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5篇
  免费   134篇
  国内免费   45篇
  834篇
  2025年   10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39篇
  2020年   59篇
  2019年   53篇
  2018年   50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45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68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个体不是孤立存在的, 其心理与行为的变化常依赖于与他人存在的关系。社会网络分析正是考虑到了这种依赖性, 发展出相应的处理关系变量的方法。在介绍社会网络理论的中心思想、社会网络分析的基本概念、数据表示方法和研究方法以及在个体水平和关系水平上的静态统计模型后, 使用UCINET软件展现了处理关系数据的基本步骤, 并简述社会网络分析在人格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和管理心理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2.
催眠诱导下电击性厌恶试治同性恋3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志超 《心理学报》1999,32(3):337-341
用催眠诱导情景下的电击厌恶试治同性恋3例均获成功。认为同性恋是情绪体验记忆的结果。单纯的认知治疗不可以消除情绪记,而单纯的行为治疗仅可消除对同性的性欲却无法重建对异性的性欲。认为要根治同性弯需用对异性的性欲代替对同性的性欲。催眠诱导情景下的电击厌恶既可消除对同性的性体验,又可建立对异性的性体验。  相似文献   
163.
张煜  彭聃龄 《心理学报》1993,26(1):51-59
本研究包括三个实验。实验一在混和呈现条件下比较被试对隐喻句和类属句的加工时问,发现可理解性高的隐喻句的R_T不比类属句的慢。实验二在分组呈现条件下比较被试加工隐喻句与类属句的速度,结果与实验一基本相同。实验一、二中还发现类属概念的层次与语义加工时间没有必然联系。实验三比较了隐喻句对三类概念的启动作用,发现隐喻对自身的语义特征概念有明显的启动作用。根据三个实验的结果,我们提出了一种称为特征联结的语义网络结构模型。  相似文献   
164.
不同年级青少年的友伴网络结构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方晓义 《心理学报》1995,28(4):363-370
选择小六、初二和高一学生共1040名作被试,采用十项友伴提名法,要求被试至多提名10个友伴,通过网络分析,从友伴提名数、友伴选择的双向性两个方面探讨不同年级学生友伴网络结构,结果显示,青少年平均拥有6~7个友伴,在这些友伴关系中,单向选择占明显的优势。性别、年级和学习成绩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父母受教育水平和家庭结构之间的交互作用(包括两两之间的交互作用)除个别外,均不明显;性别、年级和学习成绩的主效应较明显,而父母受教育水平和家庭结构的主效应却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5.
从四所小学的10个班中挑选出高欺负-受欺负班和低欺负-受欺负班,使用p*模型分析班内朋友关系的网络结构特点及其与欺负、受欺负的关系。结果发现:(1)低欺负-受欺负班级中的同伴关系网络倾向于形成开放性朋友关系结构,如边、2-星、3-星、4-星结构;高欺负-受欺负班级中的同伴关系网络倾向于形成闭合性朋友关系结构,如三角形、孤立者结构;(2)高、低欺负-受欺负班级中,欺负者均处于同伴关系网络的边缘化位置,且所处的关系结构位置与自身欺负水平的关联不显著;(3)受欺负者所处的关系结构位置与自身受欺负水平的关联也不显著,但是在低欺负-受欺负班中,受欺负者倾向处于同伴关系网络的边缘化位置,而高欺负-受欺负班中,部分受欺负者处于边缘化位置,部分受欺负者处于闭合性关系结构的核心位置。  相似文献   
166.
已有脑成像研究展示了男女脑功能差异, 但功能磁共振信号的频率划分通常基于主观经验, 使脑功能性别差异的生物学解释遭遇瓶颈。本文提出人脑自适应多尺度功能连接算法, 刻画功能连接的时空多尺度特性, 揭示出0.06~0.10 Hz的性别差异:男性较强的连接主要与边缘网络和腹侧注意网络有关, 女性较强的连接主要与腹侧注意网络、视觉网络和额顶网络有关。  相似文献   
167.
