神经机制提供实证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924.
灾后孤儿亲历双重重大创伤, 是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的高发群体; 同时, 巨大创伤对其认知功能和行为模式也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本研究拟以灾后孤儿这一特殊群体为研究对象, 考察“PTSD发生发展及其认知神经机制”, 具体如下:(1) 采用序列研究设计, 展开灾后孤儿PTSD流行病学调查, 描述其PTSD发生发展、变化的轨迹和时程特点; (2) 展开横断研究, 考察灾后孤儿认知发展特点, 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 揭示其PTSD发生发展的心理行为机制; (3) 采用眼动和脑电技术展开比较研究, 考察罹患PTSD孤儿的认知神经机制。本研究的研究结果将对今后的灾后孤儿安置及心理援助提供科学建议; 为有针对性地提供心理干预、制定心理干预的总体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力争为今后孤儿的创伤心理的诊断、干预效果评估提供科学客观的指标和方法。  相似文献   
925.
全球化迅速改变着传统的生活方式和观念, 影响着人们的国家认同建构。跨界民族的国家认同具有复杂性、模糊性和不稳定性, 在全球化时代受到的冲击更大。一旦跨界民族的国家认同偏低, 就会影响跨界民族的国家情感, 危及边疆地区甚至国家的社会稳定。本项目拟通过4个研究, 预期实现以下目标:①将国家认同分成文化认同和公民认同两种成分, 并编制符合民族实际状况的跨界民族国家认同问卷; ②探讨民族认同、穆斯林认同在群际歧视知觉与国家认同间的中介作用; ③理清民族内隐理论对国家认同的影响; ④探讨管理体制、民生政策、经济发展水平和民族政策对国家认同的影响, 并尝试建立跨界民族国家认同数据库, 及时把握跨界民族国家认同的动态建构过程。研究结果对完善民族政策、开展宣传教育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26.
D型人格: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心理危险因素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D型人格(又称忧伤人格)是指经历消极情感与社会压抑的混合倾向。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来说,这种心理危险因素与其生活质量下降、梗死复发甚至死亡等有着密切联系。作者总结了D型人格与心血管疾病关系的研究现状,阐述了D型人格对于识别早期高危患者的临床价值,探讨了神经内分泌学、免疫学及心理学等方面的机制,并评价了对D型人格进行心理干预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27.
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研究所,南京 210097  相似文献   
928.
The present study examined variations in the impact of social proximity, apologies, intent to harm, cancellation of consequences, and attitude of others on the willingness to forgive an aggressor as a function of the type of aggression—physical aggression or psychological aggression. The participants were instructed to express their willingness to forgive in two contexts—physical aggression and psychological aggression—which constituted a within‐subject factor. Five sets of scenarios corresponding to the five between‐subject factors (from social proximity to intent to harm) were used. Participants were 215 adults aged 17–60 years. As hypothesized, the cancellation of the consequences had less impact, and the apologies and the intent to harm had more impact, on the willingness to forgive in the case of physical aggression than in the case of psychological aggression. This result was a robust one; it did not depend on the participant's gender and age. Aggr. Behav. 00:1–12, 2005. © 2005 Wiley‐Liss, Inc.  相似文献   
929.
精神疾病时代心理治疗的哲学反思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在精神疾病时代,心理治疗家应增强心理治疗的文化敏感性,关注心理治疗对象的个体性,将目标和价值作为关注焦点的同时重视哲学引导在心理治疗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30.
依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提出大学生心理咨询中价值干预的处理原则.即两种价值干预并重的原则、心理咨询的原则、接纳和共情的原则、沟通和澄清的原则、修正和艺术的原则.重点阐述在接纳和共情的基础上,咨询者既能保持对自身价值观的高度自觉,又能帮助来访者澄清自身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