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6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7篇
  252篇
  2025年   1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前瞻记忆是指现在对将来某一段时间要做的行为的记忆。采用情绪图片作为诱发材料,研究了在情绪刺激下前瞻记忆任务以及前瞻记忆TAP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情绪效价主效应显著,正性情绪组成绩显著高于中性情绪组和负性情绪组; 前瞻记忆TAP效应在正性情绪和中性情绪下显著,负性情绪下部分显著; 在不同情绪效价影响下,语义—语义组、语义—知觉组、知觉—知觉组以及知觉—语义组的前瞻记忆成绩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52.
为了探究前瞻记忆任务的聚焦性是否会调节情绪线索的作用,采用聚焦(实验一)和非聚焦(实验二)任务并利用ERP测量对此进行考察。ERP结果显示,在更依赖于知觉加工的聚焦任务中,引起概念加工倾向的积极线索会干扰记忆,引起知觉加工倾向的消极线索会促进记忆。在更依赖概念加工的非聚焦任务中,积极线索促进记忆而消极线索干扰记忆。说明任务聚焦性起调节作用,前瞻记忆的表现取决于任务需要的加工方式与个体对情绪线索的加工倾向之间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53.
陈幼贞  张曼曼  林秋蓉 《心理学报》2022,54(12):1491-1502
通过两个实验探讨认知负荷对小学数学学业不良生前瞻记忆及其成分的影响,以及是否可以通过执行意向编码提高其前瞻记忆及其成分的成绩。实验1结果显示数学学业不良生前瞻记忆、前瞻成分及回溯成分正确率显著低于数学学优生,高认知负荷条件前瞻记忆、前瞻成分及回溯成分的正确率显著低于低认知负荷条件;实验2结果显示执行意向编码条件下,数学学业不良生前瞻记忆成绩显著好于标准编码条件,前瞻成分和回溯成分的正确率高于标准编码条件。结果表明数学学业不良生前瞻记忆及其成分表现差于数学学优生;无论认知负荷高低,执行意向编码均可通过提升前瞻成分和回溯成分改善数学学业不良生前瞻记忆表现。  相似文献   
54.
《心理学报》2025,57(5)
本研究首次采用所有权范式, 通过3个实验探究了7至11岁小学生前瞻记忆自我参照效应的产生及其认知机制。结果显示:(1) 无论主动选择(实验1)还是被动分配所有权(实验2), 小学生均会出现前瞻记忆自我参照效应, 且高年级小学生产生了更大效应; (2) 高进行中任务认知负荷条件, 无论显著性还是非显著性目标, 均未出现前瞻记忆自我参照效应。低认知负荷条件, 显著性目标未观察到前瞻记忆自我参照效应, 但非显著性目标出现了该效应。而且, 个体会根据任务情境在自我和他人参照的前瞻记忆目标出现前、后灵活分配认知资源。当认知资源不足时, 个体会优先分配认知资源给与自我相关的前瞻记忆目标(实验3)。研究表明, 通过所有权范式, 7至11岁小学生中能观察到较为稳定的前瞻记忆自我参照效应, 该效应的产生会消耗认知资源。而且, 认知资源会根据任务情境灵活分配, 并呈现出动态加工的特点, 支持了认知资源密集型动态加工。  相似文献   
55.
采用双任务范式,探讨了加工焦点性和进行中任务负荷对不同认知方式大学生前瞻记忆的影响。包括两个实验:实验一探讨进行中任务与前瞻记忆任务加工的焦点性和加工类型的一致性对不同认知方式大学生前瞻记忆的影响;实验二探讨进行中任务负荷对不同认知方式大学生在在焦点加工和非焦点加工条件下前瞻记忆的影响。结果显示:焦点加工条件下的前瞻记忆成绩高于非焦点加工,且不受进行中任务负荷的影响;不管进行中任务与前瞻记忆任务的加工类型是否一致,在进行中任务负荷较高且非焦点加工条件下,场独立大学生的前瞻记忆成绩高于场依存大学生。本研究结果支持多重加工理论。  相似文献   
56.
前瞻记忆年老化研究的自然情境和实验室情境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年龄—前瞻记忆矛盾现象在实验室情境和自然情境研究中普遍存在。当任务设置为日常情境时, 前瞻记忆不受年龄影响或随年龄增长而促进, 前瞻记忆成绩可能受人格、生活方式、任务材料、提示等因素的影响; 当任务是实验室情境设置时, 与年轻被试相比, 老年被试前瞻记忆成绩一般都较差, 前瞻记忆成绩可能受回溯记忆负载、线索类型和策略控制加工的需求等因素的影响。年龄-前瞻记忆矛盾现象可能来自于环境与意向的社会性特征、认知资源分配策略等方面的原因。最后, 从被试控制、任务材料的设置、动机因素的探索等方面对今后的研究提出建议和展望。  相似文献   
57.
关于前瞻记忆的ERP研究主要关注两个方面:神经基础和认知加工机制。神经基础方面的研究发现:前瞻记忆诱发了两种特异性的ERP成分—— N300和前瞻性正波; 前瞻记忆与回溯性记忆的神经基础有相似又有不同; 老年人的前瞻记忆可能存在一种不同于年轻人的神经机制。认知加工机制方面的研究主要为前瞻记忆的预备注意加工和记忆加工理论提供了ERP方面的证据支持。  相似文献   
58.
陈思佚  周仁来 《心理学报》2010,42(6):640-650
关注事件性前瞻记忆的年老化,采用基于双重任务的实验室研究范式,实验一控制线索与意向的关联性和线索的显著性操纵概念驱动加工和数据驱动加工过程,比较前瞻记忆的前瞻成分和回溯成分的年老化影响;实验二检验前瞻成分在前瞻记忆年老化中的作用。结果显示,线索与意向的关联性和线索与背景的区别性作为概念驱动加工和数据驱动加工的重要表现形式可以显著地促进老年人的前瞻记忆水平,前瞻记忆年老化主要存在于前瞻记忆的前瞻成分;前瞻成分较高的注意资源需求导致前瞻记忆的年龄差异主要受任务的认知需求水平所影响,当前瞻记忆是相对自动加工时,年龄差异小;当任务需要较多的控制加工时,年龄差异相对较大。本研究进一步揭示了导致前瞻记忆年龄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59.
一种混合型前瞻记忆的加工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幼贞  黄希庭  袁宏 《心理学报》2010,42(11):1040-1049
通过两个实验, 对以往研究忽略的一种基于事件进行反应、且具有时间线索的混合型前瞻记忆的加工过程进行考察。结果表明, 这种混合型的前瞻记忆可以通过控制加工或自动加工提取, 还可能两种加工交替存在, 被试在执行过程中, 根据时间信息, 有选择地、动态地将注意资源投入于不同时间段, 现有理论不能解释这种现象。对多重加工理论进行补充, 使之能够解释这种混合型前瞻记忆的加工机制。  相似文献   
60.
    
In this study, we explored how the COVID-19 pandemic affected the functions of autobiographical memory and future projection over time. Between May and June 2020, we asked people (N = 286) to recall or imagine personal events from four time periods: past before the pandemic, past during the pandemic, future during the pandemic, and future after the pandemic ends. Participants rated self, social, directive, predictive, and emotion regulation functions, and the phenomen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se events. We found that ratings for all functions decreased for the pandemic and increased for the future. Overall, this study revealed that the COVID-19 pandemic created a breaking point, with memories being less functional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pandemic compared to the pre-pandemic times and the future. However, imagined events that would occur after the pandemic ended were rated most functional, suggesting that people were still optimistic about a pandemic-free fut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