学习和记忆的无意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内隐学习和内隐记忆的研究代表了人类学习和记忆的无意识过程。在过去的40年里,内隐学习和内隐记忆的研究经历了:研究对象从人工材料走向真实生活,理论观点从分离走向协同,研究方法从单一走向多样化,以及人工神经网络模型中学习和记忆过程的模拟等。它不仅对学习和记忆本身的心理机制得到了更多的理解,而且还为整个心理学特别是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具体表现为多重记忆的划分、无意识研究的异军突起、研究方法的突破扩展和交叉学科的融会贯通  相似文献   
168.
周新林  张梅玲 《心理学报》2003,35(2):195-200
过去人们基于语言复杂性探讨加减文字题的难度成因,本研究将探讨情境复杂性对问题难度的影响。被试为北京市一城区小学二年级共108名学生(男52,女56),平均年龄8岁4个月。采用2(问题类型:“给”问题和“拿”问题)×2(事件类型:增多事件和减少事件)混合设计。对于“给”问题,增多题中各语句的主语不一致,减少题中一致,对于“拿”问题则相反。根据语言复杂性解释,因为各语句的主语一致有利于加工,“给”问题有减少题加工优势,“拿”问题有增多题加工优势;根据情境复杂性解释,因为减少情境有利于加工,两类问题均有减少题加工优势。实验表明不论“给”问题还是“拿”问题,均有减少题的加工优势,支持情境复杂性解释  相似文献   
169.
为探讨社交网站使用、线上社会资本、自尊与青少年生活满意度的关系,本研究在社会资本理论及自尊的社会计量器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采用社交网站使用强度问卷、线上社会资本问卷、自尊量表以及生活满意度问卷对初(1)到高(3)六个年级的1368名中学生(M=14.63岁,SD=1.75)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1)社交网站使用强度与线上黏接/桥接型社会资本和生活满意度均呈显著正相关;线上黏接型社会资本与自尊、生活满意度均呈显著正相关;线上桥接型社会资本与自尊呈显著正相关,与生活满意度的相关不显著;自尊与生活满意度呈显著正相关。(2)线上黏接型社会资本能够在社交网站使用强度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3)社交网站使用对生活满意度的直接预测作用及线上黏接型社会资本的中介效应会受到自尊的调节,相对于自尊水平低的青少年,社交网站使用更有利于高自尊个体获得线上黏接型社会资本、提升生活满意度。研究结果不仅有利于从社会资本理论及自尊的社会计量器理论视角理解社交网站使用与青少年生活满意度的关系,而且对引导青少年获取社会资本、提升生活满意度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0.
陈洁彬  鲁忠义 《心理学报》2015,47(2):176-189
采用回指解决方法, 通过3个实验探讨了路径转弯对空间情境模型建构的影响机制。实验1和实验2的结果表明, 读者在建构含有路径转弯的语篇时, 在一定范围内出现了路径转弯效应。总体趋势为当语篇的空间描述简单(转弯次数<2)时, 目标句的阅读时间会随着转弯次数的增多而增长, 但当语篇的空间描述复杂(转弯次数>2)时, 不仅不再出现路径转弯效应, 反而出现了该效应的反转现象。实验3借助眼动仪监测, 运用语篇与主人公行走路线同步动态呈现模式, 让被试实时追随主人公行走路线, 控制转弯次数和路径距离, 以当前位置与回指地点间的直线距离为自变量, 探究读者在空间描述复杂时建构空间情境模型的心理机制。实验结果表明当阅读空间描述简单的语篇时, 读者建构的空间情境模型是路线型的, 通过逆向搜索的方式进行回指解决; 当语篇的空间描述较为复杂时, 读者倾向于建构地图型空间情境模型, 以俯视的视角通过空间搭桥寻找空间最短直线距离进行回指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