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2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2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64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31.
具身认知作为一种新兴思潮,强调身体经验及身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对于个体抽象概念及认知的作用。从具身认知的角度出发,考察身体和道德认知加工的关系已成为现今道德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研究热点。本文结合以往道德具身认知研究,介绍了概念隐喻理论、知觉符号理论、模拟感觉运动隐喻理论和进化理论四种道德具身认知理论,讨论并分析了现有理论研究中存在的矛盾与问题。未来的研究可在多文化背景下进行,并依靠认知神经科学技术对道德的具身认知机制进行更深入的探究。  相似文献   
232.
Karl E. Peters 《Zygon》2003,38(2):333-354
Much good work has been done on the evolution of human morality by focusing on how “selfish genes” can give rise to altruistic human beings. A richer research program is needed, however, to take into account the ambivalence of naturally evolved biopsychological motivators and the historical pluralism of human morality in religious systems. Such a program is described here. A first step is to distinguish the ultimate cause of natural selection from proximate causes that are the results of natural selection. Next, some proximate causes are suggested as possible conditions of biological and emotional valuing as well as of customary social morality and individual rational ethical thought. Finally, different moral perspectives of Confucianism, Hinduism, Buddhism, and Christianity are briefly presented in order to illustrate how one might inquire about the selection of a variety of biopsychological and cultural proximate causes that enable the evolution of a plurality of religious moral systems.  相似文献   
233.
In this article we assert that much of the public good associated with teaching and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 is gradually being displaced. This privat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s reflected in increased licensing of research and in the fragment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general education core. Taxpayer de-funding and institutional substitution are 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public good displacement.  相似文献   
234.
人对自己生活于其中的科技时代的批判,是与人的自我意识一同发生的。当今世界,科技已越来越被当作自主的、异在于人的并沿着非人性化的惯性而展开的过程。如何对这一过程重新进行人化?如何使现代人具有科技进步时代的人的内容的清醒意识?这是每一个人文学者必须给予严肃关注的问题。从道德本性的角度视之,科技社会所制造的大量的替代经验对道德实践基础的蚕食和颠覆,具有根本的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在科技社会中如何确立实践智慧、个人亲证在道德领域里的独立性,对于避免当代人的“道德孤儿”的命运,便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35.
道德根源于人性,道德的最终基础在于人性的内在矛盾,道德的力量来源于道德的人性基础,人性化的生活即道德生活,是人类最理想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236.
张怀承 《伦理学研究》2003,(6):28-34,67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发展到明中叶出现了反映当时市民社会道德要求的新的因素,这些因素从传统伦理道德中引发出所谓叛逆的学说,从而导致了传统伦理道德的危机。这一发展倾向,是从中兴理学的王守仁开始,至其后学泰州学派而发展到极端。它导致了传统道德的失范、伦理思想对生活的贴近和对工商市民道德要求的认同。  相似文献   
237.
曼德威尔的“私恶即公利”具有矛盾性和过渡性。他既肯定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私利对公利的促进 ,私利与公利在本质上的一致性 ;在价值评价上又采取了矛盾的形式 ,仍然认为私利是一种“恶” ,不能摆脱或抛弃基督教禁欲主义的伦理体系。曼德威尔的思想 ,为斯密对资本主义经济结构及其伦理性质的论证提供了准备 ,在对私利或个人利益的伦理评价上 ,他的“私恶即公利”的思想成为由中世纪基督教禁欲主义过渡到近代资本主义的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的中间环节。他的这一矛盾的命题对于我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看待个人利益依然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38.
《禅林宝训》反复宣说的道、利之辨以及诚信等道德规范 ,在内容乃至形式上与儒家伦理基本一致。《禅林宝训》充分吸收儒家伦理思想 ,主张儒、佛融合 ,一方面是加强丛林自身道德建设的内在需要 ,另一方面是中国禅宗人间化的客观要求。佛教的五戒十善等伦理与儒家伦理存在相似之处 ,这为《禅林宝训》充分吸收、融合儒家伦理提供了内在理论契机。  相似文献   
239.
理学家以《四书》为依托 ,从《四书》开发与阐明的儒家心性论和人伦道德学说实现了人学为本旨的而表现为以理念形态的儒学的复归 ,质言之 ,实现了以人伦为本位的儒学的归位。以此言之 ,理学的兴起亦可谓是儒家人伦道德学说的重建与振兴。  相似文献   
240.
谢军 《伦理学研究》2004,(1):104-108
责任与信任都是社会生活的基础 ,是人作为理性存在的理性要求。人的存在本质上既是孤独的 ,又力图摆脱孤独。孤独使人具有责任意识 ,成为道德的存在 ,摆脱孤独使人获得信任 ;责任与信任都与他者紧密联系 ,责任是为他者而存在 ,信任是与他者之共在 ;信任是社会交往的前提 ,保持信任虽不出于责任但却合乎责任 ,因而也具有道德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