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8篇
  免费   201篇
  国内免费   269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55篇
  2022年   52篇
  2021年   62篇
  2020年   96篇
  2019年   102篇
  2018年   104篇
  2017年   102篇
  2016年   103篇
  2015年   58篇
  2014年   85篇
  2013年   236篇
  2012年   57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55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49篇
  2007年   56篇
  2006年   74篇
  2005年   59篇
  2004年   45篇
  2003年   49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5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61.
网络购物中的虚拟销售代理(Virtual Sales Agent)是指通过口头或非口头形式与消费者互动和交流的具有拟人化特征的动态人物形象, 它可以为消费者提供商品和服务的信息以及必要的帮助。近年来, 大量研究证实了虚拟销售代理的拟人效应, 即当在网络购物环境中加入拟人化的销售代理时, 就会对购物者的在线购物过程感知体验和购物意向产生积极影响。相关理论从不同视角解释了虚拟销售代理拟人效应发生的原因。综述以往的实证研究发现, 虚拟销售代理拟人效应的发生受到虚拟销售代理特征、消费者因素以及商品因素等方面的影响; 社会临场感、个性化服务知觉、社会支持感、信任和风险感知是拟人效应发生的内在心理机制。未来研究应关注虚拟销售代理拟人效应的神经生理基础, 丰富拟人效应发生的影响因素, 加强对个性化定制虚拟销售代理的研究, 探讨虚拟销售代理的消极影响, 以及不利于虚拟销售代理使用的障碍性因素。  相似文献   
962.
正念冥想是有意识、非评判地将注意集中于当下经验的方法。近年来,正念冥想作为一种潜在的方法被引进到ADHD儿童干预领域。因为ADHD儿童的特异性,为了增加正念冥想方案对ADHD儿童的适切性,研究者从练习设置、奖励系统、解释方式和家长纳入几个方面对标准的正念减压训练方案做了改编。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表明,正念冥想训练能有效地减轻ADHD儿童的核心缺陷、改善其内外化症状和亲子关系。本文通过对已有相关实证研究的分析认为这些积极的影响可能与ADHD儿童的执行功能与去中心化等心理功能的改善有关,而大脑相关区域激活模式的变化和结构的积极改变可能是正念冥想影响ADHD儿童的神经基础。文章也提出已有研究在内容和方法学上的不足及其以后的探究方向。  相似文献   
963.
殷继兴  胡传鹏 《心理科学进展》2019,27(12):1988-1995
神经科学的发展对其他学科以及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虽然神经科学方法与行为研究方法都是探索人类心理与行为的有效手段并各有所长, 但神经科学的研究结果却可能引起人们过度的解读和信任。研究者发现, 当某一结论使用神经科学结果作为证据时, 比使用行为科学结果或者心理生理学指标作为证据时更加让人信服, 即使神经科学结果与该结论之间毫无关系, 这种现象被称为神经科学偏见(neuroscience bias)。通过系统回顾近年来关于神经科学偏见的研究, 我们发现:(1)虽然神经科学偏见存在可重复性的争论, 但该效应确实存在; (2)神经科学偏见的产生可能是因为个体倾向于还原论的解释(即使用低层次、简单的机制来解释更高层次上的现象)及心理本质主义的影响(即人们认为心理与行为的本质是神经活动)。神经科学偏见反映了公众对科学结果解读的偏见, 未来研究需要探讨这种偏见的心理机制, 从而引导科学结果的正确解读和运用。  相似文献   
964.
陈维扬  谢天 《心理科学进展》2018,26(7):1284-1293
社会心理学的经典研究将社会规范区分为描述性规范与指令性规范。近年来, 研究者从以往对社会规范的静态区分, 开始深入研究社会规范“如何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 即探究社会规范的习得、传播与转变过程, 以及社会规范发挥作用的影响因素。社会规范的习得可以追溯至童年早期的社会互动, 描述性规范的形成是个体在社会网络中学习社会范畴典型范例的过程, 对现状的合理化催生了描述性规范向指令性规范的转化。社会规范发挥作用也呈现动态性, 不仅与社会规范的心理功能相关, 即遵守或违反社会规范能满足个体的安全感、归属感、独特感需要等, 还与外部环境如权力位置、惩罚机制相关。未来研究可对社会规范形成过程、作用过程做进一步分析; 结合社会规范强度研究, 深入探讨规范性影响的作用过程; 开展文化情境下的社会规范研究等。  相似文献   
965.
张玥  窦东徽  辛自强 《心理科学进展》2018,26(10):1878-1889
解释水平理论认为自我控制是人们依据对事件整体的高解释水平方式而非局部的低解释水平方式做出决策和完成任务。对时间折扣、坚持和健康行为以及前瞻性自我控制的研究表明高解释水平会促进自我控制。高解释水平是通过改变对诱惑的加工(包含对诱惑的态度和诱惑的激活模式)来促进自我控制, 但这种促进作用会受到目标和任务属性(重要性、难度、效价、完成时间和呈现方式)以及解释水平线索属性(外显和内隐)的调节。解释水平理论视角下的自我控制研究可以拓宽自我控制双系统理论和资源理论的视野, 如提供可能的边界条件和认知机制。未来研究还需要深入挖掘解释水平影响自我控制的内在机制和生理基础, 重视心理距离的影响以及加强对自控能力的长期追踪研究。  相似文献   
966.
967.
目的了解城区学习困难儿童有关生理、心理、社会状况的特点,探讨预防和治疗学习困难儿童的方法,促进其身心的的健康发展。方法在汕头市三所普通小学四、五年级中抽取学习困难儿童和非学习困难儿童各93名,用自制调查表分别让他们进行自测调查比较。结果学习困难儿童和非学习困难儿童在男女比例和生理因素方面无明显差异。结论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可能是造戍智力正常的儿童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68.
通过对边远地区综合性大学新生进行心理测试,了解大学生心理问题同其家庭出身,智力水平及生源地等因素有关,研究其心理健康水平及成因,对于提高边远地区大学生心理素质将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69.
Traditionally in the field of psychology, most theories were develop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cholars from Western culture. Because of this, the generality of such theories is usually limited, especially when applying them to people of African descent who have experienced different realities of life as a function of worldwide racial oppression. Especially lacking in the theories is a consideration of the role of spirituality in the development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of people of African descent. The authors discuss the problems of Western theories using Erikson's model of life-span development as an example. They present the definition of spirituality using an African-centered lens, and then propose a synthesis between Western and non-Western developmental theories with the issue of spirituality placed in the center of analysis.  相似文献   
970.
In recent years, a range of counselling and psychotherapy interventions have been developed in work with clients and patients suffering from the psychological effects of trauma. This paper outlines various theoretical models of psychological trauma, selected because they can specifically encompass both the external aetiology (i.e. the traumatic event) and also explain (to a greater or lesser extent) the enormous range of reactions to that event. These models are critically discussed in terms of their implications for counselling practice, and as guides to further research. Examples are given of ways in which the author has drawn on different theoretical frameworks to inform her own therapeutic practice in work with people experiencing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