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1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6篇
  206篇
  2025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This panel emerged from shared clinical concerns when working with adult patients whose presentation style was reminiscent of a disorganized (Type D) infant attachment pattern. Psychotherapeutic work with such patients poses complicated transference and countertransference dilemmas which are addressed by all four panellists via theory and clinical vignettes. In common is an interest in contemporary attachment, neuroscience and trauma theorie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analytical psychology. Intergenerational trauma seems to be a salient factor in the evolution of fragmented and fragmenting interactions that lead to failures in self-coherence and healthy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Such early relational trauma is compounded by further episodes of abuse and neglect leading to failure in a core sense of self. These clinicians share how they have integrated theory and practice in order to help dissociated and disorganized patients to transform their dark and extraordinary suffering through implicit and explicit experiences with the analyst into new, life giving patterns of relationship with self and others. The alchemy of transformation, bo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is evident in the case material presented.  相似文献   
32.
33.
王沛  王雪枫  陈庆伟 《心理学报》2015,47(1):93-107
采用IAT范式探讨不同情绪对内隐刻板印象表达的调节作用:实验1通过音乐唤醒被试的不同弥散性情绪状态(悲伤vs.愉悦), 并操纵其即时观念(刻板一致vs.刻板冲突), 探讨二者对内隐性别刻板印象表达的影响。实验2通过视频诱发被试不同的指向性情绪(同情vs.厌恶), 研究其如何调节大学生对不同感染途径的艾滋病患者和病毒携带者的内隐刻板印象表达。在此基础上引入四重模型(Quad Model)分析技术, 进一步细化情绪的调节作用究竟发生在认知加工的自动加工过程还是控制加工过程, 以及不同情绪是通过哪些心理成分调节内隐刻板印象的表达。结果表明:(1)当即时观念与刻板印象内容一致时, 积极弥散性情绪促进内隐刻板印象的表达; 反之则会抑制其表达; (2)弥散性情绪通过调节认知加工的自动化加工过程, 进而调节内隐刻板印象的表达, 但未参与调节控制性加工过程; (3)积极效价的指向性情绪会抑制被试对艾滋病患者的内隐刻板印象表达, 消极效价的指向性情绪会促进其表达; (4)指向性情绪通过自动激活成分, 调节内隐刻板印象表达的自动化加工过程; 同时也通过辨识力成分, 参与调节内隐刻板印象表达的控制性加工过程。  相似文献   
34.
35.
This study explores incremental processing in spoken word recognition in Russian 5- and 6-year-olds and adults using free-viewing eye-tracking. Participants viewed scenes containing pictures of four familiar objects and clicked on a target embedded in a spoken instruction. In the cohort condition, two object names shared identical three-phoneme onsets. In the noncohort condition, all object names had unique onsets. Coarse-grain analyses of eye movements indicated that adults produced looks to the competitor on significantly more cohort trials than on noncohort trials, whereas children surprisingly failed to demonstrate cohort competition due to widespread exploratory eye movements across conditions. Fine-grain analyses, in contrast, showed a similar time course of eye movements across children and adults, but with cohort competition lingering more than 1s longer in children. The dissociation between coarse-grain and fine-grain eye movements indicates a need to consider multiple behavioral measures in making developmental comparisons in language processing.  相似文献   
36.
刘岩  苏彦捷  徐国庆 《心理学报》2005,37(5):590-597
脑成像研究表明,准确的知晓感(FOK)可以分为知道感和不知道感,两者可能依赖不同的大脑机制实现。该研究通过两个实验,检验了线索和靶子的频率对FOK判断准确性的影响,并在行为水平上考察了“知道感和不知道感可能通过不同的认知过程来实现”的假设。实验一表明:靶子字的频率对FOK判断的准确性有影响,即靶子为低频字时,FOK判断的准确性降低;同时,线索和靶子的字频对知道感和不知道感判断的等级没有影响。实验二显示:线索熟悉性只影响准确的不知道感判断等级,而靶项目强度只影响准确的知道感判断等级,即产生了非交叉的双重分离。综上,我们发现了靶子的字频对FOK判断准确性的影响,并从行为实验的角度证实,知道感和不知道感依赖不同的认知加工过程。  相似文献   
37.
知觉与行为的分离现象最早是从临床病例中发现的,以后研究者在正常人身上利用错觉实验范式继续探索该现象,并由此发展了4个模型进行解释。其中,计划-控制模型得到了众多实验事实的支持。该模型认为:行为分为计划和控制两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独立的加工模块,每个模块使用不同的视觉表征;错觉影响计划阶段,但是不影响在线控制阶段。本文重点回顾了动态错觉效应对计划-控制模型的实验验证,并进行了评价和展望  相似文献   
38.
通过评述道德困境研究范式的发展过程, 系统阐释了经典两难法、加工分离法、CNI模型法和CAN算法的优缺点和理论价值。后来的研究范式均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之前研究范式的局限。加工分离法克服了经典两难法的加工纯粹性假设等局限, CNI模型法在加工分离法基础上进一步分离了道德困境决策的多种心理过程, CAN算法则修正了CNI模型法的序列加工的不恰当预设。研究范式的沿革启示研究者综合应用新方法来解决研究争议和重新审视以往道德理论, 合理应用新方法来探索其他具有潜在冲突性的研究议题。总之, 本文为道德困境及相关研究提供了方法学参考。  相似文献   
39.
知觉与行为的分离是指人的视觉对物体的知觉与对行为的控制属于两个不同的系统。最早人们从临床病例中发现存在知觉与行为的分离,以后Aglioti等利用铁钦纳错觉实验证实正常人中也存在这一分离现象。一些研究者将两者的分离看作是两个不同视觉皮层通路(腹侧知觉系统和背侧视觉运动系统)的结果。围绕这一分离现象的实验和假说引发了不少的争论。该文回顾了十年来利用错觉实验所做的众多验证性研究,分析了支持和否定分离现象存在的各类证据,对一些重要结果和观点进行了总结,并由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40.
采用偏好、自由联想、字根补笔和字辨认等4项任务观察一例单纯性右侧基底节损伤遗忘症患者和两组正常对照的启动效应。结果发现:(1)该患者知觉性启动效应障碍、而语义性启动效应正常。认为知觉性启动效应的神经学基础可能在基底节。(2)该患者知觉性启动效应与语义性启动效应分离。认为神经组织的损伤可导致不同形式启动效应的分解,提出内隐记忆或启动效应的不同形式可能存在不同的神经学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