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13篇
  免费   696篇
  国内免费   435篇
  5144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94篇
  2022年   139篇
  2021年   149篇
  2020年   257篇
  2019年   202篇
  2018年   200篇
  2017年   186篇
  2016年   172篇
  2015年   156篇
  2014年   173篇
  2013年   464篇
  2012年   154篇
  2011年   195篇
  2010年   123篇
  2009年   180篇
  2008年   174篇
  2007年   187篇
  2006年   186篇
  2005年   149篇
  2004年   135篇
  2003年   124篇
  2002年   113篇
  2001年   74篇
  2000年   85篇
  1999年   74篇
  1998年   63篇
  1997年   75篇
  1996年   58篇
  1995年   57篇
  1994年   69篇
  1993年   49篇
  1992年   48篇
  1991年   36篇
  1990年   30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21篇
  1987年   35篇
  1986年   31篇
  1985年   37篇
  1984年   39篇
  1983年   33篇
  1982年   34篇
  1981年   32篇
  1980年   30篇
  1979年   32篇
  1978年   28篇
  1977年   51篇
  1976年   42篇
  1975年   26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01.
We examine the intra-individu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state mood and the primary components of the individual-level criterion space (task performance,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 and work withdrawal) as they vary within the stream of work. Using experience-sampling methods, 67 individuals in a call center responded to surveys on palmtop computers at random intervals 4–5 times each day for 3 weeks (total N = 2329). These data were matched to objective task performance obtained from organizational call records (total N = 1191). Within-persons, periods of positive mood were associated with periods of improved task performance (as evidenced by shorter call time) and engaging in work withdrawal. Trait meta-mood moderated these relationships. Specifically, individuals who attended to their moods had a stronger relationship between mood and speed of task performance (call time) and individuals able to repair their mood cognitively evidenced a weaker relationship between mood and withdrawal. Implications and the use of within-persons design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902.
来访者是一名大一新生,自升入大学一个多月来,由于其个性内向,认知上存在偏差,导致对大学生活适应不良。神情悲观,精神不振,易发怒;食欲差,睡眠差;学习兴趣下降。咨询师根据来访者个性特征和问题的特点采用合理情绪疗法对其进行干预。经过5次咨询,求助者情绪好转,学习兴趣提高,能够与同学正常交往,取得了比较好的咨询效果。  相似文献   
903.
选取幼儿园大、中、小12个自然班,共317名幼儿为被试,进行为期四周的观点采择合作认知故事及游戏形式的合作行为训练。结果表明:①合作认知故事及游戏形式的合作行为训练,对提高学前儿童合作认知及合作行为水平影响显著,两者结合的训练方式最有效。②合作认知故事的培养训练对不同年龄儿童合作认知水平的提高影响显著;合作游戏训练对中班儿童合作水平的提高影响显著。③合作认知及合作行为训练的性别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904.
反社会行为是一种受基因和环境共同影响的复杂性行为, 但单个基因如单胺氧化酶基因(MAOA)、5-羟色胺转运体启动因子基因(5-HTT)、儿茶酚-o-甲基转移酶(COMT)基因的影响并不能全面解释其产生的分子遗传机制。来自分子遗传学研究取向的方法——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GWAS), 把人类基因组中数以百万计的单核苷酸(SNPs)和复制数变异(CNVs)作为遗传标记, 在全基因组层面上, 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关联研究, 经过反复验证来发现与外在表型相关的基因位点, 为进一步了解反社会行为复杂分子遗传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线索。未来的研究应该通过科学的实验设计将精确的基因分型技术与心理、环境因素相结合, 实现对复杂性行为或特质的基因-心理-环境模型的成因性分析。  相似文献   
905.
建言行为的认知影响因素、理论基础及发生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关于建言行为的研究大多关注其发生的前因变量, 而探讨其认知发生机制的研究则相对较少。建言行为不论是在行为触发机制、过程决策机制还是建议表达机制等三个方面均与个体的认知活动密切相关。通过梳理影响员工建言行为发生的认知因素, 该文提出员工建言行为认知发生机制全模型, 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作出展望。  相似文献   
906.
不当督导与绩效行为的关系是组织行为学领域一个新的研究热点问题。本研究拟以情绪事件理论、替代侵犯理论、归因理论为指导, 采用问卷调查、投射测验、情景模拟等多种研究方法, 分析愤怒、羞愧、职场中的他人行为及自我归因在不当督导和绩效行为之间的作用, 揭示其非线性的作用机制, 丰富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本研究借鉴情绪调节理论及方法, 寻求有效的不当督导干预策略, 以期指导员工走出不当督导-消极情绪-不良绩效行为恶性循环的泥沼, 同时也检验本研究关于不当督导和绩效行为理论模型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907.
采用教师关怀行为问卷、学生学习效能感问卷调查1430名中学生,考察教师关怀行为、学生学习效能感和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教师关怀行为的得分高于“3”,达到了3.54;学生的学习效能感的得分也比较高,得分为3.73;(2)教师关怀行为、学生学习效能感和学生的学业成绩及其各维度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3)学生学习效能感在教师关怀和学生的学业成绩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其中介效应值为0.25,并且学习效能感的两个维度中的学习能力效能感的中介效应(效应值为0.18)大于学习行为效能感(效应值为0.04)的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908.
众所周知, 与男性相比, 女性偏爱修饰。通过修饰行为, 提升自身吸引力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近年来, 一些研究者将女性修饰行为与繁殖目的联系起来, 认为女性修饰行为受到生理周期(主要是排卵期和安全期)的影响。具体而言, 排卵期时, 女性的修饰行为会增强, 缘于同性竞争, 包括竞争资源及配偶; 黄体期时, 启动异性吸引动机也会显著增强女性的修饰动机, 目的可能是保持“异性”对自己及后代的持续“投资”。总之, 上述观点为女性持续存在的、对修饰行为的关注提供了生物学解释。  相似文献   
909.
亲环境行为研究中情感的类别、维度及其作用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建明  吴龙昌 《心理科学进展》2015,23(12):2153-2166
从近20年来境外学者对亲环境行为的研究文献看, 情感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一个大致结论是, 情感对亲环境行为的影响往往大于认知, 有更重要的驱动作用。首次对境外学者的情感与亲环境行为研究进行了梳理和回顾。在亲环境行为研究中, 情感的类别和维度有4种划分标准, 即呈现形态、体验结构、时间维度和责任归属; 情感对亲环境行为的作用机理可以通过情感因素在亲环境行为模型中的三种角色加以分析; 情感在规范激活模型和计划行为理论模型的拓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有效提升了拓展模型的解释力。未来研究需要更重视情感在亲环境行为中的测量范式、研究深度和动态影响机制。  相似文献   
910.
陶爱华  刘雍鹤  王沛 《心理学报》2018,50(2):235-242
通过两个计算机情景模拟实验, 分别采用“保证游戏”与“最后通牒博弈”范式, 考察了人际冲突中失望的个体对于威胁评价与冲突行为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冲突类型对人际冲突中失望个人效应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失望个体相比无情绪个体的威胁评价更高, 冲突行为更多。(2)冲突类型影响处于失望状态的个体的威胁评价, 即价值观冲突中失望个体的威胁评价要高于利益冲突中失望个体的威胁评价; 但是冲突类型并不影响失望个体的冲突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