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17篇
  免费   264篇
  国内免费   84篇
  9065篇
  2025年   7篇
  2024年   91篇
  2023年   157篇
  2022年   75篇
  2021年   158篇
  2020年   230篇
  2019年   266篇
  2018年   191篇
  2017年   233篇
  2016年   206篇
  2015年   187篇
  2014年   199篇
  2013年   631篇
  2012年   137篇
  2011年   185篇
  2010年   151篇
  2009年   205篇
  2008年   222篇
  2007年   191篇
  2006年   207篇
  2005年   168篇
  2004年   149篇
  2003年   146篇
  2002年   129篇
  2001年   83篇
  2000年   71篇
  1999年   46篇
  1998年   55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42篇
  1995年   38篇
  1994年   30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19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7篇
  1985年   342篇
  1984年   405篇
  1983年   295篇
  1982年   308篇
  1981年   346篇
  1980年   360篇
  1979年   339篇
  1978年   366篇
  1977年   290篇
  1976年   266篇
  1975年   259篇
  1974年   273篇
  1973年   235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中学生厌学心理及其干预与学习效率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本研究旨在考察两个问题:1.心理咨询是否是改变中学生厌学心理的有效途径,如果是,它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改变厌学心理;2.厌学心理的改善能否有效提高中学生学习效率。本实验用问卷调查法从183名中学生中筛选出有厌学心理的学生24名。运用个体心理咨询、团体心理咨询等手段对这24名学生进行为期4个月干预、结果表明:心理咨询能够有效且明显地改善厌学心理。但要完全消除厌学心理则还需要辅以其他干预手段;随着学生厌学心理的改善,其学习效率也相应有了明显的提高。  相似文献   
962.
就21世纪消化病的研究与发展的方向和展望,从宏观调控与哲学思想方面提出了如下几个措施;预防为主,人文社会为本;加强基础研究,充分利用科技成果;突出重点,循序渐进;促进中西医结合,充分利用和研究中医药的临床疗效;重视人才培养,提高梯队素质。  相似文献   
963.
我国小学生品德发展关键期研究的述评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邵景进  刘浩强 《心理科学》2005,28(2):412-415
关于小学生品德发展关键期的研究是德育心理学研究领域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本文综述了国内20多年的研究资料,探讨了我国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关键期、测查工具,阐述了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研究的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964.
幼儿说谎认知的年龄特征及其与心理理论水平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文静  徐芬  王卫星 《心理科学》2005,28(3):606-610
研究探讨了3~4岁幼儿说谎认知的年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考察了说谎的概念理解水平与道德评价之问的关系,及说谎认知与心理理论水平的关系。结果表明:3岁和4岁幼儿在说谎和说真话概念的判断上年龄差异显著,在对说谎的道德评价上,年龄差异不显著;幼儿心理理论与说谎概念的相关显著,4岁组的心理理论与道德评价的相关显著。  相似文献   
965.
朱丹  李丹 《心理科学》2005,28(5):1231-1234
抽取上海市初中三个年级217名学生为被试,通过对道德判断推理能力、移情反应、亲社会行为的测量和问卷调查,考察初中阶段学生在这三个方面的发展规律,以及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显示:道德判断推理与亲社会行为、与移情能力之问没有显著相关;移情能力中的个别指标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相关显著;在移情反应、亲社会行为水平、以及助人动机、帮助方式等方面均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故事呈现方式不同会对故事与自己相关程度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966.
消费者独特性需求量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阳  施俊琦  王明姬  刘霞  王垒 《心理科学》2005,28(6):1449-1451
本研究目的是修订消费者独特性需求量表(CNFU)的中文版。研究对两个样本共计918名被试进行了问卷测量。项目分析显示,31个题目均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26个题目的中文版量表符合原量表的三因素(即标新立异、非大众化和避免雷同)模型。量表的重测信度、内部一致性和分半信度均在0.85以上。量表具有较好的汇聚和区分效度,非学生样本得分显著高于学生样本。本文对量表今后的研究和应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67.
肖雁 《周易研究》2005,(5):8-14
与战国这一中国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历史时期相联系,这一时期的哲学和伦理思想也呈现出了整合、统一的特征.<易传>就是最能彰显这一时代特征的重要著作之一.t易传>是先秦伦理思想的集大成者,它所提出并系统阐发的道德起源论、道德原则论、道德规范论和道德评价论,奠定了中国伦理思想的基本格局,对后来的中国伦理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伦理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968.
A central claim in Kantian ethics is that an agent is properly morally motivated just in case she acts from duty alone. Bernard Williams, Michael Stocker, and Justin Oakley claim that certain emotionally infused actions, such as lending a compassionate helping hand, can only be done from compassion and not from duty. I argue that these critics have overlooked a distinction between an action's manner, how an action is done, and its motive, the agent's reason for acting. Through a range of examples I demonstrate how an emotion can determine an action's manner without also serving as the motive. Thus, it is possible for an agent to act compassionately from duty alone. This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manner and the motive of an action not only restores a central claim in Kantian ethics but it also allows for an expanded role of emotions in moral action.  相似文献   
969.
Bertram D. Cohen 《Group》2002,26(3):189-204
The group self, an individual's self-perception as a member of a group, is distinguished from the group's self, a personification of the group as a person with a self. The perceived group's self of an opposing other group is often a repository for attributes group members are not ready to recognize in their own group's self. Theoretically, the need for an adversarial other to hold one's own group's unwanted attributes—and thus to complete one's own group's self—contributes, however unconsciously, to the apparent intractability of intergroup disputes. In dealing with these issues, I compare intergroup conflict resolution (ICR) groups with therapy groups, on the one hand, and advocacy groups on the other. All of this sets the stage for a presentation of two ICR projects and their analysis in group-developmental terms.  相似文献   
970.
The current work is a combined review of several major theoretical issues in religious gerontology and of related research findings. It is intended to briefly inform, rather than to serve as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The current author's primary goals are to put-forth points of information about contemporary terminology, to conceptualize motives for meaning-search at any age, to synthesize a few major findings and associated flaws in the research, and to describe a practical approach to the psychology of religion and spirituality (i.e., coping outcomes research). Within the current work, the reader is directed to sources of extensive reviews of data and of broader theoretical debat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