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772篇
  免费   1411篇
  国内免费   997篇
  2023年   215篇
  2022年   183篇
  2021年   277篇
  2020年   510篇
  2019年   612篇
  2018年   573篇
  2017年   682篇
  2016年   688篇
  2015年   432篇
  2014年   528篇
  2013年   1808篇
  2012年   371篇
  2011年   450篇
  2010年   369篇
  2009年   571篇
  2008年   743篇
  2007年   786篇
  2006年   748篇
  2005年   644篇
  2004年   553篇
  2003年   453篇
  2002年   430篇
  2001年   266篇
  2000年   251篇
  1999年   219篇
  1998年   175篇
  1997年   148篇
  1996年   124篇
  1995年   107篇
  1994年   99篇
  1993年   82篇
  1992年   62篇
  1991年   46篇
  1990年   48篇
  1989年   27篇
  1988年   40篇
  1987年   27篇
  1985年   368篇
  1984年   416篇
  1983年   344篇
  1982年   449篇
  1981年   442篇
  1980年   442篇
  1979年   394篇
  1978年   444篇
  1977年   349篇
  1976年   354篇
  1975年   272篇
  1974年   278篇
  1973年   23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71.
972.
张亚利  李森  俞国良 《心理学报》2021,53(3):273-290
社交媒体使用与错失焦虑均是当下生活中较为常见的现象, 诸多研究探讨了两者间的内在联系, 但研究结果却存在很大差异。为明确两者之间的整体关系, 以及产生分歧的原因, 对检索后获得的65项研究(70个独立样本)使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了元分析。结果发现:社交媒体使用与错失焦虑存在显著正相关(r = 0.38, 95% CI [0.34, 0.41]); 二者的相关强度受社交媒体使用测量指标和社交媒体类型的调节, 但不受性别、年龄、错失焦虑测量工具和个体主义指数的调节。结果一定程度上澄清了大众传播的社会认知理论和数字恰到好处假说的争论, 表明社交媒体使用程度越高的人往往也会伴随着较高水平的错失焦虑。防止社交媒体过度使用, 尤其是引导大众合理使用以图像为中心并且开放度较高的社交媒体有助于错失焦虑的缓解。  相似文献   
973.
974.
Despite a recent surge of interest in philosophy as a way of life, it is not clear what it might mean for philosophy to guide one's life, or how a “philosophical” way of life might differ from a life guided by religion, tradition, or some other source. We argue against John Cooper that spiritual exercises figure crucially in the idea of philosophy as a way of life—not just in the ancient world but also today, at least if the idea is to be viable. In order to make the case we attempt to clarify the nature of spiritual exercises, and to explore a number of fundamental questions, such as “What role does reason have in helping us to live well?” Here we distinguish between the discerning and motivational powers of reason, and argue that both elements have limitations as guides to living well.  相似文献   
975.
This paper explores how the deadly shadow of COVID-19 passing over the Earth constitutes a collective trauma that frequently opens up or ‘triggers’ un-remembered personal trauma, and it provides clinical examples of these intersections. The paper further explores how the human imagination, which we normally utilize to make meaning out of traumatic experience, can be hijacked by fear – leading to avoidance of suffering and to illusory formulations and alternative realities such as conspiracy theories. Alternatively, the imagination can be employed in more realistic and creative ways – leading through conscious suffering to healing and wholeness. Which path the imagination takes is shown to depend on the capacity of individuals to feel the full reality of the human condition in general and the exquisite vulnerability of our existence as fragile human beings at this moment in history. Ernest Becker’s analysis of our ‘denial of death’ and his urgency to embrace our common human vulnerability is explored in relation to Jung’s early tendency to deny the body. The author proposes that the more creative uses of the imagination, connected to a more humble and realistic apprehension of our common destiny, may be seen in the ‘Black Lives Matter’ movement that swept the world in the aftermath of the COVID-19 outbreak.  相似文献   
976.
友伴是儿童发展的重要影响源。本研究从儿童积极发展的视角探讨友伴人际品格(仁慈和公正)对儿童人际品格的影响及友伴数量在其中的调节作用,并检验了儿童的群体(学段、性别、是否独生)差异状况。研究采用班级同伴提名法及儿童品格调查问卷对1555名4~9年级儿童及其互提名友伴展开调查。结果发现:(1)友伴仁慈和公正显著预测所有儿童群体的仁慈和公正;(2)儿童的友伴数量更多时,友伴公正对其公正的预测作用更显著;该调节效应仅体现在初中生和男生群体上。研究结果表明,儿童与具有积极品格特征的友伴交往对其积极品格的发展至关重要,且对于特定群体(如初中生、男生),与越多具有积极品质的友伴交往,其受到的积极影响越大。  相似文献   
977.
网络信息的纷繁复杂,让人们担忧因错失信息而导致自身的利益受损,本研究探讨这种现象的加剧对个体的亲社会行为的影响。本研究分别使用问卷法(研究1)和实验法(研究2),探究错失恐惧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以及在其过程中人际安全感的中介作用和基本心理需要满足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个体的错失恐惧程度负向预测了其亲社会行为;(2)人际安全感在错失恐惧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高的错失恐惧水平会降低个体的人际安全感,从而减少个体的亲社会行为;(3)基本心理需要满足在错失恐惧对亲社会行为的负向预测作用中起调节作用,当个体的基本心理需要满足程度低的时候,错失恐惧对亲社会行为的消极影响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978.
权力感指个体对控制他人和自身的能力的感知。现有权力对道德判断的影响研究主要使用传统两难困境范式,围绕权力感影响主体道德判断的功利论倾向与道义论倾向展开,且研究观点尚未达成共识。由于传统两难困境范式的局限性,研究者开发了道德判断CNI模型探究权力感对道德判断的影响,该模型为两者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解释路径。未来研究可关注CNI模型视角下不同类型权力感对道德判断的影响以及探讨特质性权力感与情境性权力感对个体道德判断差异的联合作用。  相似文献   
979.
价值观是人们区分好坏、善恶、美丑、损益、是非的信念系统,通常是充满情感的。价值观具有稳定性与可变性的特点。价值观的稳定性表现为:基本价值观具有跨时间的稳定性和跨情境的一致性; 特别是保护性价值观和人生价值观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个人的发展、经历重大事件以及实验干预可导致价值观的改变,可变性主要表现为价值观的重要性发生变化。从我国的实际出发,探讨个人的核心价值观问题、以及价值观研究中国化、价值观研究对价值观教育的启示,乃是我们今后研究的关注点。  相似文献   
980.
本文讨论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心理学家对和平心理的看法,以“和平”为主线,追溯和平心理学思潮兴起的历史逻辑。毕达哥拉斯、恩培多克勒、柏拉图、奥古斯丁、夸美纽斯、康德等从本体论视角,确立了实现永久和平的理想追求。冯特的民族心理学重视研究原始人、战争英雄等的和平心理品质,早期的意动心理学重视人类和平意识研究,机能心理学强调通过建设学校“微型共同体”,提高儿童的和平意识。精神分析心理学则为战争与和平心理提供了新视角。人本主义心理学主张研究人的和平潜能、致力于世界和平冲突化解,推动了和平心理学的兴起。20世纪末的和平心理学主张用和平的方式实现和平,发生了“政治道歉”、和平冲突化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研究趋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