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94篇
  免费   252篇
  国内免费   16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60篇
  2022年   49篇
  2021年   58篇
  2020年   96篇
  2019年   94篇
  2018年   91篇
  2017年   122篇
  2016年   117篇
  2015年   65篇
  2014年   93篇
  2013年   283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54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48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53篇
  2006年   62篇
  2005年   52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81.
采用组织认同问卷、组织认同图解量表、组织竞争问卷、组织同一性知觉问卷和组织声望知觉问卷对700名教师进行施测,考察组织竞争影响教师组织认同的关系机制.结果表明:外部竞争、内部竞争、组织同一性知觉、组织声望知觉均与教师组织认同呈显著正相关;外部竞争通过两条路径影响教师的组织认同水平,一是外部竞争—组织同一性知觉—组织认同,二是外部竞争—组织同一性知觉—组织声望知觉—组织认同;内部竞争通过组织声望知觉影响教师的组织认同水平,即内部竞争—组织声望知觉—组织认同.  相似文献   
882.
以378名双亲外出儿童和803名父亲外出儿童为被试,考察了歧视知觉与两类留守儿童积极/消极情绪的关系,并探讨了亲子亲合对二者关系的调节作用及其性别差异。结果表明:(1)歧视知觉水平越高,留守儿童的积极情绪越低,消极情绪越高;(2)父子亲合水平越高,留守儿童的积极情绪越高,消极情绪越低;母子亲合水平越高,留守儿童的积极情绪越高;(3)母子亲合可以调节双亲外出儿童的歧视知觉与其积极/消极情绪之间的关系:高母子亲合可以缓冲歧视知觉对儿童积极情绪的负向预测和对儿童消极情绪的正向预测;(4)母子亲合可以调节父亲外出儿童的歧视知觉与其积极/消极情绪之间的关系,且该调节作用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883.
采用问卷法对462名初中生进行调查,考察了初中生学业自我效能感在感知校园氛围与网络游戏成瘾(Internet gaming disorder, IGD)关系间的中介效应,以及父母学业卷入对这一中介过程的调节效应。结果发现:(1)在控制了性别、年龄、家庭月收入和父母受教育水平后,感知校园氛围显著负向预测初中生IGD;(2)学业自我效能感在感知校园氛围与IGD关系间起着显著的部分中介效应;(3)父母学业卷入对中介路径"感知校园氛围→学业自我效能感→IGD"具有显著的调节效应,即相对于父母学业卷入水平低的初中生而言,这一间接效应对于父母学业卷入水平高的初中生更强。实践干预时,可以通过提高青少年的学业自我效能感和/或调整父母学业卷入程度来预防和控制青少年IGD。  相似文献   
884.
采用2(自恋故事vs.中性故事)×2(威胁情境vs.表扬情境)的被试间设计对162名大学生的状态自恋与攻击行为的关系及其机制进行考察。结果发现:(1)与中性故事组相比,自恋故事能够显著激活被试的状态自恋水平;(2)与表扬情境相比,威胁情境中自恋激活组个体的攻击意向显著高于中性故事组,说明状态自恋激活能够显著增加个体的攻击行为;(3)状态自恋通过知觉到的威胁、愤怒情绪和敌意归因偏差间接预测攻击行为;(4)从总体上来说,知觉到的威胁既可显著直接预测攻击行为,也可通过愤怒情绪间接预测攻击行为。对自恋激活组,状态自恋可以通过影响愤怒情绪和敌意归因偏差间接影响攻击行为;对中性控制组来说,这种关系则不存在。本研究结果证实,状态自恋的激活能够显著增加个体面对消极反馈时攻击行为产生的认知情绪机制。  相似文献   
885.
