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06篇 |
免费 | 112篇 |
国内免费 | 41篇 |
专业分类
759篇 |
出版年
2025年 | 4篇 |
2024年 | 6篇 |
2023年 | 11篇 |
2022年 | 23篇 |
2021年 | 32篇 |
2020年 | 46篇 |
2019年 | 31篇 |
2018年 | 35篇 |
2017年 | 41篇 |
2016年 | 36篇 |
2015年 | 29篇 |
2014年 | 31篇 |
2013年 | 111篇 |
2012年 | 25篇 |
2011年 | 27篇 |
2010年 | 21篇 |
2009年 | 25篇 |
2008年 | 26篇 |
2007年 | 21篇 |
2006年 | 19篇 |
2005年 | 25篇 |
2004年 | 10篇 |
2003年 | 17篇 |
2002年 | 17篇 |
2001年 | 11篇 |
2000年 | 14篇 |
1999年 | 8篇 |
1998年 | 9篇 |
1997年 | 5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5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7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1篇 |
1984年 | 2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1978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21.
Stochastic choice models: A comparison between Bush-Mosteller and a source-independent reward-following model
下载免费PDF全文

Horner and Staddon (1987) argued that a class of reward-following processes defined by a property they termed ratio invariance is a better model for the probabilistic choice performance of pigeons than competing molecular accounts such as momentary maximizing, melioration, and the Bush-Mosteller model. The critical data were provided by choice distributions-distributions of a variable S, the proportion of Right choices, defined on a moving window typically 32 choices long-obtained under a frequency-dependent schedule. The schedule prescribed equal payoff probabilities, p(S), for both choices. p(S) was a maximum when S = 0.5 and declined linearly for S values above and below 0.5. Pigeons showed generally bimodal choice distributions with the modes at equal p(S) values. These data do not follow easily from melioration or momentary maximizing and are inconsistent with molar maximizing, but they may be consistent with Bush-Mosteller. We present here the results of computer simulations showing that the ratio-invariance model studied yields, as expected, choice modes at equal p(S) values, but that Bush-Mosteller, although capable of generating bimodal choice distributions, does not have choice modes at equal p(S) values. 相似文献
722.
采用工作记忆—视觉搜索双任务范式,探讨在非目标工作记忆表征下,颜色关联和抽象关联干扰子的注意捕获和抑制现象。实验一结果发现,颜色关联干扰子在快速反应阶段捕获注意,随后被成功抑制;抽象关联干扰子仍能捕获注意。实验二消除知觉凸显后,结果发现颜色关联条件的抑制消失,干扰子重新捕获注意。结果表明,有效抑制策略受不同关联干扰子加工先后顺序的影响,选择性抑制颜色关联干扰子,而颜色特征的凸显有助于抑制策略形成。 相似文献
723.
阅读知觉广度通常指阅读者在阅读文本过程中每次注视能获取有用视觉信息的范围。既往的汉语知觉广度的研究一般把单字作为基本的知觉呈现单元,但在某些呈现条件下,此类呈现方式会导致阅读过程中的语义加工的完整性被破坏。本研究采用眼动追踪技术,使用移动窗口范式和中央凹掩蔽范式,使用双字词句作为阅读材料,双字词作为基本的知觉呈现单元,探讨在保证知觉呈现单元语义完整性的基础上大学生的汉语阅读知觉广度。实验一采用移动窗口范式,结果发现,知觉广度范围为注视词左侧1个双字词及右侧1-2个双字词的空间。实验二采用中央凹掩蔽范式,结果验证了实验一的研究结果。该结果表明,在汉语阅读过程中,以双字词为基本的视觉呈现单元,较既往研究中单字为基本呈现单元的情况,更好地保证了阅读中语义的完整性,从而获得了更大的知觉范围。该结果建立于视觉呈现单元的语义完整性的基础上,是对现有的汉语阅读知觉广度理论的完善和扩展。 相似文献
724.
