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9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214篇
  515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39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1.
行为振荡是个体心理加工过程的周期性动态变化在行为上的表现。通过高时间分辨率的行为采样方法, 行为振荡研究为探索视觉注意的时间动态结构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各种不同的注意任务中都发现存在行为振荡现象。大量行为振荡证据表明, 注意过程存在两种主要的节律成分:反映注意抑制的α节律(8~13 Hz)和反映注意转移的θ节律(4~8 Hz)。这些结果有助于揭示注意的时间动态结构, 也为序列搜索理论和平行搜索理论之间的争论提供了新的分析思路。行为振荡的节律特征会受到一些潜在因素(如任务难度、线索有效性)的影响。行为振荡和神经振荡在某些任务中表现出相同的节律成分, 提示两者涉及了相似的心理过程。后续研究应进一步关注各种不同的注意控制过程以及多模态交互任务, 深入探索其行为振荡特点, 以更好地揭示注意的动态加工过程。  相似文献   
312.
Ivan Colagè 《Zygon》2015,50(4):1002-1021
Recent theological anthropology emphasizes a dynamic and integral understanding of the human being, which is also related to Karl Rahner's idea of active self‐transcendence and to the imago Dei doctrine. The recent neuroscientific discovery of the “visual word form area” for reading, regarded in light of the concept of cultural neural reuse, will produce fresh implications for the interrelation of brain biology and human culture. The theological and neuroscientific parts are shown in their mutual connections thus articulating the notion that human beings shape and transcend themselves both at the biological and at the cultural level. This will have relevant implications for the timely topic of human uniqueness in science and theology, and in proposing a new research perspective in which theology may consider culture along with its biological import, but not necessarily in strictly evolutionary terms alone.  相似文献   
313.
赵乐  冉光明  陈旭 《心理科学》2014,37(3):567-572
视觉预期是一种运用视觉信息的部分资源和先行资源对即将发生的事件进行预测的能力。为了人们更加清楚地认识视觉预期的内在加工过程,同时也有助于国内外研究者更为科学深入地探讨这种自上而下的加工,本文主要从婴幼儿和成人运动员两方面来阐述视觉预期的相关研究。首先从婴幼儿对物体相关属性和行为目标的视觉预期两方面探讨了视觉预期的类型,然后论述了成人视觉预期的神经机制。最后,指出今后的研究应加强视觉预期相关技术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注重环境在视觉预期中的作用,从神经网络角度研究视觉预期的神经基础。  相似文献   
314.
知觉启动与语义启动神经机制的研究是内隐记忆神经机制研究的两条重要途径。本文介绍了内隐记忆神经机制的研究途径之一:知觉启动神经机制的研究进展情况,并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15.
为考察典型Flanker任务中练习对刺激冲突和反应冲突的影响,本研究采用练习范式记录被试完成2:1字母Flanker任务时的行为和脑电数据。行为结果发现,练习对这两类冲突无显著影响。神经震荡能量结果发现,前额叶theta能量随练习而显著减弱,这暗示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因练习而提升;前额叶alpha能量差异不随练习而变化,这可能反映了Flanker任务中稳定的刺激冲突和反应冲突加工机制。因此,本研究揭示了典型Flanker任务中刺激冲突和反应冲突的稳定特征。  相似文献   
316.
面部表情识别与面孔身份识别的独立加工与交互作用机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面孔识别功能模型认为,面部表情识别与面孔身份识别是两条独立的并行路径。以往诸多研究者都认可并遵循二者分离的原则。但近期研究表明,面部表情识别与面孔身份识别存在交互作用。首先总结和分析已有的面部表情识别的研究成果,评述神经心理学与认知神经科学研究中的论争,然后介绍人脸知觉的分布式神经机制以及相关的实验证据,最后提出面部表情识别与面孔身份识别的多级整合模型,并展望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317.
亲社会行为是指那些使他人获益的行为,这类行为具有重要的进化意义和现实意义。作为影响亲社会行为的重要因素,共情在认知神经科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研究。脑岛等脑区的激活与消极情绪体验有关,是情绪共情的神经基础,利于产生亲社会行为动机;颞顶联合区等脑区参与对他人意图的理解,是认知共情的神经基础,利于个体选择有效方式帮助别人。女性在共情时激活额下回等与情绪有关的脑区,而男性在共情时激活颞顶联合区等与认知有关的脑区,这为男女个体在亲社会行为表现上的差异提供了新证据。未来研究应完善与亲社会行为有关的脑区功能的解释,综合多种影响因素,结合病理学研究考察共情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及神经基础。  相似文献   
318.
Lexicalized theories of syntax often assume that verb‐structure regularities are mediated by lemmas, which abstract over variation in verb tense and aspect. German syntax seems to challenge this assumption, because verb position depends on tense and aspect. To examine how German speakers link these elements, a structural priming study was performed which varied syntactic structure, verb position (encoded by tense and aspect), and verb overlap. Abstract structural priming was found, both within and across verb position, but priming was larger when the verb position was the same between prime and target. Priming was boosted by verb overlap, but there was no interaction with verb position. The results can be explained by a lemma model where tense and aspect are linked to structural choices in German. Since the architecture of this lemma model is not consistent with results from English, a connectionist model was developed which could explain the cross‐linguistic variation in the production system. Together, these findings support the view that language learning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determining the nature of structural priming in different languages.  相似文献   
319.
3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