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36篇 |
免费 | 32篇 |
国内免费 | 5篇 |
专业分类
673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篇 |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13篇 |
2022年 | 7篇 |
2021年 | 24篇 |
2020年 | 26篇 |
2019年 | 27篇 |
2018年 | 32篇 |
2017年 | 33篇 |
2016年 | 26篇 |
2015年 | 24篇 |
2014年 | 20篇 |
2013年 | 87篇 |
2012年 | 22篇 |
2011年 | 17篇 |
2010年 | 16篇 |
2009年 | 15篇 |
2008年 | 31篇 |
2007年 | 35篇 |
2006年 | 40篇 |
2005年 | 26篇 |
2004年 | 28篇 |
2003年 | 36篇 |
2002年 | 11篇 |
2001年 | 16篇 |
2000年 | 13篇 |
1999年 | 11篇 |
1998年 | 11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6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5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2篇 |
198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31.
卢卡奇晚期探讨社会存在本体论达到了对社会历史哲学研究的高度。其中一个令人瞩目的观点是关于社会存在整体性思想。理论的新意之处:从一般存在的角度对社会存在进行探讨,指出社会存在具有多样性、整体性特征;社会存在是因果性和目的性的统一;劳动是阐述社会存在中相互联系各因素发生关系的中心概念;确认社会存在整体性,论证了社会存在本体的思想;社会存在本体论是集劳动、实践、意识、价值四个特点于一体的现代本体论。 相似文献
532.
意识和无意识权衡现象的四个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实验以探讨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复杂关系为目的 ,采用 5 (年龄 :老年、中年、大学生、初三和高小 )× 2 (贡献来源 :意识和无意识 )的两因素混合设计 ,通过加工分离程序 (PDP)的包含和排除测验 ,计算意识和无意识的贡献大小。结果表明在对具体图片的记忆中 ,1)意识和无意识贡献出现了发展上的分离 ;2 )老年组的无意识贡献高于意识贡献 ,但未达到显著水平 ,其余四个组别则表现出意识贡献水平极其显著地高于无意识贡献水平。在此基础上 ,本研究对意识和无意识的权衡现象的四个特征 (相互独立、相互作用、互为主次、互相依存 )分别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533.
自我欺骗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哲学、心理学等领域对"自我欺骗"开展了有影响力的研究。早期的理论家关注自我欺骗的意识特征。弗洛伊德通过指出意识和无意识可以由动机推动,开创了自我欺骗研究的新阶段。众多研究者采纳了弗洛伊德的思想,解释了为什么自我欺骗在自我服务偏向、社会称许性、进化等行为中起重要作用。自我欺骗作为一种个体普遍经验到的心理现象,其可能是自我服务偏向的本质所在。文章最后分析了心理学界开展自我欺骗研究的意义和未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534.
以大学生为对象,采取整群取样的方式,研究了大学生社会面子意识、冲突处理策略与人际关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结果,大学生社会面子意识与人际关系满意度呈显著负相关,社会面子意识与协作策略呈显著负相关,协作式冲突处理策略与人际关系满意度呈显著正相关; 协作型冲突处理策略能正向预测大学生人际关系满意度,社会面子意识负向预测人际关系满意度; 低社会面子意识大学生在协作策略上的得分显著高于高争面子意识、高护面子意识和高社会面子意识大学生。 相似文献
535.
意识障碍领域中广泛存在着分类定义不清晰、诊断误诊率高、治疗缺乏有效性和康复不佳的临床问题。在意识障碍患者限制治疗的过程中,患者的最佳利益始终是一个未被讨论透彻的问题,西方医疗决策模式仍然存在一些缺陷且与我国存在显著差异。结合我国当下意识障碍患者医疗管理现状及医疗决策特点,提出可能的解决途径,如意识障碍患者多模态评估、分类管理、共同决策、预立照护计划。以期为意识障碍临床实践提供动力,并推进撤销意识障碍患者生命维持治疗的认识。 相似文献
536.
意识是什么,时至今日人类知识仍然不能对这个问题给出确切的答案。将意识与物质分隔开来的心物二元论或将意识还原为神经生物学过程的还原论,它们在回答意识是什么时都遇到了不能解决的困境。从否证思维出发,根据已有的哲学、神经生物学研究尝试回答意识不是什么,指出:(1)意识不是绝对的心灵或精神现象;(2)意识不是纯粹的神经生物学过程;(3)意识不是系统结构的最底层构件。并在此基础上初步探讨意识可能的发生机制——意识可能是神经元或神经元与世界耦合组成的复杂巨系统博弈演化的产物。 相似文献
537.
538.
539.
心智游移是一种常见的非自主内源性意识体验, 是意识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存在提示非感官意识在人类意识经验中的重要地位, 以及持续进行的无意识加工对个体生存可能具有的重要意义, 对心智游移的研究是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领域内新兴的热点课题。本文重点回顾了关于心智游移的体验内容、与情绪的关系及其相关神经活动方面的研究成果, 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心智游移的发生机制及适应性功能。文章最后总结了目前心智游移研究中存在的定义不清、研究策略和方法过于局限以及研究内容上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以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40.
唐文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6,27(9):41-43
医务社会工作的内涵决定了其社会作用的重要性,医务社会工作的历史进程显示了其迅速发展的必然性,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凸现出发展医务社会工作的紧迫性.目前国内医务社会工作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应进一步提高认识水平,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健全各项政策法规,积极进行实践探索,构建中国特色的医务社会工作模式,促进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