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8篇
  免费   49篇
  国内免费   6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43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52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3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81.
张晓斌  佐斌 《心理学报》2012,44(9):1189-1201
从个体建构研究视角出发, 考察了基于面孔知觉的刻板印象激活过程。实验一比较了性别分类判断、启动范式以及同时呈现范式下刻板印象匹配性判断三者所用反应时的差异, 结果发现, 后者显著地大于前二者, 且等于前二者之和; 面孔倒置呈现使同时呈现范式下刻板印象匹配判断的反应时和错误率显著增大, 但其对启动范式中刻板印象匹配判断的反应时和错误率没有影响。实验二基于同时呈现范式, 通过不同程度的面孔变形来操纵性别类别提取的难度, 更精确地探讨了基于面孔知觉的社会类别信息提取过程对刻板印象激活的影响, 结果表明, 随着从面孔中提取类别信息难度的增加, 刻板印象激活所用的反应时也逐渐增大。研究结果证实了研究者所提出的刻板印象激活两阶段模型, 即基于面孔知觉的社会类别提取阶段和刻板印象信息激活阶段, 证实社会类别激活和刻板印象信息激活是两个分离的过程, 以社会类别信息提取为目的的面孔知觉对刻板印象的激活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82.
本研究以40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内隐加工和内隐记忆的方法探讨面孔信任评价是否为自动加工。结果表明,在外显记忆任务下,大学生在三种可信度面孔的再认成绩两两之间差异显著,其中不可信任面孔再认正确率最高,反应最快;在内隐记忆任务下,不可信任面孔的再认成绩最好,且反应最快。这些结果说明,个体可以依据陌生面孔的可信度对面孔进行自动加工,且对不可信任面孔最为敏感。  相似文献   
83.
张馨  蒋重清 《心理科学进展》2015,23(8):1340-1347
人们在比较长时间地知觉加工面孔中的性别、表情、种族、年龄等信息时, 会产生适应现象, 即对这些信息的变化更加敏感, 甚至因过度敏感而产生面孔知觉错觉。研究者创设了适应范式(adaptation paradigm)用于面孔知觉研究, 大多集中于探讨面孔各个维度知觉上怎样出现适应效应, 发现面孔适应效应受制于多种因素, 最近几年研究焦点转向了对面孔属性间关系的探索。未来研究尚需要加强面孔知觉适应的过程研究以及提高面孔适应研究的生态效度等。  相似文献   
84.
王昊  杨志刚 《心理科学进展》2018,26(11):1952-1960
面孔空想性错视, 是指在不存在面孔的物体或抽象图案上看到面孔, 例如在月球表面看到面孔。它受到自下而上信息与自上而下加工的共同影响。近年来, 研究者通过行为实验、事件相关电位技术以及脑成像技术对不同的空想性错视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发现, 面孔空想性错视的产生取决于刺激是否包含类似面孔结构, 内部面孔模板是否能与当前刺激匹配, 以及有无面孔相关背景。同时也受到个体差异与情绪状态影响。脑成像研究发现, 在发生空想性错视时, 来自额叶区与枕叶视觉区的信息会在FFA进行整合。未来研究可以致力于探索面孔空想性错视中个体差异的行为与神经机制, 以及不同类型的自上而下调节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其神经机制。  相似文献   
85.
面孔识别异族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红升  黄希庭 《心理科学》2008,31(6):1450-1453
异族效应是面孔识别过程中一种非常稳定的现象,表现为对本族面孔的识别与再认成绩显著高于异族面孔.脑成像研究也证实了这两类面孔在神经表征上的差异.关于该效应主要有知觉经验说与社会分类说两种理论解释,但围绕着其心理机制仍然存在着很多争议然,未来的研究需要考虑族群认同等社会-人格因素对于异族效应的影响,并注意考察本族面孔与异族面孔有提取阶段可能存在的神经活动的差异.  相似文献   
86.
Newborns' face recognition over changes in viewpoint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urati C  Bulf H  Simion F 《Cognition》2008,106(3):1300-1321
The study investigated the origins of the ability to recognize faces despite rotations in depth. Four experiments are reported that tested, using the habituation technique, whether 1-to-3-day-old infants are able to recognize the invariant aspects of a face over changes in viewpoint. Newborns failed to recognize facial perceptual invariances between profile and full-face poses (Experiment 1), and profile and 3/4 poses (Experiment 3). Conversely, newborns recognized the identity of a face through full-face and 3/4 poses (Experiment 2). This result cannot be explained as a consequence of newborns' inability to discriminate between the full-face and 3/4 points of view (Experiment 4). Overall, evidence was provided that newborns are able to derive a representation of an unfamiliar face that is resilient to a certain degree of rotation in depth, from full-face to 3/4 and vice versa.  相似文献   
87.
汪海玲  傅世敏 《心理科学进展》2011,19(11):1588-1594
面孔倒置效应是指, 个体对倒置面孔的再认成绩显著低于对正立面孔的再认成绩, 而且, 与普通物体的倒置效应相比, 面孔的倒置效应更大。研究者们针对面孔倒置效应提出了多种理论假说, 两种主要的理论解释是:第一, 倒置面孔破坏了面孔的结构特征, 影响了面孔的整体加工, 所以, 个体对倒置面孔的再认成绩较差; 第二, 眼睛在面孔加工中起重要作用, 尤其在倒置面孔中的作用更明显, 使得倒置面孔N170波幅较高。ERP和fMRI研究提示, 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明确眼睛、注意等在面孔倒置效应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8.
面孔信息的分类方法一直复杂多样, 相关研究数据丰富, 但所用概念混杂。构形加工与特征加工作为使用最频繁的分类方法, 其可靠性越来越受研究者们关注。从近40年来的相关文献中选择引用率高的文献做参考, 遵循不同研究方法相互印证的原则分析数据, 提出构形加工与特征加工的区分是面孔识别中重要并且可靠的加工类型划分, 但确认两者在知觉加工上的先后关系以及在个体发展上的先后顺序尚缺乏稳定一致性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89.
ABSTRACT— Infants show an interesting asymmetry in face processing: They are more fluent in processing female faces than they are at processing male faces. We hypothesize that such processing asymmetry results from greater experience with female faces than with male faces early in development. Asymmetrical face processing may have long-lasting implications for development of face recognition, development of knowledge structures regarding females and males, and social-information processing. We encourage researchers to use both female and male faces in their face-perception research and to conduct separate analyses for female and male faces.  相似文献   
90.
Perception and Emotion: How We Recognize Facial Expressions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ABSTRACT— Perception and emotion interact, as is borne out by studies of how people recognize emotion from facial expressions. Psychological and neurological research has elucidated the processes, and the brain structures, that participate in facial emotion recognition.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emotional reactions to viewing faces can be very rapid and that these reactions may, in turn, be used to judge the emotion shown in the face. Recent experiments have argued that people actively explore facial expressions in order to recognize the emotion, a mechanism that emphasizes the instrumental nature of social cogni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