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003篇 |
免费 | 290篇 |
国内免费 | 415篇 |
专业分类
270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篇 |
2023年 | 44篇 |
2022年 | 54篇 |
2021年 | 78篇 |
2020年 | 116篇 |
2019年 | 182篇 |
2018年 | 202篇 |
2017年 | 196篇 |
2016年 | 145篇 |
2015年 | 84篇 |
2014年 | 118篇 |
2013年 | 415篇 |
2012年 | 102篇 |
2011年 | 112篇 |
2010年 | 67篇 |
2009年 | 93篇 |
2008年 | 74篇 |
2007年 | 97篇 |
2006年 | 92篇 |
2005年 | 76篇 |
2004年 | 79篇 |
2003年 | 58篇 |
2002年 | 46篇 |
2001年 | 37篇 |
2000年 | 19篇 |
1999年 | 19篇 |
1998年 | 25篇 |
1997年 | 14篇 |
1996年 | 6篇 |
1995年 | 16篇 |
1994年 | 8篇 |
1993年 | 7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1篇 |
1987年 | 2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76年 | 3篇 |
197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7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通过两个实验考查了非临床抑郁者未来想象的异常是否受到个人目标相关性的调节。实验1采用未来想象任务, 实验2采用可能性评估范式, 两个实验一致发现, 抑郁倾向者想象未来积极事件的异常, 受到了与个人目标相关性的调节:相对于非抑郁倾向者, 抑郁倾向者对未来与个人目标相关的积极事件的预期减弱, 而对未来与个人目标无关的积极事件的预期则没有表现出异常; 同时还发现, 抑郁倾向者表现出了对未来消极预期的普遍增强, 不受与个人目标相关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2.
第三方惩罚既是社会规范在群体得以维系的基石, 也是个体维护社会规范的体现。当前关注社会规范的神经研究大多基于第二方惩罚的独裁者或最后通牒实验框架, 缺乏对第三方维护社会规范过程中相关脑区活动的探索, 对这一过程的内在神经机制也不清楚。本文基于第三方惩罚的独裁者博弈框架, 对右侧背外侧前额叶区域(DLPFC)进行不同极性的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 同时依据第三方是否需要为其惩罚付出成本设计了零成本和有成本两个实验任务。结果发现, 第三方在零成本任务的情绪反应和惩罚显著受到tDCS设置的影响, 且阴极刺激显著提升了第三方的惩罚值, 这表明情绪机制对第三方惩罚有着重要影响。另外, 第三方在零成本和有成本任务中的惩罚差异在不同tDCS设置之间也存在显著差异, 这与第三方惩罚还受到自利机制影响的观点相符。本文率先为右侧DLPFC活动影响第三方惩罚提供了神经层面的证据, 且支持了第三方对社会规范的遵从与其负性情绪反应和自利加工密切相关的机制解释。 相似文献
43.
大脑中线电极诱发的μ抑制波(包括α和β频段)是人类镜像系统活动的电生理指标。尽管音乐情绪表现被认为是通过模仿个体的心理状态来实现的, 但是尚未有研究探讨人类镜像系统与音乐情绪加工的关系。本研究通过EEG技术, 采用跨通道情绪启动范式, 探究人类镜像系统是否参与和弦情绪的自动加工。愉悦或不愉悦的和弦启动情绪一致与不一致的目标面孔。行为结果显示, 被试对情绪一致面孔的反应显著快于情绪不一致面孔的反应。EEG结果显示, 在听觉刺激出现后的500~650 ms之间, 与情绪一致条件相比, 情绪不一致条件诱发了β频段的去同步化。在听觉刺激出现后的300~450 ms, 无论是情绪一致, 还是不一致条件, 都诱发了α频段的去同步化。源分析结果显示, μ抑制波主要出现在人类镜像系统的相关脑区。这些结果表明, 音乐情绪的自动加工与人类镜像系统的活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4.
因果报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观念,至今仍然影响着当下社会大众。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来了解社会大众对因果报应的认知与理解,并进一步通过启动实验考察因果报应启动对厚黑行为的抑制效果,研究结果表明:(1)社会大众对因果报应的认知与接纳是一种客观存在,55.83%的被试知晓因果报应,33.81%的被试表示相信因果报应的存在,10.09%的被试表示因果报应很灵验,23.67%的被试表示因果报应影响自己的行为处世,22.96%的被试表示会用因果报应提示教育身边的亲友。(2)因果报应材料的启动能显著地抑制厚黑行为,中性材料的启动不能抑制厚黑行为,因果报应启动的内容与厚黑人格对厚黑行为具有交互效应,因果报应启动能更显著地抑制高厚黑人格被试的厚黑行为。基于社会治理的视角,社会公众对因果报应的接纳成就了其参与社会治理的可能性,因果报应内蕴的道德自律、匡扶正义、累德向善等价值内核成就了其参与社会治理的效用性,因果报应观念应建设性发掘和创造性地转化为当下的社会治理所用。 相似文献
45.
46.
47.
Luiz Pessoa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2017,21(5):357-371
48.
为了考察实验室指导性与个体习惯性情绪调控策略对恐惧反应的影响,先使用问卷调查了81名大学生的习惯性重评与抑制水平,随后将被试分为两组,指导其在条件化恐惧习得过程中进行主动的情绪调节或自然观看,24h后进行恐惧的表达测试。结果发现,习惯性抑制水平与恐惧习得及表达水平呈显著负相关,且指导性情绪调节与习惯性抑制均显著降低了恐惧习得及表达水平。这提示指导性与习惯性情绪调节策略均能够削弱应激的伤害以保护个体。 相似文献
49.
通过两个研究考察肯定内部核心品质和肯定外部成就两种不同自我肯定方式对威胁后个体的影响。研究1发现,无论高威胁还是低威胁情境下,选择内部自我肯定的被试均显著多于选择外部自我肯定的被试。研究2发现,内部自我肯定能够在边缘显著水平上降低高威胁感知被试的自我消极情绪,并能够显著降低高威胁感知被试的一般消极情绪,而外部自我肯定不能达到相似效果。上述结果表明,无论在高威胁还是低威胁情境下,个体都更倾向于选择内部自我肯定;与外部自我肯定相比,内部自我肯定对降低个体高威胁情境下的消极情绪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0.
采用空间提示任务,研究经期不同时段女大学生负性情绪对选择性注意抑制的影响及有效的情绪调节策略。实验1选取黄体中后期与月经期女大学生各32名,使用视频材料诱发中性和负性情绪,结果发现黄体中后期被试选择性注意抑制能力显著低于月经期;实验2选取104名黄体中后期的女大学生,负性情绪诱发后分组采用沉思、分心与人际策略进行调节,结果表明三种策略均降低了个体负性情绪,提高了选择性注意抑制成绩。研究结论如下:黄体中后期女性更受负性情绪影响,注意抑制能力下降,但有效的调节策略可改善其负性情绪并提高注意抑制能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