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9篇
  免费   87篇
  国内免费   13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55篇
  2019年   51篇
  2018年   49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45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68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认知主义与联结主义之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华 《心理学探新》2004,24(3):3-5,9
认知主义的研究定向和联结主义的研究定向是广义的现代认知心理学的两种主要研究范式。这两种研究范式都各有自己的研究内容和方法论,也取得了各自不同的成就,同时也存在各自不同的问题。通过对两种研究范式的比较,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二者的相互沟通和融合才是认知心理学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12.
闫志英  卢家楣 《心理科学》2012,35(6):1383-1387
摘 要:本研究基于个体倾向和情境的双重视角,将静态与动态相结合,探讨不同移情能力的个体在真实性不同情境中的移情反应。结果发现: (1)移情能力高、低分组得分存在显著性差异;(2)情境真实性高、低两种情境之间差异不显著;(3)在某些具体的移情反应上,移情能力与情境的交互作用显著;(4)性别差异不显著。属个体倾向范畴的移情能力对移情反应具有显著影响,情境对移情反应的影响与移情能力有关,移情能力高的个体对情境的变化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113.
本文提出了期望差异效应的概念并细致阐述了期望差异效应可能是导致风险沟通障碍的原因。期望差异效应是指处于同一情境中的一方对另一方的期望与另一方自我期望之间的差异。围绕上述问题,研究者在阐述了期望差异效应的含义以及期望差异效应可能的心理表征和认知根源之后,细致分析了期望差异效应的强化因素及其可能导致的风险沟通障碍。有关期望差异效应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界定期望差异效应的心理表征,确定期望差异效应的测量工具,探索期望差异效应的影响因素以及分析期望差异效应与风险沟通障碍的关系等都可以作为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14.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face consciousness on happiness and the moderating role of financial situation on this relationship. We first examined our hypotheses in study 1 in a particular setting of consumption, and replicated our findings in study 2 in a more generalized setting of interpersonal situations. The two studies produced essentially consistent results. We found individuals high on face consciousness tend to be less happy, and the negative association between face consciousness and happiness is ameliorated by their financial situation. These results revealed the importance of face consciousness as an individual difference in predicting happiness. The implications of these findings for future research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15.
徐伟  陈光辉  曾玉  张文新 《心理科学》2011,34(2):499-504
社会网络分析(Social Network Analysis, SNA)是用社会实体之间的关系来描述、解释和预测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取向。SNA提供了深入探究社会环境特征及其对个体心理发展影响的一种方法。本文基于SNA的发展历程,依次介绍了中心性分析、小团体分析、位置分析、QAP以及统计模型法。SNA在社会学研究中得到了较多应用,近年来在心理学研究中开始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16.
分析指背动脉背侧支与其血管网联合供血滋养皮瓣在指末端皮肤缺损的修复中的应用效果。取中节手指固有动脉的背侧支为蒂血管,逆行切取指背皮瓣31例共35指,移植修补位于远端指间关节或其远端的皮肤缺损。若同时伴有骨、关节、肌腱等的损伤,则予以同期修复。本研究中最大切取皮瓣1.5cm×3.5cm,平均随访6±0.5个月(3至9个月),皮瓣成活率100%,皮瓣两点辨别觉9±0.2mm,95%的患者具有良好的指间关节活动能力。因此,指动脉背侧支皮瓣手术操作简单,术后成功率高且患者恢复效果好。  相似文献   
117.
情绪觉察作为情绪智力的重要基础,指的是识别与描述自己和他人情绪的能力,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人际交往具有重要意义。为系统考察情绪觉察的研究现状,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回顾以往研究,即先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定量分析该领域研究的概况,然后在此基础上,对研究的具体内容从概念界定、测量工具、神经基础、相关因素和干预研究五个方面作进一步系统梳理。最后,对以往研究进行了总结和展望,以期为今后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8.
张辉华 《心理学报》2014,46(11):1691-1703
基于社会网络视角, 分别以社会资本的关系性维度为中介变量, 以社会资本的结构性维度为跨层调节变量, 探讨了个体情绪智力对任务绩效的影响。通过收集模拟网络实验背景中46个项目团队210位个体的调查数据, 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提出的假设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在控制个性的前提下, 关系性社会资本在个体情绪智力影响任务绩效过程中起到中介作用, 结构性社会资本(咨询网络密度)跨层正向调节影响个体情绪智力与任务绩效的关系。结果表明, 不同层次的社会资本及其维度在情绪智力影响绩效过程中扮演着不同角色, 运用社会资本概念框架有助于解释情绪智力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19.
选取某高校20个教学班级共计614人为被试,采用心理学实证与系统动力学(system of dynamic)与社会网络(social network)建模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群体情绪传播的动力学规律进行了建模,并将模型仿真结果与心理实验结果进行了比对。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模型能够较好地刻画出群体情绪传播的动力学规律,具有较高的生态效度。该模型的建立对群体性事件的定量预警与监控提供了基础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0.
Meta-philosophically speaking, the philosophy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is intended not only to explore the theoretical possibility of building "thinking machines," but also to reveal philosophical implications of specific AI approaches. Wittgenstein's comments on the analytic/empirical dichotomy may offer inspirations for AI in the second sense. According to his "river metaphor" in On Certainty, the analytic/empirical boundary should be delimited in a way sensitive to specific contexts of practical reasoning. His proposal seems to suggest that any cognitive modeling project needs to render the system context-sensitive by avoiding representing large amounts of truisms in its cognitive processes, otherwise neither representational compactness nor computational efficiency can be achieved. In this article, different AI approaches (like the Common Sense Law of Inertia approach, the Bayesian approach and the connectionist approach) will be critically evaluated under the afore-mentioned Wittgensteinian criteria, followed by the author's own constructive suggestion on what AI needs to try to do in the near fut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