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5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11篇
  195篇
  2025年   1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研究采用问卷法,以安徽、天津的培训机构中的401名在职员工为研究对象,以组织支持感作为中介变量,以积极心理资本作为调节变量,从资源保存理论的视角探讨了职场排斥对员工建言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职场排斥对员工的建言行为具有负向预测作用,职场排斥水平越高,其建言行为水平越低。(2)组织支持感在职场排斥与建言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职场排斥通过组织支持感影响员工的建言行为。(3)组织支持感的中介作用受到积极心理资本的调节,积极心理资本会增强组织支持感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32.
面对错综复杂和快速变化的商业环境, 组织要想做出快速响应, 领导者的有效倾听显得非常重要。通过文献综述发现, 现有研究尚未对领导倾听的概念形成统一界定, 且理论视角和研究层次较为单一, 这不利于我们深入理解领导倾听的内涵及其多层次效应。事实上, 作为一种领导行为, 领导倾听不仅会对领导者自身产生影响, 而且会给团队及其下属带来影响。因此, 本研究基于二元互动情境, 从沟通信息和支持员工两方面对领导倾听的内涵进行探索性研究, 并从领导力效能的评价对象(领导者、团队、员工)出发, 结合多层次、多理论、多研究方法的全景研究范式逐步揭示领导倾听对不同对象的不同效应、黑箱机制及边界条件。本研究不仅开拓了倾听研究的新思路和新视角, 而且为企业增强领导倾听的积极效能提供了管理启示。  相似文献   
33.
采用事件相关电位(ERP)技术考察了情绪语音影响面孔表情识别的时间进程。通过设置效价一致或不一致的“语音-面孔”对,要求被试判断情绪语音和面孔表情的效价是否一致。行为结果显示,被试对效价一致的“语音-面孔”对的反应更快。ERP结果显示,在70-130ms和220-450ms,不一致条件下的面孔表情比一致条件诱发了更负的波形;在450-750ms,不一致条件下的面孔表情比一致条件诱发更正的后正成分。说明情绪语音对面孔表情识别的多个阶段产生了跨通道影响。  相似文献   
34.
梁建 《心理学报》2014,46(2):252-264
近年来, 研究者就如何激发员工公开讲出自己的观点、意见和问题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其中, 道德领导对员工建言的效应受到了越来越多研究的关注。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 本研究构建了一个调节-中介模型以探讨道德领导影响员工建言的中介心理机制及其边界条件。根据社会交换理论和社会信息加工理论, 本文分别提出两种不同的中介变量-- 责任知觉和心理安全感-- 来解释道德领导与员工建言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 本研究进一步假设权力距离会正向调节变量之间的间接关系。通过对某一零售企业239名员工的两阶段调查, 我们对以上研究假设进行了检验, 结果总体上支持了本研究的理论预期。本研究的发现有利于我们了解道德领导影响建言行为的心理机制, 指导管理者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以期有效地管理企业中的员工建言行为。  相似文献   
35.
建言行为的认知影响因素、理论基础及发生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前关于建言行为的研究大多关注其发生的前因变量, 而探讨其认知发生机制的研究则相对较少。建言行为不论是在行为触发机制、过程决策机制还是建议表达机制等三个方面均与个体的认知活动密切相关。通过梳理影响员工建言行为发生的认知因素, 该文提出员工建言行为认知发生机制全模型, 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作出展望。  相似文献   
36.
By looking closely at the biblical narrative of the man born blind (John 9:1‐41), this article raises how Jesus enables and promotes the participation and, even more so, the leadership of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in God’s transformative mission in the church and the world. Through examining each scene in the story through a disability lens, this article aims to challenge the church on how it views leaders with disabilities in God's mission, making space for our voices and our witness as disciples of Christ.  相似文献   
37.
