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1篇
  免费   183篇
  国内免费   51篇
  1385篇
  2025年   4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39篇
  2020年   70篇
  2019年   73篇
  2018年   68篇
  2017年   78篇
  2016年   87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64篇
  2013年   225篇
  2012年   56篇
  2011年   63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52篇
  2007年   52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5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91.
以卡通面孔图片为刺激材料,赋予5~6岁儿童三种不同的加工任务,包括卡通面孔识别、分类和吸引力评价,旨在比较其在不同任务情境中的眼动差异。结果表明:(1)任务情境会影响儿童对卡通面孔的加工。在不同的面孔加工任务中,儿童的反应时、正确率、注视时间和次数等存在差异;(2)随着三种任务难度的逐渐加大,儿童的加工程度也相应地加深;(3)儿童在三种任务中的加工方式一致,对面部不同部位的关注程度不同:加工初期特别关注鼻子,而后眼睛部位耗费最多的注意资源,其次是鼻子、嘴巴、前额和脸颊,极少关注下巴;(4)男女童在卡通面孔分类任务中表现出较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童具有速度方面的优势,而男童对于关键信息的搜索则更为积极主动。  相似文献   
292.
刘松博  李育辉 《心理学报》2014,46(6):852-863
员工跨界行为正在成为团队领域的热点课题, 但目前为止尚缺乏在中国情境下关于员工跨界行为作用机制的系统研究。本研究通过对来自61个团队的领导及其292名员工的两波纵向数据进行跨层分析, 将文化和社会网络理论整合入跨界行为领域, 在控制了个体层次的员工年龄、教育程度、性别、本团队工作时间和个人的集体主义导向, 以及团队层次的团队规模后, 发现员工跨界行为有助于提升其团队内部网络中心性的地位, 并进而促进其任务绩效, 团队集体主义氛围在员工跨界行为和网络中心性的关系中到显著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93.
窦凯  聂衍刚  王玉洁  黎建斌  沈汪兵 《心理学报》2014,46(10):1564-1579
该研究以自我控制资源模型为理论框架, 采用行为实验和ERPs技术考察自我损耗对冲动决策的影响。实验1采用Stroop任务操纵自我控制资源并采用延迟折扣任务考察被试的决策冲动性, 实验2采用同样的实验任务并同时采用ERPs技术记录高、低自我损耗者在随后决策任务中的脑电成分。行为结果发现, 在控制心境、特质自我控制水平以及风险偏好等无关变量后, 高损耗者比低损耗者在延迟折扣任务上的折扣程度更大。ERPs结果发现, 不论延迟金额大小, 高损耗者在左侧额区诱发的N1波幅显著小于低损耗者; 高损耗者在右半球诱发的P2波幅显著大于低损耗者。研究表明, 自我损耗抑制决策早期左侧额区的激活水平, 个体因而无法识别冲突以及抵制即时满足的诱惑, 这促使他们采用直觉启发式进行决策, 最终导致冲动决策的产生。  相似文献   
294.
《心理学报》2024,57(2)
负面绩效反馈对员工学习和绩效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其往往难以被员工所接受。随着人工智能技术(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逐渐应用于组织情境中, 探索AI提供负面绩效反馈对员工行为及态度的影响成为重要议题。采用4个递进式实验探索了AI与人类管理者提供负面绩效反馈对个体绩效改进动机的差异化影响及机制。实验1~3采取经典的虚假反馈的策略, 发现相较于人类管理者, AI提供负面绩效反馈引发个体更高水平的绩效改进动机(实验1)。并且, 在客观任务中, AI (较人类管理者)提供负面绩效反馈引发个体更高水平的绩效改进动机; 而在主观任务中, 结果则相反(实验2)。此外, 个体对于负面绩效反馈的内部归因解释了上述关系发生的内在机制(实验3)。实验4则采用相对真实的负面绩效反馈情境, 重复了先前3个实验的研究发现。该研究对于组织为何以及何时应用AI提供负面绩效反馈提供了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295.
猜谜作业中顿悟的ERP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事件相关电位(ERP)探索问题解决过程中顿悟的神经机制。以猜谜作业为实验程序,对“有顿悟”和“无顿悟”答案引发的脑电分别进行叠加和平均,并将二者相减(有顿悟-无顿悟)得到差异波。在250~500 ms “有顿悟”比“无顿悟”的ERP波形有一个更加负性的偏移,在差异波中,这个负成分的潜伏期约为380 ms(N380)。地形图和电流密度图显示,N380在额中央区活动最强。偶极子源定位分析结果显示,N380可能起源于扣带前回。因此,N380可能反映顿悟问题解决过程中思维定势的突破。  相似文献   
296.
本研究通过两时点纵向问卷调查,探讨主动性人格与组织公民行为、任务绩效之间的关系,考察主动社会化行为在其中的中介作用,以及政治技能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1)主动社会化行为在主动性人格和组织公民行为、任务绩效之间起中介作用;(2)政治技能对主动社会化行为在主动性人格和组织公民行为、任务绩效之间的中介效应起调节作用:当政治技能水平上升,主动性人格通过主动社会化行为对组织公民行为及任务绩效的预测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297.
语言与心理理论的关系是儿童研究领域的研究者们长期探讨的话题,大量的实验结果表明二者的确存在密切的关系,但具体机制尚未弄清。该文介绍了探讨二者关系的一种新思路,即把心理理论重铸为对认知灵活性的测量,来考察语言在心理理论中的作用。文中介绍了语言的标签效应对认知灵活性影响的实验证据,并预期了在心理理论任务中使用语言标签可能出现的结果。  相似文献   
298.
汉语因果复句的心理表征项目互换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句子-图画验证任务(sentence picture verification task)探讨了汉语因果复句的心理表征项目互换效应。结果表明,汉语因果复句的项目表达顺序为\"结果→原因\"时,所形成的心理表征中项目发生互换,其结果为\"原因→结果\"。本研究结果初步表明,读者理解汉语因果复句是一个按照\"原因→结果\"固定方向进行系列加工的认知过程。  相似文献   
299.
学生评价教师绩效的结构验证性因素分析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采用开放式调查、关键事件访谈、理论分析等方法建构了教师绩效的结构,并通过验证性因索分析验证了学生评价教师绩效的结构包含6个一阶因子,即职业道德、职务奉献、助人合作、教学效能、教学价值与师生互动,这6个因子组成了2个二阶因子,前3个因子属于关系绩效,后3个因子属于任务绩效。  相似文献   
300.
积极情绪影响任务转换的性别和发展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情绪研究中的性别和年龄因素一直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已有研究表明,积极情绪能够提高认知的灵活性,任务转换是认知灵活性的主要成分.本研究以52名大学生3、6名高中生4、5名初中生为被试考察积极情绪影响任务转换的发展变化和性别差异.结果发现,对于女性,积极情绪促进任务转换的现象,在三个年龄段上具有发展上的稳定性;对于男性,只在初中阶段表现出此特点,在高中阶段和大学阶段,积极情绪促进任务转换的现象不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