儿童期心理虐待会导致个体形成消极自我,这种消极自我还会影响个体行为。与以往研究采用自我报告方法不同,本研究采用知觉匹配范式,用客观量化方法,以自我加工优势(自我关联会自动增强刺激的加工,表现为人们总是对自己相关信息加工又快又好)来评估儿童期遭受心理虐待个体的自我加工能力。结果发现,儿童期遭受心理虐待个体依然存在自我加工优势,且朋友加工优势得到增强;在消极情绪条件下遭受心理虐待个体自我优势稳定存在,在积极情绪条件其自我优势消失。结论:儿童期遭受心理虐待个体自我整合功能并不稳定,消极情绪维持其自我加工能力,积极情绪则降低其自我加工能力。 相似文献
725.
本研究采用联结再认范式考察联结记忆中感知觉水平和概念加工程度对图片优势效应的影响。实验1通过呈现清晰或模糊的词语或图片对操纵了感知觉水平,结果发现只有在清晰条件下图片优势效应才会出现;实验2则在模糊条件下通过要求被试想象两个项目之间的关系操纵了概念加工程度,结果发现在有概念加工条件下,出现了图片优势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降低的感知觉水平会导致联结记忆中的图片优势效应消失;(2)对模糊项目对进行概念加工会使联结记忆中出现图片优势效应。 相似文献
726.
近期研究者发现, 在某些条件下增加对第一任务的注意能够提高伴随发生的第二任务的成绩, 并将其命名为注意促进效应。研究者提出双任务交互模型对之进行解释, 认为该效应产生的必要条件是时间上的重叠, 而不受空间距离的影响。基于对这一观点的质疑, 本研究探究了检测项目与背景图片的质心间距对注意促进效应的影响。结果发现, 当目标项位于背景图片中央时(质心间距为0), 表现出注意促进效应; 而当二者分开一定的空间距离时, 出现了注意干扰/抑制效应。由此可见, 项目和背景的质心间距会对注意促进效应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727.
728.
流畅性可以影响再认,而且仅影响熟悉性加工的观点已得到大量研究的证实。近年一些研究者采用掩蔽启动范式并结合修改的R/K范式、独立判断的R/K范式等实验范式,操控测验项目的流畅性,发现流畅性影响的可能是猜测或者回想加工,因而质疑这个结论。为解释流畅性对再认的影响,流畅性归因理论侧重对流畅性的归因、冲突-归因理论侧重期待流畅性和实际流畅性之间的冲突、预激活-适应模型侧重启动刺激引起的神经活动激活或适应、线索-学习理论侧重流畅性线索的有效性。未来研究应关注流畅性对来源和联结记忆的影响,并考察流畅性对再认的影响在不同年龄人群或遗忘症人群中的表现是否一致。 相似文献
729.
言语的情绪信息(情绪性韵律和情绪性语义)具有去听觉掩蔽的作用, 但其去掩蔽的具体机制还不清楚。本研究通过2个实验, 采用主观空间分离范式, 通过操纵掩蔽声类型的方式, 分别探究言语的情绪韵律和情绪语义去信息掩蔽的机制。结果发现, 情绪韵律在知觉信息掩蔽或者在知觉、认知双重信息掩蔽下, 均具有去掩蔽的作用。情绪语义在知觉信息掩蔽下不具有去掩蔽的作用, 但在知觉、认知双重信息掩蔽下具有去掩蔽的作用。这些结果表明, 言语的情绪韵律和情绪语义有着不同的去掩蔽机制。情绪韵律能够优先吸引听者更多的注意, 可以克服掩蔽声音在知觉上造成的干扰, 但对掩蔽声音在内容上的干扰作用很小。言语的情绪语义能够优先获取听者更多的认知加工资源, 具有去认知信息掩蔽的作用, 但不具有去知觉信息掩蔽的作用。 相似文献
730.
在传统的多组验证性因子分析中,进行因子均值比较的前提条件是模型满足强测量不变性假设,但该假设在实证研究中很难满足。这时,Asparouhov和Muthén(2014)提出的对齐法是一种可供备选的多组分析法。通过蒙特卡洛模拟研究,探究了在对齐法精确估计模型参数前提下所允许的不等参数率范围。研究发现:在平均组样本量充足,识别算法为固定识别算法等理想状态下,对齐法在单因子模型多组比较中所允许的不等参数率可以是100%;在三因子模型中所允许的不等参数率上限是20%至30%;在此范围内,对齐法允许更多高程度不等参数;在组数目从30、15或9降至3时,对齐法能允许更多的不等参数在模型中。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