Using a habituation/dishabituation procedure, near-term foetuses (36-39 weeks gestational age) were tested in a low variability HR state, to examine whether they could discriminate between a male and a female voice repeatedly uttering the same short sentence. Prosody and loudness of the two voices were controlled. Once the foetal heart rate (HR) habituated to the first voice, the effect of a second voice was investigated in two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male/female voice and female/male voice. HR variations after the onset of the second voice were compared to those occurring in two control conditions in which the same voice was presented twice (male/female voice and female/female voice). Highly conservative statistical criteria taking each subject's pre-stimulus HR variability into account showed that most foetuses exposed to the voice change displayed decelerative cardiac changes, with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conditions. These HR decelerations were found in the first seconds following the onset of the new voice, and reached their peak amplitude within 10 s in most subjects. These responses lasted more than 10 s for two-thirds of the experimental subjects. Mostly transient HR accelerations and only a few decelerative changes were recorded in the control subjects. Furthermore, mean amplitudes of these change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HR decelerations induced by the new voice in the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suggesting that the latter were not spontaneous HR modifications but rather cardiac responses to the voice change. It is argued that near-term foetuses may perceive a difference between voice characteristics of two speakers when they are highly contrasted for fundamental frequency and timbre.  相似文献   
38.
段锦云  魏秋江 《心理学报》2012,44(7):972-985
作为一种组织促进性行为, 员工建言在知识经济时代对组织的作用日益显著。学界从多角度探讨了建言的发生机制, 然而从认知的视角的研究则较为缺乏。本研究从社会认知理论视角, 构建了建言效能感结构(研究一), 并探索了建言效能感在建言行为发生中的作用(研究二)。研究一从长三角地区企业的26名基层员工中提取建言效能感关键事件, 编制初始问卷, 通过对188个样本的探索性因子分析及对另188个样本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探索并验证了建言效能感的结构及其量表; 研究二通过对401份“员工-上级”配对样本的问卷研究显示, 一般自我效能感对建言行为有着正向影响, 且建言效能感在其中起着中介作用, 工作可得性缓冲调节建言效能感与建言行为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9.
吴宝沛  吴静  张雷  李璐 《心理科学进展》2014,22(12):1953-1963
本文对择偶与人类嗓音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首先, 人类具有普遍的异性嗓音偏好:男性偏爱高音调的女性嗓音, 女性偏爱低音调的男性嗓音, 这种普遍偏好受到一系列跟自身婚配价值有关的因素的调节。其次, 人类的嗓音偏好跟嗓音背后的进化意义密切关联:女性化嗓音是女性生育力的线索, 而男性化嗓音是男性好基因和好资源的线索。而且, 富有吸引力的男性嗓音和女性嗓音能够预测个体的性行为和繁殖成功。再次, 富有有吸引力的人类嗓音影响个体的社会认知, 对亲密关系的维系也会带来消极影响。最后, 我们探讨了未来研究的若干方向:研究基频之外的其他嗓音参数, 探讨嗓音偏好的性选择机制、特殊群体的嗓音偏好, 以及嗓音偏好与其他认知过程的关系。  相似文献   
40.
嗓音源判断过程中的范畴效应和通道效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志新 《心理学报》2001,34(4):41-45
该项研究通过设计4种实验条件,旨在探讨不同嗓音词的再认和嗓音判断过程各自的特点及其相互联系。4种实验条件是由2种诵读方式和2种测试方式组合而成,2种诵读方式为同范畴同嗓音和同范畴异嗓音,2种测试方式为视觉呈现和听觉呈现。52名大学生被试随机分成4个独立的组,分别接受一种实验处理。实验结果显示:(1)同范畴同嗓音条件与同范畴异嗓音条件相比,前者项目词的嗓音源判断效果好。提示增加相同记忆源项目间语义联系将有利于记忆源的检测判断。(2)项目再认与项目嗓音判断结果不完全一致,只有在诵读方式为同范畴同嗓音测试方式为听觉呈现情境下,两者有较高的正相关。(3)在同范畴同嗓音诵读条件下,再认反映出学习和测试通道源一致性优势效应,嗓音判断没有反映出通道源一致性优势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