采用问卷测量769名贫困大学生和1014名非贫困大学生的歧视知觉、核心自我评价、朋友支持和孤独感,探讨歧视知觉对贫困/非贫困大学生的影响以及核心自我评价和朋友支持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1)贫困大学生歧视知觉和孤独感显著高于非贫困大学生、核心自我评价和朋友支持显著低于非贫困大学生。(2)歧视知觉与贫困/非贫困大学生核心自我评价、朋友支持和孤独感相关显著,歧视知觉显著预测贫困/非贫困大学生孤独感。(3)贫困/非贫困大学生结构模型没有显著差异,核心自我评价和朋友支持部分中介歧视知觉对贫困/非贫困大学生孤独感的影响。  相似文献   
886.
睡眠剥夺是指由于环境或自身原因无法满足正常睡眠时间的情况。大量实证研究发现, 睡眠剥夺会导致个体在风险决策中更倾向于风险寻求, 同时也有研究表明睡眠剥夺会导致个体风险规避, 而目前尚无统一结论。睡眠剥夺从风险感知、风险容忍、风险决策策略三个方面影响了风险决策, 其心理机制可由认知和情绪双路径模型进行解释, 且脑神经生理学研究也提供了相关证据。未来的研究应该进一步关注:(1)现实工作生活中的睡眠不足对风险决策的影响; (2)睡眠剥夺影响风险决策的理论模型建构。  相似文献   
887.
采用问卷调查法,以 463 名初中生为被试,探讨了初中生感知到的数学家庭作业质量、控制感和家庭作业情绪影响家庭作业努力的内在作用机制。结果发现:(1)积极数学家庭作业情绪和消极数学家庭作业情绪均在数学家庭作业质量和数学家庭作业努力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2)数学家庭作业质量可以通过数学控制感分别经积极和消极数学家庭作业情绪的多重中介来预测数学家庭作业努力。研究表明,初中生感知到的数学家庭作业质量、控制感和家庭作业情绪均是其家庭作业努力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88.
This paper discusses non-ideal theory as guidance for making bad situations better by morally permissible means. It distinguishes constructive theorizing, which suggests ways of improving specific kinds of bad situation, from cautionary theory, which concerns moral risks of actions under bad conditions. Reflective moral judgment yields cautionary precepts, identifying presumptively unjustifiable modes of action. The paper illustrates the application of precepts cautioning about coercion and the exposure of others to significant risks, by considering the 1955–1956 bus boycott in Montgomery, Alabama, and the ‘Children’s Crusade’ of the 1963 Birmingham desegregation campaign. All such campaigns involve coercive elements, but the paper argues that coercion was not a morally significant factor in either case. Endangerment is another matter: given the violent, sometimes lethal, reactions to civil rights actions under Jim Crow, those two campaigns’ endangerment of innocent persons must be taken very seriously, especially as it concerns Birmingham. And, in fact, potentially lethal anti-reform violence occurred during each campaign. Relevant factors include the preparation and understanding of young participants and the difference in risk that is assumed by engaging in peaceful, nonviolent public actions.  相似文献   
889.
Studies have revealed a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action–word processing and the detection of point-light biological movements and that this effect can be modulated by the context of action-verb presentation. The goal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further examine the extent to which motor representation activation plays a role in this relationship by testing the influence of painless/painful sentence understanding during a listening task. Participants judged the presence or absence of a point-light biological movement that was embedded in a scrambled mask after a congruent or incongruent action sentence was presented. The sentences varied according to the context of action-verb presentation (painful, painless). Perceptual judgments of human movements improved after a prior presentation of a congruent action sentence but only in the painless context. Thus, our findings show that pain included in a semantic context of sentence presentation can preclud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ction–word understanding and point-light biological movement judgments.  相似文献   
890.
高危型人类乳头瘤病毒(HR—HPV)感染是宫颈癌发生的必要条件,本文就是否将HR—HPV纳入宫颈癌筛查进行探讨。通过对我院行宫颈癌筛查的2505例患者资料分析,结果显示对于经济条件良好或有宫颈癌高危因素的女性,细胞学检查(TCT)联合HR—HPV检测做为宫颈癌的初筛,其临床效益大于成本收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