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5篇
  免费   134篇
  国内免费   45篇
  834篇
  2025年   10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39篇
  2020年   59篇
  2019年   53篇
  2018年   50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45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68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情绪诱发方法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被试的情绪进行实验诱发已经成为情绪研究的标准方法之一。对情绪材料诱发法(图片诱发法、音乐诱发法、气味诱发法)和情绪性情境诱发法(电脑游戏诱发、博弈游戏诱发和表情/姿势反馈诱发)进行了详细阐述, 并对被试个体差异等情绪诱发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最后, 在总结和评价现有自豪诱发技术的基础上, 对虚拟竞赛这一经过改良的自豪诱发方法做了简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   
162.
行为研究发现女性具有更好的局部表象产生能力, 但其神经基础尚不清楚。研究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以及小世界网络分析方法, 探索局部表象产生中性别差异的大脑信息加工基础。结果显示在局部表象产生中, 女性行为反应较男性更快, 表象产生诱发的P300-650平均波幅更小, 且大脑功能网络的平均路径长度更短。深入分析发现, 反应时与脑网络的平均路径长度之间成正相关。该结果意味着低耗高效的大脑信息加工模式是女性具有更好的局部表象能力的神经基础。  相似文献   
163.
以卡通面孔图片为刺激材料,赋予5~6岁儿童三种不同的加工任务,包括卡通面孔识别、分类和吸引力评价,旨在比较其在不同任务情境中的眼动差异。结果表明:(1)任务情境会影响儿童对卡通面孔的加工。在不同的面孔加工任务中,儿童的反应时、正确率、注视时间和次数等存在差异;(2)随着三种任务难度的逐渐加大,儿童的加工程度也相应地加深;(3)儿童在三种任务中的加工方式一致,对面部不同部位的关注程度不同:加工初期特别关注鼻子,而后眼睛部位耗费最多的注意资源,其次是鼻子、嘴巴、前额和脸颊,极少关注下巴;(4)男女童在卡通面孔分类任务中表现出较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童具有速度方面的优势,而男童对于关键信息的搜索则更为积极主动。  相似文献   
164.
主客体之间产生不一致的情绪反应称之为不对称共情(Counterempathy)。在Decety提出的情绪分享过程两阶段及Goubert提出的“指向自己”和“指向他人”两种情绪反应指向的研究基础上, 构建不对称情绪分享过程的两阶段模型, 通过创建竞争环境, 检验在不对称情绪分享过程中是否存在情绪反应自我指向增强效应的这一假设。被试根据竞争对手的情绪表情(皱眉和笑脸)来完成情绪反应自我指向(判断被试者自己的输赢)和情绪反应他人指向(判断竞争对手的输赢)的实验任务。结果表明: 在不对称情绪分享过程中, 存在情绪反应自我指向的增强效应。被试不仅在自我指向任务中产生了不对称共情, 而且在他人指向任务中也产生了不对称共情, 这说明在有意识的不对称情绪分享过程中, 个体会分化出比他人指向更强烈的自我指向的情绪反应。并且, 相较他人指向任务, 个体在自我指向任务中产生了更强烈的不对称共情。尤其当竞争对手获利时, 个体会产生更强烈的指向自我的负性情绪。  相似文献   
165.
李雨  舒华 《心理科学进展》2014,22(2):234-249
认知神经科学的迅速发展使得研究者对大脑的功能有了深刻的认识。近些年来, 研究者对大脑在进行外在注意任务时产生的负激活有了更多的了解, 默认网络(Default Mode Network)的概念被提出, 并引起了很多神经科学家的关注, 关于默认网络的相关理论也已提出。当前综述对默认网络的研究历史, 概念理论, 个体和种系发展, 及其与疾病的关系以及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了概括总结。未来研究可从默认网络的个体发展, 种系差异, 与其他大脑网络(如注意网络, 视觉网络, 执行控制网络)的关系以及与具体疾病的关系等角度入手进行研究, 共同来探讨默认网络的神经机制。  相似文献   
166.
《心理学报》2025,57(7)
在认知诊断评估实践中, Q矩阵和属性层级关系的构建正确与否都会影响认知诊断模型参数估计的准确性以及被试的分类准确率。属性层级关系和Q矩阵通常依赖领域专家判断实现, 目前已经有一些研究对Q矩阵或者属性层级关系分别进行检验修正。本文提出一种基于贝叶斯网条件独立性检验的方法联合验证Q矩阵和属性层级关系, 通过两个模拟研究考察了该方法的联合修正准确率, 以及修正准确率的具体影响因素。结果表明, 在Q矩阵错误率处于中等或以下水平时, 该方法能够有效修正Q矩阵和属性层级关系, 尤其在题目质量较高样本量充足测验长度较长的情况下, 联合修正效果更好。最后将该算法应用于具体认知诊断评估实践中, 对专家界定的属性层级关系和Q矩阵进行联合的基于数据的检验修正, 结果表明修正后的模型拟合更好。  相似文献   
167.
采用问卷调查法,分别测查、比较了亲社会儿童、攻击性儿童与一般儿童的社会信息加工(SIP)特点,目的是探讨三类儿童在SIP上是否存在差异。结果表明,在假设分享情境中,攻击性与一般儿童SIP的整体差异不显著,但在对不分享策略的他人情绪预期和关系预期2个变量上差异显著。亲社会与一般儿童、与攻击性儿童SIP的整体差异显著;在假设挑衅情境中,攻击性与一般儿童在对不同策略的自我效能感、选择频率、策略评价等7个变量上差异显著。亲社会与一般儿童在对不同策略的自我效能感、选择频率、策略评价等9个变量上差异显著;亲社会儿童与一般儿童SIP的整体不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68.
近年来,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常被用来模拟各种心理活动,从而为心理学的一些相关理论提供丰富的证据,内隐学习也不例外。基于权重调整来学习正确反应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和内隐学习的两大本质特征间有着极为相应的匹配,因此,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特别适用于内隐学习研究。到目前为止,针对两种较为普遍的内隐学习任务,已经相应地出现了两种使用较为广泛的神经网络模型——自动联系者和简单循环网络  相似文献   
169.
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量表、生命意义感量表以及自尊量表对605名青少年施测,旨在探讨压力性生活事件对自尊的效应以及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和人生意义感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和拥有人生意义感在压力性生活事件与自尊之间起中介作用,压力性生活事件分别通过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拥有人生意义感的中介作用和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与拥有人生意义感的序列中介作用对自尊产生效应。  相似文献   
170.
持续性注意是个体在一段时间内将注意保持在某个客体或活动上的能力, 是顺利完成日常活动和工作、学习的关键。然而, 随着时间的推移, 注意水平会不断波动, 对正在进行的活动产生负面影响。持续性注意的正常发展及其在神经、精神类疾病患者中的异常波动发生在多个亚慢波频率。现有研究把持续性注意的波动简化为有限认知资源的权衡和分配, 难以涵盖其多种认知成分、多个波动频率的复杂特征。本研究旨在探究持续性注意低频波动的认知神经机制, 包括: (1)探究持续性注意核心认知成分波动的脑时空特征, 建构持续性注意的认知成分波动假说; (2)通过亚慢波经颅电刺激, 从频率(时间)和靶点(空间)两方面探索基于持续性注意成分低频波动特征的干预机制, 并验证提出的持续性注意的认知成分波动假说; (3)考察持续性注意和注意网络之间的交互作用, 探索持续性注意的成分波动假说的外延。本研究有助于深化对持续性注意认知结构和神经波动时空特征的理解, 并为持续性注意波动的精准干预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