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47篇 |
免费 | 128篇 |
国内免费 | 47篇 |
专业分类
1322篇 |
出版年
2025年 | 8篇 |
2024年 | 26篇 |
2023年 | 45篇 |
2022年 | 32篇 |
2021年 | 60篇 |
2020年 | 90篇 |
2019年 | 80篇 |
2018年 | 56篇 |
2017年 | 77篇 |
2016年 | 54篇 |
2015年 | 48篇 |
2014年 | 49篇 |
2013年 | 144篇 |
2012年 | 37篇 |
2011年 | 41篇 |
2010年 | 29篇 |
2009年 | 34篇 |
2008年 | 44篇 |
2007年 | 43篇 |
2006年 | 32篇 |
2005年 | 37篇 |
2004年 | 31篇 |
2003年 | 21篇 |
2002年 | 18篇 |
2001年 | 11篇 |
2000年 | 13篇 |
1999年 | 15篇 |
1998年 | 12篇 |
1997年 | 12篇 |
1996年 | 12篇 |
1995年 | 7篇 |
1994年 | 9篇 |
1993年 | 10篇 |
1992年 | 13篇 |
1991年 | 5篇 |
1990年 | 7篇 |
1989年 | 6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8篇 |
1984年 | 7篇 |
1983年 | 8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4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4篇 |
1978年 | 2篇 |
1977年 | 2篇 |
1976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3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本研究采用家庭录像观察,考察了53名4岁儿童及其父母在自然的家庭环境中的两个情境———自由游戏和完成拼图任务的智力游戏情境中儿童与其父母交往的行为特征和互动类型。结果发现:(1)在儿童4岁时,在家庭自由游戏情境中母亲的各种行为均显著多于父亲的各种行为,这表明在游戏过程中,母亲是儿童主要的交往对象。在拼图游戏情境中,除了父亲和母亲在商量和交流行为上没有显著差异之外,母亲的其他行为显著多于父亲的其他行为。儿童在这两个游戏情境中均表现出较多的顺从行为。(2)在自由游戏情境中,亲子互动类型包括四种:父母交流-儿童不交流型、母亲高控-儿童顺从型、父亲控制-儿童不顺从型和母亲不交流-儿童交流型。拼图游戏情境中,亲子互动类型有四种:父母放任-儿童独立型、父母控制-儿童顺从型、母子交流型和父亲控制-儿童顺从型。 相似文献
258.
通过在某三级医院安宁疗护科为期5个月的田野研究,分析临终病人与家属的临终互动过程,阐明互动支持者在促进其临终互动过程中的作用。期间共收集21例研究对象的20份家庭会议录音、79张照片、21份个案笔记,梳理出7个临终互动情境。研究显示,互动支持者发挥的作用有互动促发激发互动意愿、互动支持增加互动勇气和互动保障促进互动进行。由此得出结论,互动支持者作为病人与家属的互动桥梁,通过互动促发、互动支持和互动保障,翻译其行为背后的情感与期待、转述情感的表达,促进有效陪伴和及时表达爱,使病人善终、家属善别。 相似文献
259.
消极刻板印象和群际焦虑是阻碍群际交往的重要因素。基于群际接触理论和群际焦虑理论模型,测量了少数民族和汉族交往时的群际焦虑水平、彼此持有的刻板印象和外群体态度等变量,考查了这些变量的特征及关系。结果表明:(1)汉族在群际交往过程中的群际焦虑水平显著高于少数民族;(2)女性比男性持有更积极的外群体态度;(3)消极刻板印象是产生群际焦虑和偏见态度的重要原因。减少消极刻板印象、降低群际焦虑是促进群际交往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60.
基于生态系统理论和认知易感性模型,本研究拟探讨初中生亲子关系对抑郁的影响及作用机制,采用问卷法对813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亲子关系、自尊、情绪弹性与抑郁之间呈两两显著相关,且亲子关系能显著负向预测抑郁;(2)自尊和情绪弹性在亲子关系与抑郁之间起显著的中介作用,具体包括三条路径:一是自尊的单独中介作用;二是情绪弹性的单独中介作用;三是自尊和情绪弹性的序列中介作用。本研究揭示了初中生亲子关系通过内在心理因素对抑郁水平产生影响的作用机制,为进一步提升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提供了指导性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