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8篇
  免费   154篇
  国内免费   117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42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56篇
  2020年   90篇
  2019年   80篇
  2018年   56篇
  2017年   76篇
  2016年   54篇
  2015年   47篇
  2014年   48篇
  2013年   144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51.
Mothers’ power assertion was assessed following everyday infant transgressions. Power assertiveness showed limited stability, increased with age, and was higher when infants were harming others and when the physical danger was more severe. Naturalistic research is key to understanding how power assertion influences social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252.
儿童社会观点采择的发展及其与同伴互动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张文新  林崇德 《心理学报》1999,32(4):418-427
采用经过标准化处理的观点采择故事对幼儿园大班和小学二、四、六年级儿童的社会观点采择能力进行测量,利用录像观察技术和同伴评定法分别测定幼儿园大班和小学儿童的同伴社会互动经验,考察儿童社会观点采择的发展及其与同伴互动经验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幼儿园大班儿童在准确采择他人观点方面还存在较大困难,6-10岁为儿童社会观点采择能力快速发展的时期,10岁左右的小学儿童能够根据有关事件信息准确推断他人的观  相似文献   
253.
无均值结构的潜变量交互效应模型的标准化估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艳  温忠麟  侯杰泰 《心理学报》2011,43(10):1219-1228
潜变量交互效应建模研究近年来有两项重要进展, 一是提出了潜变量交互效应模型的标准化估计及其计算公式; 二是发现无均值结构模型可以取代传统的有均值结构模型, 建模大为简化。但标准化估计是在传统的有均值结构模型中建立的, 在简化的模型中同样适用吗?本文在无均值结构模型的框架内, 给出了潜变量交互效应模型的标准化形式、计算公式和建模步骤, 并通过模拟研究比较了极大似然和广义最小二乘两种估计方法、配对乘积指标和全部乘积指标两种指标类型, 结果表明, 在计算交互效应的标准化估计时, 应当使用配对乘积指标建模, 并且首选极大似然估计。  相似文献   
254.
255.
在亲子沟通观察研究中对观察资料的编码和分析方法有许多种,文章介绍了行为类型编码、行为序列编码、言语内容编码、沟通结构编码等四类主流编码方案,并评析了每种方案的特点和应用背景;最后,指出未来亲子沟通研究编码方案的整合可以考虑如下三个思路:在行为分类基础上进行言语内容分析、从行为序列中发现沟通模式、一般趋势描述和典型个案分析相结合。  相似文献   
256.
刘艳 《心理科学进展》2011,19(3):427-439
在回顾自我建构理论发展脉络的基础之上, 介绍了特质性自我建构的测量和情境性自我建构的激活方法, 并从自我建构的性别与文化差异以及自我建构与认知风格、社会比较、人际交往、个人自主、自我调控的关系等几方面概述了该领域现状。该领域研究的进一步推进依赖于自我建构理论基本思想的完善、测查工具的改进以及研究者能否用辩证视角看待变量间关系。特质性自我建构对个体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以及适应状况的影响, 特质性自我建构个体差异的影响因素应在未来研究中得到重视。  相似文献   
257.
The present study investigates the impact of first language (L1) structural frequency and L1 lexical accessibility, manipulated via cognate status, on second language (L2) speech production. L1 German–L2 English speakers and L1 English speakers completed a production task containing pre- and post-modified possessive noun phrase (NP) constructions (e.g. The actress’s sofa vs. The sofa of the actress) in which the head nouns were English-German cognates (e.g. sofa) or noncognates. While English prefers pre-modified NPs, German has a strong frequency bias for post-modified NPs. L2 English speakers exhibited higher production accuracy than L1 English speakers on post-modified NP sentences. However, facilitative L1 effects in production latencies were restricted to post-modified NP sentences containing cognates and only developed cumulatively after repeated exposure to post-modified NP sentences. We discuss how cognate status and L1 structural frequency differentially influence the accuracy and timing of choosing between different structural alternatives during L2 production.  相似文献   
258.
采用负性生活事件量表、自我批评量表、亲子关系量表和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问卷对333名初中生进行测查,探讨负性生活事件对初中生自我伤害行为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负性生活事件对初中生的自我批评和自我伤害行为均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2)自我批评在负性生活事件与初中生自我伤害行为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3)负性生活事件和自我批评的关系(中介效应的前半段路径)受到亲子关系的调节,即负性生活事件对自我批评的正向影响随着父子关系和母子关系的增强而减弱。因此,负性生活事件和初中生自我伤害行为之间存在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259.
260.
Empathy is a complex socio-emotional behavior that results from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affective and cognitive mechanisms. Equipping embodied conversational agents (ECAs) with empathic capacity can benefit from the integration and evaluation of these low and high level capabilities in a hierarchical manner. Following the theoretical background on empathic behavior in humans, this paper presents a framework to equip ECAs with real time multi-modal empathic interaction capabilities. We present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is framework, which includes basic dialogue capabilities as well as three levels of empathic behavior in a conversational scenario. Our approach is an inclusive stand on modeling levels of empathy and provides a baseline behavior for empathic interac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