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3篇
  免费   66篇
  国内免费   114篇
  59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86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加工流畅性和提取流畅性与学习不良儿童学习判断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侯瑞鹤  俞国良 《心理学报》2008,40(9):994-1001
流畅性是个体做学习判断(Judgements of Learning, JOLs)时的重要线索,主要包括加工流畅性和提取流畅性。实验采用联想字对作为实验材料,把做JOLs的时间分为即刻JOLs (Immediate:I)(学习完一个项目立即判断),短时延迟JOLs(Delay condition: D1)和长时延迟JOLs(D2),考察不同JOLs时间条件下,流畅性线索对学习不良儿童和一般儿童的JOLs的不同预测模式。被试为普通小学五年级学习不良和一般儿童各20名,结果发现,一般儿童在I条件下主要利用加工流畅性,在D条件下主要利用提取流畅性做JOLs,而学习不良儿童无论在I还是D条件下均主要利用提取流畅性线索做JOLs。加工流畅性在I条件下效度较高,提取流畅性在D条件下效度较高  相似文献   
72.
类属性思维(stereotypes)在一定的程度上是对群体区别正确反映的类属信仰.类属性思维比我们一般假想的更为复杂.首先,我们在本论文中探讨了在立体性的类属性思维EPA理论框架之下的多维度,即类属性思维的三维度:评估、激活和准确度.同时还特别讨论了类属性思维与具体集体共识的表征特点的图腾信仰之间的密切关系.其次,对于作为人类信仰一部分的类属性思维准确性莫衷一是的研究,我们进行了全面综述,并且本文还仔细考查文化类属性思维,个体类属性思维,个体与群体的判断,准确性评判的标准,和原分析的数据等等,同时进一步表明类属性思维和客观现实性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最后,我们指出类属性思维对解释群体和民族的区别非常重要,特别是人的感知的实质性寓于实在的客观群体本身(“感知的同一性”).我们认为,类属性思维的过程,对于高度的实体性和感知的实质性的群体来说,具有深刻影响,况且群体或部落(民族)的图腾也是其群体或民族的实体性的外在表现.尽管我们不可能解决同类属性思维的过程有关的所有争论,但我们所强调的观点是:类属性思维是人类相互影响和生存的有效类属性识别.  相似文献   
73.
王敬欣  贾丽萍  张阔  张赛 《心理科学》2013,36(2):335-339
分别将情绪面孔图片作为线索(实验一)或靶子(实验二)呈现,利用线索-靶子范式考察了定位任务中情绪面孔加工对返回抑制的影响。结果发现:以不同情绪面孔作为线索时,返回抑制稳定出现,表现出与情绪加工的分离;而当情绪面孔作为靶子时,与中性面孔相比,情绪面孔引发的返回抑制量显著较小。该研究表明,在定位任务中,返回抑制不受线索生物性的影响,但是会受到靶子性质的影响,反映出机体在不同条件下对空间注意和情绪加工的灵活性。  相似文献   
74.
在有多人同时说话的嘈杂环境中,为什么具有正常听力的人能在一定的程度上听懂目标语句?研究这个著名的“鸡尾酒会”问题的一个新进展是将干扰言语的作用区分出了能量掩蔽和信息掩蔽两种成分。与发生在外周系统的能量掩蔽不同,信息掩蔽发生在心理层次并受到认知过程的调节。因此,主观空间分离、与目标语句节奏相关的视觉信号以及对目标语句某些特征的熟悉程度等知觉线索都具有去掩蔽作用。考察可减少信息掩蔽的知觉线索的交互作用及其高级认知调节是今后重要的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75.
通过对149名小学一年级学生两年的追踪研究,在控制了一般认知能力、语音意识以及所关注变量自回归效应的情况下,探讨默读流畅性在语素意识与阅读理解关系中的作用。结果发现:(1)儿童语素意识、默读流畅性及阅读理解随时间均有显著发展;(2)一年级下学期儿童的默读流畅性在一年级上学期语素意识影响二年级上学期阅读理解过程中的中介作用显著,而二年级上学期的默读流畅性在一年级下学期语素意识影响二年级下学期阅读理解过程中的中介作用不显著。结果表明,在小学低年级阶段,默读流畅性在早期语素意识与之后的阅读理解中发挥跨时间点的中介作用,且该中介效应随儿童认知技能的发展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相似文献   
76.
本研究通过预览搜索范式考察靶子在颜色高突显情况下的预览效益,探讨其优先选择机制。结果发现在靶子颜色高突显的情况下,预览效益没有出现,说明预览效益的出现有其一定的条件和限制,并为基于刺激特征的抑制的解释提供了支持证据。本文还探讨了预览效益消退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77.
This research investigated whether people are biased against migrants partly because they find migrants more difficult to cognitively process than nonmigrants. In Study 1, 181 undergraduate students evaluated migrant and nonmigrant members of two minimal groups and reported the difficulty that they experienced in thinking about each type of target. Participants rated migrants less positively than nonmigrants, and difficulty ratings partially mediated this effect. Study 2 (N = 191) replicated these findings and demonstrated similar findings for individuals who had been excluded from minimal groups. This evidence implies that migrant bias can be explained partly in terms of the difficulty that people have in processing information about migrants, and that it is related to migrants’ exclusion from their original group.  相似文献   
78.
他人的注视线索可诱导观察者将注意自动地转移到该线索所指示的方向上去(注视追随), 但仍不清楚注视方向的知觉在注视追随中起到何种作用。本研究结合注视适应和注视线索提示范式发现:知觉到的注视线索角度越大, 其线索提示效应越强; 知觉适应后被试判断注视方向的准确性下降, 注视线索引起的注意转移量显著减少。可见, 对注视方向的知觉能直接影响注视追随行为, 而注视方向抽取受到刺激显著性(注视角度)和知觉适应等因素的调节。这提示:在意识状态下, 注视知觉与注视追随存在直接联系, 即可能存在从注视知觉系统到注意转移系统的皮层加工通路; 注视追随并非纯粹的反射式加工, 它受自上而下知觉经验的调节。  相似文献   
79.
知识表征的新观点--知觉符号理论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王瑞明  莫雷  李莹 《心理科学》2005,28(3):738-740
在认知科学中一个经典的争论是知识在人的头脑中是如何表征的。其中占主流的理论一直是命题符号理论,而最近Barsalou又提出了一种新的观点——知觉符号理论。本文对这一新理论做了介绍,阐述了它的主要特征,比较了它与命题符号理论的差异,并提供了现今对这一理论的实验证实。希望借此能启发国内的研究者也来关注和研究这一理论。  相似文献   
80.
The present experiment explored the effects of three variables on the spontaneous categorization of stimuli in perceptually distinct and novel domains. Each of six stimulus domains was created by morphing two images that were the domain endpoints. The endpoints of the domains were male and female faces, two abstract drawings, a car and a truck, two banded-elevation satellite land images, a tree and a cat, and two false-color satellite images. The stimulus variants at each end of a domain defined two potential perceptual classes. Training was conducted in a matching-to-sample format and used stimuli from one or two domains, one or three variants per class as samples, and one or three variants per class as comparisons. The spontaneous categorization of stimuli in the untrained stimulus domains showed the emergence of a generalized categorization repertoire. The proportion of spontaneously categorized stimuli in the new domains was positively related to the number of domains and samples used in training, and was inversely related to the number of comparisons used in training. Differential reaction times demonstrated the discriminability of the stimuli in the emergent classes. This study is among the first to provide an empirical basis for a behavior-analytic model of the development of generalized categorization repertoires in natural setting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