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19篇
  免费   221篇
  国内免费   277篇
  2017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57篇
  2022年   63篇
  2021年   63篇
  2020年   104篇
  2019年   119篇
  2018年   113篇
  2017年   118篇
  2016年   117篇
  2015年   66篇
  2014年   92篇
  2013年   269篇
  2012年   57篇
  2011年   54篇
  2010年   59篇
  2009年   48篇
  2008年   54篇
  2007年   62篇
  2006年   76篇
  2005年   68篇
  2004年   50篇
  2003年   53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4篇
  1985年   5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moderating effects of early adult character style on correlations between social relationships in adolescence and midlife psychological health. Participants were drawn from the ongoing longitudinal studies at the Institute of Human Development. Individuals who beat the odds of an adverse environment and those who failed to capitalize on beneficial environments were identified and compared at age 30 on the California Psychological Inventory, the Meredith-Millsap Component Scores, and the Thematic Apperception Test. Social relatedness and personal independence were characteristics at age 30 of all subjects who went on to develop good psychological health by age 50. Social relatedness was more associated with overcoming a difficult environment, while self-assurance was more associated with capitalizing on a good one.  相似文献   
12.
Demystification, eschewing roles that disempower others and enhancing accessibility to the tools of knowledge,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aims of community and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Although a focus on psychological empowerment can be a distraction from the need for actual power, it can also enhance it. Psychologists who avoid victim blaming and individual causal attribution biases can contribute to the discourse about social change. This requires both a reinterpretation of the known facts, and a reframing of social analysis. Social scientists and professionals are today's theologians and priests. Our power lies in our legitimation as interpreters of social reality. Teaching the psychology of empowerment, participative decision making and informed consent can influence the powerful as well as the powerless.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情绪疗法及其应用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系统地探讨了中国传统情绪疗法:情志相胜疗法,相反情绪疗法,激情刺激疗法,与感觉刺激有关的情绪疗法,与别人有关的情绪疗法,顺情从欲疗法,抑情顺理疗法,移情易性疗法,情志导引疗法,七情合参疗法。这些中国传统心理疗法在现代仍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The definition and role of the expert witness is reviewed. Two conceptual systems for viewing the world, the scientific method and the adversarial system, are compared. The reconcili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these two discrepant systems are discussed in terms of input versus outcome. The rules of evidence, as well as problems of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systems, are reviewed with the aim of providing expert witnesses with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effective testimony. Finally, collaboration between the two systems is called for in order to provide guidelines for both neuropsychologists and attorneys.  相似文献   
15.
高娟  王鹏  王晓田  孙倩  刘永芳 《心理学报》2020,52(5):633-644
以福利权衡率(WTR)为利他程度的指标,通过3个实验逐步深入地考察了得失情境下他人参照点及心理距离对自我-他人利益权衡的影响。实验1的结果表明,得失情境并未改变被试的WTR。实验2引入他人底线、现状和目标三个参照点变量,发现被试获益情境下的WTR高于损失情境,且WTR从高到低依次为他人临近底线、目标和现状;他人临近底线时,被试在获益情境下的WTR高于损失情境,而他人临近现状和目标时,个体在得失情境下的WTR无显著差异。实验3进一步引入心理距离变量,发现心理距离较近他人的WTR高于较远他人,且与得失情境和参照点发生了复杂的交互效应,得失情境的主效应消失了,但总体上并未改变实验2发现的参照点效应。这些结果对于更深入地理解得失不对称效应、三参照点理论及社会折扣和自我-他人决策差异研究的相关发现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理工科大学生心理压力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32,自引:1,他引:32  
本研究探讨理工科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大小.研究包括两个实验.实验1探讨理工科大学生心理压力源、压力影响因素的构成.实验2进一步探讨了理工科大学生心理压力源、压力影响因素的权重大小,得到了不同样本理工科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大小.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应用催生了"智能化心理健康测评"这一领域。智能化心理健康测评能够弥补传统方法的不足,降低漏诊率并提高诊断效率,这对于心理健康问题的普查及预警具有重大意义。目前,智能化心理健康测评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研究者基于在线行为数据、便携式设备数据等开展主要以数据驱动为导向的探索研究,旨在实现更高的预测准确率,但是测评结果的可解释性等指标尚不够理想。未来的智能化心理健康测评需要强调心理学领域知识和经验的深度介入,提高测评的针对性和精细化程度,加强信效度检验,这对于智能化心理健康测评工具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8.
初级军官心理选拔的预测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通过建立院校学员胜任特征及初级军官评价模型,探讨初级军官心理选拔检测系统的预测性。方法:某军校340名男性本科学员入校时完成初级军官心理选拔检测,毕业前进行院校胜任特征评价,对162名学员毕业后1~5年进行部队工作表现追踪评价。结果:中国MBTI-G人格类型测验对院校学员管理能力、影响力、约束力、口头表达、军人气质、人际关系等有较好的预测性,预测符合率72.13%;中国军人明尼苏达个性调查表6项精神障碍维度对情绪稳定性有较好的预测,预测符合率71.90%;院校学员一般能力倾向测验对学业成绩、文字表达、口头表达、人际关系和决策能力等胜任特征也有一定的预测性,预测符合率66.70%;三项测验院校胜任特征总预测符合率达81.70%,部队胜任特征总预测符合率76~87%。结论:为我军初级军官心理选拔提供了实用工具,为提高心理选拔预测准确性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石国兴  王紫微 《心理科学》2013,36(1):235-239
心理和谐是心理要素以及直接影响心理的各要素之间在总体意义上的协调统一、相对稳定的关系,它由个体内部心理和谐、人-事心理和谐、人际心理和谐和身心和谐四个子系统组成,其内涵本质上属于积极心理学的范畴。心理和谐和心理健康、自我和谐、主观幸福感既有显著区别,又存在密切关系。对心理和谐的内涵及其同邻近概念的关系进行全方位的辨析,有助于深化心理和谐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20.
梁建 《心理学报》2014,46(2):252-264
近年来, 研究者就如何激发员工公开讲出自己的观点、意见和问题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其中, 道德领导对员工建言的效应受到了越来越多研究的关注。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 本研究构建了一个调节-中介模型以探讨道德领导影响员工建言的中介心理机制及其边界条件。根据社会交换理论和社会信息加工理论, 本文分别提出两种不同的中介变量-- 责任知觉和心理安全感-- 来解释道德领导与员工建言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 本研究进一步假设权力距离会正向调节变量之间的间接关系。通过对某一零售企业239名员工的两阶段调查, 我们对以上研究假设进行了检验, 结果总体上支持了本研究的理论预期。本研究的发现有利于我们了解道德领导影响建言行为的心理机制, 指导管理者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以期有效地管理企业中的员工建言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