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8篇
  免费   161篇
  国内免费   133篇
  95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59篇
  2019年   52篇
  2018年   58篇
  2017年   65篇
  2016年   79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128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5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7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21.
A growing body of literature explores religious expression in workplaces, but comparatively little research examines how religious expression might be shaped by inequality in workplace status. We hypothesize that perceived work autonomy and socioeconomic status (SES) both function as mediating links between organizational status and religious expression. Drawing on a sample of employed adults from a nationally-representative survey in the United States (n = 8611), we examine three modes of religious expression at work: displaying faith, feeling comfortable talking about faith, and expressing views when observing unfair work practices that conflict with faith. Results revealed that workers at the bottom of their organizations express their religiosity less than those at the top. Religious expression in the workplace is thus not simply a reflection of individual religiosity or religious identity, but also workplace power. Although perceived work autonomy mediated the relationship, SES buffered the relationship. Findings have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workplace policy.  相似文献   
822.
In three studies, we examined the role of distrust and perceived threat in intentions to engage in normative and violent non-normative collective action. A field-based qualitative study of 35 pro-democracy protestors during the 2019 Hong Kong Anti-Extradition protests revealed that perceived threat to Hong Kong values alongside distrust of political institutions spurred collective action engagement and support for defensive violent collection action. In Study 2, a questionnaire (N = 639) testing pro-democracy action intentions demonstrated direct paths on both normative and violent collective action intentions from distrust and threat. In Study 3 (N = 133), experimental trust and threat manipulations demonstrated a significant association between distrust and threat on violent collective action intentions and acceptance, and a significant interaction on acceptance of violent collective action. Our results reveal the importance of distrust and threat in attitudinal support for, and engagement in, collective action and their role in transitioning from non-violent to violent collective action.  相似文献   
823.
郑茜  张亭亭  李量  范宁  杨志刚 《心理学报》2023,55(2):177-191
言语的情绪信息(情绪性韵律和情绪性语义)具有去听觉掩蔽的作用, 但其去掩蔽的具体机制还不清楚。本研究通过2个实验, 采用主观空间分离范式, 通过操纵掩蔽声类型的方式, 分别探究言语的情绪韵律和情绪语义去信息掩蔽的机制。结果发现, 情绪韵律在知觉信息掩蔽或者在知觉、认知双重信息掩蔽下, 均具有去掩蔽的作用。情绪语义在知觉信息掩蔽下不具有去掩蔽的作用, 但在知觉、认知双重信息掩蔽下具有去掩蔽的作用。这些结果表明, 言语的情绪韵律和情绪语义有着不同的去掩蔽机制。情绪韵律能够优先吸引听者更多的注意, 可以克服掩蔽声音在知觉上造成的干扰, 但对掩蔽声音在内容上的干扰作用很小。言语的情绪语义能够优先获取听者更多的认知加工资源, 具有去认知信息掩蔽的作用, 但不具有去知觉信息掩蔽的作用。  相似文献   
824.
延迟退休态度是影响新退休政策推行的重要社会心理因素。本研究采用《延迟退休态度问卷》等工具,抽取450名临近退休员工,考察工作-家庭中心性与延迟退休态度的关系以及工作投入、组织支持感在其二者关系上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临近退休员工对延迟退休的态度较为消极。(2)低组织支持感条件下,工作投入在工作-家庭中心性与延迟退休态度之间起到完全中介作用。低组织支持感不利于缓解家庭中心性员工对延迟退休的消极态度。(3)高价值认同条件下,家庭中心性与工作投入、延迟退休态度的正向关系弱化。给予员工高价值认同可以提升对延迟退休的积极态度。高关心利益也可缓解家庭中心性员工对延迟退休的消极态度。  相似文献   
825.
采用问卷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以112名大学生为被试,考察价格框架对不同认知闭合需要者在线购物时对动态定价策略下的价格感知与购买意愿的影响。结果发现:(1)相比非动态价格,动态价格条件下消费者感知价格公平感、购买意愿都较低;(2)在打折框架下,高认知闭合需要者对采取动态价格在线购物网站的感知信任显著好于非动态价格,而低认知闭合需要者则相反,说明消费者的价格感知受这三个变量的综合影响;(3)在降价框架下,认知闭合需要与动态价格的交互作用不显著,意味着在线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可能受到更多其它因素制约。  相似文献   
826.
选择盲是指个体不能觉察他们的偏好与决策结果之间的不匹配, 即人们不能发现真实偏好被操纵, 这一现象在行为经济学中普遍存在。记忆表征理论主要从记忆表征编码的角度分析人们为什么不能发现选择的改变, 选择偏好理论则着重分析人们偏好反转的原因。选择盲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选项相似性和虚假反馈等。未来的研究需要从选择盲的心理机制与产生根源、影响因素和应用研究等方面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827.
交感思维是人类一种基础的、直觉的思维方式, 主要基于“交感”的认知模式, 遵循相似律和触染律两个法则。相似律认为果必同因、相似相生, 表面相似的事物共享一些基本特质; 触染律认为事物“本质”可以在物体接触时传递, 事物在脱离接触后仍可以继续发生相互作用。触染效应可以是正面的, 也可以是负面的。交感效应已经在食物厌恶、消费者购物等行为中得到验证。今后研究应拓展交感思维的应用领域, 提出更有效的弱化和抑制方法, 并从意识、记忆、知觉、认知等信息加工层面对其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828.
等待时间知觉是指人们在等待过程中对等待时长的主观感受和心理体验, 它对人们的决策行为产生影响。影响等待时间知觉的客观因素包括等待过程的填充物、等待时间的确定性、接受服务的阶段和等待的物理环境等; 主观因素有负性情绪、自我控制和人格因素等。等待时间知觉导致的非理性决策行为包括时间沉没成本效应、“延迟-提前”框架效应、峰-终效应、偏好反转等。未来研究可从三个方面开展:(1) 时间启动和金钱启动下等待时间知觉的差异; (2) 基于时间心理账户视角研究等待时间知觉规律; (3) 借鉴时间知觉理论探讨等待(时间)影响决策行为的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829.
知觉或记忆条件下对连续变化刺激的相似判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蓉  阴国恩  郑金香 《心理科学》2005,28(3):558-561
控制不同材料(图形和字母)的大小、位置和长宽比连续变化,在标准和待判断刺激同时(知觉任务)或相继呈现(记忆任务)两种条件下进行相似判断的实验研究。结论为(1)任务方式对图形的相似判断有非常显著的影响;(2)知觉任务中相似判断的反应时非常显著地长于记忆任务中的反应时;(3)对材料各种特征的相似判断和加工速度差异非常显著.某些特征在相似表征中有较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30.
王财玉 《心理科学》2005,(6):1416-1421
绿色消费虽然备受关注但消费者积极性却不高,这可能和个体差异性有关。为了考察绿色消费的积极性,本研究从个体差异的视角出发,引入购买时间距离这一变量,以揭示面对绿色产品的矛盾性消费者究竟更愿现在购买还是将来,决策模式是否会存在个体差异。研究发现,时间距离调节绿色消费观与产品购买意愿的关系,而产品价值感知部分中介了该调节作用。具体来说,绿色消费者不会受到时间框定的影响,而非绿色消费者则表现出时间框定效应即更倾向于在将来而不是现在购买绿色产品;这是因为绿色消费观以自上而下的方式影响绿色消费者动机加工,使绿色产品的价值感知较为稳定,而非绿色消费者的价值感知则根据购买时间距离的不同而变化。研究结果说明在生态文明建设日益紧迫的当下培育个体绿色消费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